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的精神內涵與發展變遷

2020-12-15 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簡介:林丹,法學博士,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哲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文化哲學。

  內容提要:愛國主義對中華民族價值觀念產生統攝作用,對民族文化心理產生激發、認同作用,有助於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中國社會進步和中國文化發展。自古以來,愛國主義所具有的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的本質永恆不變。同時,愛國主義也是一個歷史範疇,不同的歷史時期,其具體歷史使命和任務各有不同。愛國主義的發展變遷經歷了若干階段:古代文化格局中以心懷天下、促進統一為使命;近代以來以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為使命;新時代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為主題。

  關 鍵 詞:愛國主義 民族凝聚力 民族復興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新發展理念

  標題注釋: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研究」(15CZX002)的階段性成果。

  愛國主義是國家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本精神,是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和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強大力量。就內涵而言,愛國主義包括對鄉土家園的依戀,對文化傳統與倫理習俗的熱愛,對政治共同體的認同。列寧曾說過,「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①,愛國主義深深地將人們凝聚在「國家」的層面之中。自古以來,愛國主義的本質不變,飽含著人們對自己祖國和家鄉故土濃烈的歸屬與認同情感,蘊含著濃鬱的整體主義精神,滲透出強烈的群體本位意識。愛國主義本身具有的這種對政治共同體認同的整體觀念,不僅是中華民族在世界歷史中歷經艱辛磨難而依然巍然屹立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在長期的社會歷史發展中逐步演變為中華兒女價值取向的思想支援。同時,愛國主義也是一個歷史範疇,它有具體的對象、內容與形式;隨著時代的變遷,愛國主義的使命和任務不斷變換。在新時代,愛國主義更具開放性,不僅體現在政治、經濟、文化中,更多地體現在現實的工作、生活、社會等領域。

  一 古代文化格局中以心懷天下、促進統一為使命的愛國主義

  在厚重的歷史積澱而成的傳統文化中,愛國主義也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從「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無不體現了古人為國家而舍小我的愛國主義情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形成了以儒家為代表、儒釋道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儒家因其在抑制統治者的暴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得到青睞;到了漢代,更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大一統局面。各家思想雖不盡相同,但其實質都是為了「平天下」,促進社會進步和國家富強,從而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深厚的愛國主義傳統。

  先秦時期是愛國主義的形成時期。先秦時期是我國文明和文化發展的大繁榮時期,也是愛國主義思想的初步形成時期。在思想文化上,「百家爭鳴」的出現,各學派思想相互激蕩和融合,促進了思想的發展。同時由於當時的社會背景,諸侯國林立,人民飽受戰爭的苦難,這也造就了當時思想家心懷天下、濟世報國的思想。因此,在這一時期,愛國主義成為其思想發展的主線。究其愛國主義思想的精髓,大致體現在以下三方面,即心憂天下的憂患意識、天下為公的愛民情懷以及捨生取義的義利觀。

  首先,強烈的憂患意識是愛國主義的邏輯起點。憂患意識來自對「時艱」的反思。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林立,為爭奪土地和勞力,諸侯之間戰事頻繁,百姓也飽嘗戰爭之苦;再加上當時生產力落後,致使民眾生活艱辛。這就使得社會矛盾進一步加劇,社會危機也日漸加深,讓人擔心、思慮的狀況層出不窮,於是憂患意識也更加熾盛,推升出「君子有終身之憂」的基調,並成為孔孟思想的特徵之一。儒家的理想是心繫天下,兼濟入世。孔子一生克己復禮、弘揚與踐履仁學、致力重建禮治社會,充分反映出他敢於承擔歷史使命的勇氣和毅力,具有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即歷史擔當精神。這種歷史擔當精神的感召,鞭策著無數志士仁人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而甘灑熱血寫春秋。孟子提出知識分子的人格理想,不是成為「忠誠的僕人」,而是成為具有獨立自主的道德意志和具有審美意識的感性品格的行為主體。孟子提出的仁、義、禮、智、信等道德品格不是外在服從的「命」,而是內在的「性」。它表現出由神意天命的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轉換,突出了個體的人格價值及其所擔負的道德責任和歷史使命。這也表現在生死關頭主體的自我選擇,具有矛盾性質的兩方面要素交融在一起,使「修身」「正心誠意」「內聖」與「治平」「齊家治國」「外王」彰顯出具有對立特徵的辯證關係。

  其次,儒家宣揚先公後私和先國後家,強調普遍利益高於個人利益,這是天下為公的愛國主義情懷的集中體現。公與私的劃分標準是利益主體,對象是普遍、群體還是特殊、個體,前者為「公」,後者為「私」,二者具有鮮明的界線和顯著的差異性,其所涉及的是兩種完全各異的領域。如孟子的「方裡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樣公田」就展示了公與私的顯著分歧。古代思想家,尤以儒家先哲們為代表,大都表現出明顯的重公輕私的傾向。大多數思想家均認為「大公無私,天之道也」,即大公無私的思想品格是符合自然法則與宇宙規律的;此外,受「天下為公」情懷的啟迪,先哲們將「天下為公」作為理想社會的一種崇高境界,成為古代愛國主義的天下觀。

