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陽光網訊(全媒體記者 吳燕玲)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今天(12月13日)下午,《黃河大合唱》傳播志願者、抗戰文化研究者黃平攜《永遠的黃河大合唱》做客東莞圖書館市民學堂,為市民們分享百年來中國激蕩歷史之文化經典。
傳唱80餘年的經典之作唱響愛國主義精神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黃河大合唱》是廣州籍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和人民詩人光未然共同創作的一部紅色經典名作,由體裁形式不同的8首歌曲組成,分男聲合唱、男聲獨唱、詩朗誦、女聲齊唱、男聲對唱、女聲獨唱、輪唱、大合唱,自誕生以來已傳唱了81年。
主講嘉賓黃平表示,作為詞作者的後人,自己有責任傳承作品中飽含的愛國主義精神,「81年過去了,這首中華文化的經典之作廣為傳播,聽眾被藝術魅力感動,也鼓舞我們要更好地做好傳承,黃河大合唱的傳承也就是對大家進行一次愛國主義的教育。」
市民學堂中,《黃河大合唱》詞作者光未然夫婦之子張安東也分享了相似的想法,「《黃河大合唱》創作者的第二代已進入花甲之年,我們想為《黃河大合唱》的傳承盡綿薄之力,也為紀念前輩、傳承作品、紀錄歷史、研習藝術做些實事。」
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會有《黃河大合唱》。黃平為聽眾們講解作品的深厚內涵,「《黃河大合唱》為什麼偉大,是因為它背後的中華民族偉大,中華民族的精神特別偉大,所以我們才能看到《黃河大合唱》到了今天,更加地深入人心,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經典、氣節表現和精神象徵。」
《永遠的「黃河大合唱」》揭開《黃河大合唱》的「前世今生」
1938年10月,武漢淪陷,校友光未然奔赴抗日根據地,在聖地延安的窯洞裡於次年創作《黃河大合唱》,為全民抗戰而鼓,為救亡圖存而呼。在今天舉辦的市民學堂中,光未然的兩位後人攜《永遠的「黃河大合唱」》,站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處,向東莞市民們弘揚革命文化。
記者了解到,《永遠的黃河大合唱》在前人史料的基礎上,選取了從1999年~2019年間三十位作者、六十多萬字的文章。書籍分為序言、誕生/歷史、作品/研究、作者/追尋、演出/銘記、表演/處理和後記等內容,以《黃河大合唱》作者後人的親歷、體會、眼光和研究來敘述人們心中的《黃河大合唱》。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將《黃河大合唱》八十年的演出記錄做了搜集彙編,也將八十年來《黃河大合唱》及其作者的有關論文等目錄做了索引,以便讀者和樂迷考究。
1、凡註明來源為「東莞陽光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東莞陽光網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在摘編網上作品時,由於網絡的特殊性無法及時確認其作者並與作者取得聯繫。請本網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權人直接與本網站聯繫,商洽處理。
聯繫郵箱:tougao07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