蘇州從古經濟比較強,為何南方王朝不定都於此?

2021-01-20 騰訊網

就經濟而言,從秦漢以來就比較強,現在依然很強的地方沒多少,江蘇省蘇州市肯定算一個。大家對蘇州現在的經濟綜合實力再熟悉不過,被很多人認為是省轄市(俗稱地級市)裡經濟實力最強的,超過了很多省會。蘇州在古代也是這樣的情況,由於蘇州位於長江中下遊平原,又瀕臨大海,兼有沃土漁鹽之利,經濟實力非常強勁。

古人常說天下諸郡向朝廷的租賦所出,吳郡(蘇州)常居第一。有人這麼評價蘇州,說吳郡是天下的倉庫、人的腹心,未有倉庫不守而天下能安,腹心有恙而人能得全的。像秦漢、隋唐、元明清這樣的大一統王朝,其統治基礎一般有兩個:西北(多指北方)出甲兵,東南出錢糧。這個東南,實際上就是指以蘇州為主,包括蘇州在內的長江中下遊平原。蘇州北距長江不遠,南距杭州灣也不遠,往東不遠就是西太平洋,旁邊就是太湖,號稱帶湖扼江。

大一統王朝的統治重心在北方,而對多定都於南京(南宋實際定都於杭州)的南方王朝來說,蘇州則是他們的米袋子、錢袋子,又是京畿重地,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漢高帝劉邦的侄子吳王劉濞控制吳郡,經濟實力雄厚,所以他才有足夠的膽量起兵反抗漢景帝的削藩。三國東吳的發家之地也是吳郡,孫策從曲阿遷居於吳郡,得到吳郡錢糧,所向皆克。東吳是六朝的草創階段,諸事還不完備。到了東晉立國於東南後,吳郡作為南京的經濟倉庫以及戰略門戶,受到東晉南朝統治者的高度重視。

南梁末年,由於侯景之亂的破壞,北齊趁機攻克淮南江北之地,距離南朝錢袋子的吳郡不過一江之隔。齊兵圍攻南京的石頭城,有人就告訴南朝權臣陳霸先(其時尚未稱帝)說:「一旦齊兵渡江佔領吳郡,則南朝大事去矣,東南必為齊所有,我等還能往哪裡跑?」可見吳郡之於南朝的重要性。隋文帝滅陳朝,其中有一路軍隊出東海直蹈吳郡,斷掉陳朝的糧援,這是陳朝迅速為隋所滅的重要原因之一。不過有人會問了,蘇州既然這麼重要,除了面積狹小的春秋吳國外,南方王朝為何不在蘇州定都呢,反而定都於南京或杭州?關於這個問題,還是應該從蘇州的地理位置來分析。

無論是東吳、東晉,或是宋齊梁陳,以及南唐、南宋,這些南方王朝都有一個亦真亦假的北伐夢,尤其是對東晉和南宋來說,這是他們能在江南立國的基礎之一。要北伐,國都就不能離北方故土太遠。南京位於長江南岸,距離中原不過長江與淮河兩條大河,出了淮河就是中原腹地。南宋雖然實際定都於杭州,放棄了定都南京,但南京依然是南宋重要的北伐基地。蘇州雖然富有錢糧,但在南京以東數百裡,過於偏安東南,從穩定朝廷統治的角度看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如果定都蘇州,在統治邏輯上是說不過去的,你志在北伐為何要定都偏東南的蘇州?如果不北伐,你這個小朝廷的存在還有什麼必要?