  最後,捨生取義的義利觀是愛國主義的價值追求。對「義」與「利」的討論與闡述,先秦儒家的貢獻尤為突出。義利之辯,乃儒者第一義。孔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取義也。」荀子曰:「國者,巨用之則大,小用之則小」,「巨用之者,先義而後利」。在義利之辯中,先秦儒家論述頗多的是道義高於生命,群體利益高於個體生命,這是先秦儒家對整個人類社會思想文化的重要貢獻之一。「捨生取義」這一核心價值觀念像一條紅線一樣貫穿於中國社會歷史之中。蘇武牧羊,不辱使命,不失氣節;嶽飛抗金,精忠報國;文天祥浩然正氣,寧死不屈;林則徐虎門銷煙,護國御強。這些受到世人們千古敬仰的民族英雄人物,無不具備捨生取義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價值觀。

  秦漢以後是愛國主義的發展時期。秦漢建立起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逐漸形成家庭本位的封建君主專制社會與嚴格的等級秩序,愛國主義駛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西漢,董仲舒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奠定了儒學獨尊的歷史地位,雖然西漢初年黃老之學得到推廣,魏晉年間,佛學盛行,但是這些都沒有動搖儒學的主流地位。不僅如此,儒學在吸收和借鑑了道家和佛教的觀點之後,自身也在不斷地創新與發展。中華文明傳承不息,如果把中國歷史的延續歸因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強大凝聚力,那麼其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捍衛統一方面功不可沒。

課題: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研究」(15CZX002)的階段性成果。

相關焦點

  • 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的內涵
    陳立勇 大慶師範學院大慶精神研究基地副教授 陳立勇(大慶師範學院大慶精神研究基地副教授):鐵人精神的幾個內涵,包括愛國主義、拼搏、艱苦奮鬥、科學求實等。我的理解是就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一切真正的哲學都是時代精神的精華。一種精神能夠產生,肯定是和當時的時代背景結合在一起的。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們可能有一種感覺,現在時代變遷了這種精神還適不適應我們這個時代呢? 我想每一種精神,都有一個內核性的東西,就是毛主席說的那句話,「每個人都是有點精神的」,具體是什麼呢,是氣質嗎?是精氣神?或者其他。
  • 從歷史中汲取精神營養 講好新時代「戚繼光愛國主義精神」故事
    近年來,作為蓬萊唯一一所普通高等院校的濟南大學泉城學院,著眼國內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特別是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各種挑戰前所未有的大背景,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家國情懷為深刻內涵的戚繼光愛國主義精神,並通過強化思政課程運用、課程思政借鑑、文化氛圍營造的三大路徑,形成了以弘揚戚繼光愛國主義精神為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體系,取得實效。
  • 愛國主義教育及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新特點
    什麼是愛國主義呢?關於這一問題,國內外學者各有看法。在我國,愛國主義教育研究者以列寧關於愛國主義的定義為基礎探討,研究愛國主義的內涵。中國地質大學朱桂蓮博士從三個層面對愛國主義的內涵進行詮釋,「一是在社會實踐活動領域內使用的愛國主義,即通常所說的愛國, 這是一種愛國情感和基於愛國情感而產生的愛國行為所構成的系統;二是作為思想觀念的愛國主義, 這是一種屬於社會的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的範疇,由一定社會經濟基礎決定並為經濟服務的理論體系;三是作為價值取向的愛國主義精神,它是包含在愛國主義中的共同的特性,即凝結為人的價值理性、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
  • 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豐富內涵
    作者:趙周賢、胡楊(分別系國防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研究員)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信祝賀大慶油田發現60周年時指出:「大力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不斷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肩負起當好標杆旗幟、建設百年油田的重大責任
  • 「花好月圓迎中秋·雙城印跡頌祖國」——貴陽&成都城市發展變遷...
    在2020年國慶、中秋佳節來臨之際為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營造文明和諧、熱鬧喜慶的節日氛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廣大群眾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懷貴陽市群眾藝術館、成都市文化館、貴陽市花溪區文化館聯合辦「花好月圓迎中秋·雙城印跡頌祖國——貴陽&成都城市發展變遷優秀攝影作品展」。
  • 「傳承五四精神,踐行愛國主義」——我校團委開展紀念五四運動101...
    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阻擊戰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彰顯了強大的優越性,中華民族展現了強大的精神品質和行動力,「廣大青年用行動證明,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是好樣的,是堪當大任的」。在第101個五四運動紀念日到來之際,為號召我校全體青年學生高舉五四運動「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光輝旗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用實踐行動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校團委開展了紀念五四運動101周年系列活動。2020年4月26日下午,校團委在七樓會議室召開了「傳承五四精神,踐行愛國主義」主題團日活動。
  • 南水北調精神的內涵
    在南水北調工程建設中所形成的南水北調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生動實踐。它用人民至上、協作共享、艱苦奮鬥、創新求精、舍家為國的豐富內涵,生動地回答了南水北調工程「為誰建」「如何建」「依靠誰」的問題。
  • 中國氣象局出臺措施深化愛國主義教育 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思想保證
    近日,中國氣象局黨組印發《氣象部門貫徹落實〈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推動氣象部門認真學習、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化氣象部門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幹部職工振奮精神、凝聚力量、擔當作為,堅持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為持續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
  • ​市民學堂:傳承文化經典 唱響愛國主義精神
    傳唱80餘年的經典之作唱響愛國主義精神「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黃河大合唱》是廣州籍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和人民詩人光未然共同創作的一部紅色經典名作,由體裁形式不同的8首歌曲組成,分男聲合唱、男聲獨唱、詩朗誦、女聲齊唱、男聲對唱、女聲獨唱、輪唱、大合唱,自誕生以來已傳唱了81年。
  • 四大精神內涵很提氣!
    領導嘉賓參觀北沙村鄉村振興系列成果全新開放的北沙鄉村振興載體充分體現了「無私奉獻、艱苦奮鬥堅定的愛黨、樸實的信任」四大精神內涵精神內涵:堅定的愛黨精神中共南三花工委舊址,不少裡水人都很熟悉啦~展館位於南海區裏水鎮北沙村沈村革命老區,想當年,這裡是中共地下黨員的據點,黨員志士在此以辦學為名,開展地下革命鬥爭。
  • 抗美援朝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哪些?青年大學習第十季特輯答案
    抗美援朝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這是青年大學習第十季特輯中的一道多選題,相信還有很多同學不知道這道題的正確選項有哪些。下面就是編輯為大家帶來的青年大學習第十季特輯課後作業答案大全了,一起來看看吧!第五題:抗美援朝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_____。
  • 將愛國主義精神貫穿於大學教育全過程(新知新覺)
    加強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厚植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是引導青年成長成才的重要方面。《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要把青少年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中之重」。高校要將愛國主義精神貫穿於教育全過程,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鬥之中。
  • 關於深挖和踐行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新時代內涵決定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持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東北振興特別是黑龍江振興發展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關於「大力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爭當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排頭兵」的指示要求,進一步提振全市黨員幹部群眾砥礪奮進、攻堅克難的精氣神,為爭當「排頭兵」、建設「新大慶」、以新氣象新擔當新作為推動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凝聚強大動力,市委就深入挖掘和踐行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新的時代內涵
  • 愛國主義教育要系統挖掘東北抗聯精神
    總書記強調:「要加強抗戰遺蹟保護開發,發揮各類抗戰紀念設施作用,為開展抗戰研究、展示研究成果、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提供陣地。」我省以及遼寧、黑龍江境內現有很多重要革命文物遺蹟,大量抗戰遺址遺蹟資源珍貴,充分挖掘東北抗聯精神的時代動能,弘揚東北抗聯精神將具有歷史性意義。
  • 陝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瓦窯堡革命舊址
    瓦窯堡革命舊址編者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激發愛國熱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場所。為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依據《陝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管理辦法》有關規定,省委宣傳部日前命名旬邑起義紀念館等17處基地為陝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西部網、陝西頭條將逐一展現。西部網訊 瓦窯堡革命舊址是中共中央、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中央軍委1935年11月至1936年6月的所在地。
  • 五四時期知識分子救亡自強的擔當精神
    二、救亡自強的擔當意識是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共同的思想內涵  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為追求救國救民真理而肇始拓展的思想啟蒙運動。顯然,啟蒙運動、文化的改造仍是為了國家、民族、為了改變中國政局,使中國富強起來。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相信思想與文化的變遷必須優先於社會、政治及經濟的變遷,而思想本身的改變是最根本的變遷,其它變遷必以思想變遷為泉源。
  • 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
    端午節是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豐富的民俗活動並為廣大人民群眾普遍重視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既有迎接炎夏,預防疾病的意義和插艾草、薰香等習俗,又有祭祀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意義和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有利於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 以英雄模範激蕩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情懷
    無數英雄模範用熾熱的愛國情共同譜寫了新中國「當驚世界殊」的發展成就,也將不斷創造新的歷史偉業。新時代,崇尚英雄模範,傳承英雄精神,激發全體中國人民蓬勃的愛國主義熱情,將是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強大精神力量。  一、英雄模範的核心品質是愛國主義  「上下五千年,英雄千千萬。」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輩出的偉大民族。
  • 河北工業大學與覺悟社紀念館共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根據需要,有計劃地在河北工業大學舉辦專題講座、專題展覽,普及愛國主義文化知識;河北工業大學將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前往覺悟社紀念館參觀學習,把紀念館作為學校愛國主義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繼續和補充並將學生教育情況及時予以反饋。並結合學校實際情況,積極參加和配合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和思想政治教育。為紀念館在河北工業大學進行的宣傳教育活動提供便利。
  • 茶人精神的內涵
    茶人精神內涵 茶人精神探源 茶樹,生長在高山僻野、爛石礫壤之中,生生不息,常採常新,無私地為人類提供鮮嫩的芽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