圖-俯瞰南京

另外咱們再從防守的角度講。南方王朝一般分為三大塊:西邊的巴蜀,中間的荊襄,東邊的江南,皆在長江邊上。三塊區域的交通往來主要就是依靠長江航運。比如從成都(經岷江)、重慶、江陵、鄂州(今湖北武漢)等重鎮到南京,一水即可直達。長江航運對南方王朝控制荊襄和巴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如果定都於蘇州,由於蘇州城區並不沿江,這對南方王朝統治荊襄以及巴蜀是非常不便的。一旦南京受到攻擊,長江中遊的荊襄、長江上遊的巴蜀,都可以順江東下對南京施以援手。

還有,南京在長江以北(含東北、西北方向)都有重鎮為之門戶,比如西北方向的滁州,東北方向的揚州,這還沒算更遠的壽春、徐州、高郵和淮安。有了多重防禦體系,南京可以說是相對比較安全的,再加上南京附近丘陵縱橫,這也是有利於防禦的。蘇州城區以北的長江雖然寬闊,但江北沒有重鎮為之門戶,防禦起來是非常困難的。一旦北方渡過長江,則蘇州城區以北無險可守,雖然河渠縱橫,但這並不能阻止北方軍隊的強勢推進,極易受到攻擊而無法自保。蘇州要是受到攻擊,長江上遊的巴蜀、長江中遊的荊襄如何救援蘇州?援軍順長江長下到南京,還要轉到陸地再趕到蘇州,如此,則黃花菜可能都涼了。

圖-俯瞰蘇州太湖

至於南宋實際定都於杭州而不是蘇州的原因,由於篇幅有限,簡略言之。杭州位於南京東南數百裡,北兵如果不能攻克南京,則杭州更加安全。一旦南京失陷,小朝廷還可以繼續下海摸魚,便於逃跑。從地理上講,杭州以北有太湖這個面積巨大的湖泊,湖西還有山區,防禦較易。太湖西南、杭州西北有著名的天目山,也可以成為杭州相對穩固的防禦帶。

即使北兵走水路攻擊杭州,也要先進攻海濱的寧波,而寧波憑山負海,非一時能攻下的。寧波位於杭州東南數百裡,又有會稽山等山為之阻隔,杭州還是相對安全的。而這些定都的有利條件,蘇州基本不具備。再者,以金兵的實力攻克淮河防線是相對容易的,一旦如此,則蘇州就將直面金兵的狼牙棒,作為國都的話極易受到震動,從而影響整個南宋的安危。

相關焦點

  • 長安是十三朝古都,為何唐朝以後,再也沒有一個王朝定都於此
    有的王朝還不止一個,提起古代的國都,你都能想起幾個?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是都城,又比較靠近西北,不知道你發現沒有,很多叛亂都是在西北方向,所以呢,往往西安成了叛軍要攻破的目標,唐朝後期,西安經常被叛軍,攻破,750年,安祿山叛軍攻陷長安;763年,吐蕃20萬大軍趁虛而入,第二次攻陷長安;783年涇原鎮士卒發起兵變,再次攻陷長安;880年,黃巢農民軍又一次攻陷長安……
  • 南方氣候適宜 而且多為平原 為何歷代首都不定在南方
    在歷史課上,我們都只知道每個朝代的國都在哪,但並未研究過在什麼位置。現在在地圖上來看,歷史上的朝代多定都與北方,不定都於南方,這是為什麼呢?在古代,講究看天象,看龍脈。北方地勢較高,傳統觀念上,是中國龍脈匯聚之地。
  • 漲知識|蘇州為何叫蘇州?
    漲知識|蘇州為何叫蘇州?馬可·波羅也在他的遊記中盛讚蘇州,稱其為東方威尼斯。蘇州也曾有個美麗的名字叫姑蘇,可是為何後來被改為蘇州了呢?現代的蘇州更是以其超強的經濟實力為國人所熟知,在江蘇省內完全是一哥的地位,多年都不曾動搖。不但在江蘇省內,甚至在國內都是非常有地位的。別的不說,就拿蘇州下面的縣級市為例,足以讓人看到蘇州經濟強得可怕。
  • 南京王朝短命真相
    因此,就有金陵王氣已洩的說法,認為春秋戰國時代,楚王埋金鎮壓金陵王氣,秦始皇登基後,又斬斷方山龍脈,引水貫金陵,自此金陵王氣已收,看似天子之宅,而定都於此,必不久長。那麼,被諸葛亮讚譽為「鐘山龍盤,石頭虎踞」,北有大江,南有山險的南京,作為都城真的這樣不堪嗎?若當真如此,為何還有這麼多王朝選擇在此建都?
  • 十三朝古都西安,為何唐之後就沒帝王願意定都於此?西安不好嗎?
    十三朝古都西安,為何唐之後就沒帝王願意定都於此?西安不好嗎?在我國歷史上最輝煌的兩個朝代,一個是漢朝一個是唐朝,這兩個朝代都在長安(西安)有過建都。在《三國演義》當中有這麼一句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 中國歷代王朝為何都不往西伯利亞拓展空間?
    如果仔細去翻看中國古代史,自然就會發現中國歷代王朝,版圖面積是不斷拓展的。原先只是侷促在黃河中下遊,漸次往東北、南方和西北等地發展。由此逐漸構建了中國的領土。不過很多人都會發現,那就是西伯利亞並不在內。
  • 蘇州經濟全面超越南京,為何影響力還不行?網友:去過蘇州的都懂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都希望走出家門,見識一下祖國的大好河山。據統計,很大一部分人都希望去江浙滬地區旅遊,因為這裡是全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江浙滬地區的城市大多數都比較「富有」,並且這裡的曾是生活環境和企業生存環境也非常好。
  • 在八大統一王朝中,為何說清朝的運氣最好?值得一看
    在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眾多,但真正能夠實現全國統一的只有秦、漢、晉、隋、唐、元、明、清這8個。毫無疑問,這些王朝都非常強大,也各具特色,如秦漢之威武雄壯、隋唐之強盛繁華、元朝之遼闊包容、大明之剛烈不屈。而大清的特色則非常有意思,就是運氣特別好,比其他7大王朝好得不止幾倍!
  • 都是「病夫」,為何感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比大清強很多
    在國家體量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有550萬平方千米,人口2380萬,可以說和大清不在一個重量級上,可為何在人們的印象中,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要比大清強很多呢?這樣的裝備明顯比清軍強。即使洋務運動後,清軍也開始裝備洋槍洋炮,但訓練極差,士兵的操作能力不敢恭維,在實際戰場上並不比弓弩強多少。
  • 歷史上,中原王朝一直和北方的遊牧民族糾纏,為何不往南邊發展?
    所以這裡歷來都是群雄必爭之地,所謂逐鹿中原便是如此。而南方,顯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南方開發相對於北方要晚很多,其潮溼炎熱的氣候,抑制了農業的發展,密林遍布,丘陵遍布的地理條件,阻礙了地區間的交流,不利於人口的擴張和文明的發展。
  • 為何蘇州下轄縣市的人,出門都不稱自己是蘇州人,答案原來是這樣
    在國內很多人出門旅行的時候,在介紹自己家鄉的時,通常都會用省代替,比如:我是四川人,我是湖南人,如果自己的家鄉在中國知名度比較高,大家都會自豪的宣稱:我是成都人,我是長沙人,但是如果您到了江蘇的蘇州,這種自我介紹的方式會被完全顛覆,在蘇州下轄的縣市,您會聽見:我是崑山人,我是常熟人,我是張家港人,小編就感到很奇怪了,這些地方不都隸屬於蘇州市嗎
  • 蘇州第一山穹窿山,為何乾隆6次下江南都來此山祈福?
    在江南水鄉蘇州,並沒有太多雄壯闊麗的山川風景,海拔300多米的穹窿山便成了蘇州第一山,這裡是蘇州海拔的最高點,登上穹窿山頂,便成了新蘇州的最佳俯瞰點。作為蘇州第一山穹窿山,取勝的不僅僅因為它的海拔高度,也因為在這裡,曾經孕育出了《孫子兵法》這部傳世巨著,也吸引了乾隆皇帝六次登頂。孫武等古代名人都在此留下了足跡。這裡除了風光旖旎,還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匯集了道家,佛家,兵家的博大智慧。
  • 能與唐朝匹敵的吐蕃王朝,為何滅亡後無法再次崛起?
    從公元前683年,也就是唐朝貞觀十二年八月,松贊幹布統治下的吐蕃王朝與唐朝在松州幹了一仗後,直到公元842年,吐蕃王朝末代贊普朗達瑪被刺身亡,吐蕃王朝崩潰為止,在這兩百多年的時間裡,吐蕃都是與唐朝、阿拉伯帝國並立的政治勢力。
  • 蘇州曾經最大的城中村:承載蘇漂的夢想,萬千80後圓夢於此
    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蘇州曾經最大的城中村:跨塘村。這個村子曾聚集了數以萬計的蘇漂。讓這裡成名的蘇漂是80後,許許多多的蘇漂都在此處圓夢回鄉或定居於此,在這座城市的發展中,我們也是可以明顯感覺到,在這座城市中生活的壓力也是比較大的。
  • 蘇州和杭州齊名,為何蘇州的夜生活遠不如杭州豐富?
    到過杭州旅遊的人都知道,無論何時,無論何季,杭州到處是熱鬧非凡。特別是西湖邊上,哪怕是半夜還有大量的遊客在遊玩。可以看出,杭州的夜生活是非常地豐富。而到蘇州旅遊的人,卻發現蘇州基本上沒有夜生活,到了晚上8點街上就很少有遊客。蘇州和杭州齊名,為何蘇州的夜生活遠不如杭州豐富?
  • 為何江蘇是散裝的,相鄰的浙江卻不散裝?
    「散裝的江蘇」這個梗逗笑了很多人,但同時也有很多人不解,江蘇能散裝,為何與江蘇為鄰的浙江卻不「散裝」?這和兩個省的地理與歷史大有關係。江蘇是我國為數不多的橫跨南方和北方的省份。如果只從地理角度看,江蘇分為三個部分。長江以南為蘇南,長江以北、淮河以南為蘇中,淮河以北為蘇北。另一種說法是長江以南是蘇南,長江以北是蘇北(江北)。
  • 中國古代為何總是北方徵服南方
    概括地說,中國的北方是農耕-遊牧文明的複合體,中國的南方(自明代以後),是農耕-海洋文明的複合體。這三種文明的互動,構成了歷史上南北關係的複雜性,也因此可以理解為何在古代,通常都是北方徵服南方,而到了近代,形勢倒過來,南方戰勝了北方,但最後又被新的北方所宰制。
  • 為何古代北方經常侵略中原地區,南方卻很少侵略中原地區?
    實際上,直到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楚國,以及巴蜀一帶,仍稱少數民族地區,這些地區其實都是屬於中原國家文化圈的一部分,而且都深受其影響。而且楚國南部地區,開發得更晚。那一年,楚國還在向中原地區發展,很少再向南方發展,所以,對南方的開發就更少了。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曾先後派出五十萬大軍進攻百越,企圖南下,但未獲成功。
  • 寶塔建成,國化成灰,昔日強盛一時的蒲甘王朝為何最終走向衰亡
    這麼多佛塔建築,當年修建它們的那個王朝又該有多麼強盛和繁華呢?它是如何崛起,又為何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相信不少徜徉在蒲甘佛塔故地的人們,心中常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其實眼前這些苔蘚斑駁、質樸古老的佛塔,恰恰正是隱匿在歷史長河之中的那個深層答案。
  • 南宋為何定都臨安(杭州),而不是有長江天險的南京?
    行都,南京(10年)。行都,紹興(6年)。行在,杭州(117年),南宋皇帝全部葬在行都紹興。杭州相比南京更安全,南京除了長江天險其餘沒有了。而杭州除了南京的長江天險,還有上面的淮河防線進可攻,退還有兩道防線加逃跑,加之離海比較近正如大家所說逃跑方便。然而大家說的南京有北伐之意,然而大家別忘了杭州南宋時可一直都是行在(陪都),而且更名臨安府這也是在告訴或是麻痺天下臣民朝廷有朝一日是要北伐回到開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