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河豚弧菌病
河豚疾病在河豚的養殖過程中降低了河豚的養殖成活率 同時也影響了河豚的外觀和品質,從而影響了商品魚的價格,給養殖戶造成了揚中的經濟損失。河豚弧菌病就是其中的病害之一。
病原:主要病原菌是鰻弧菌、河弧菌和霍利斯弧菌。
主要症狀:患病河豚魚病症為尾鰭基部、軀幹部以及腹面出現斑點狀出血,隨著病情的發展,患部組織浸潤呈出血性潰瘍,嚴重者,出血處病灶隨之發生膿瘍,形成皮下膿腫,吻端、鰭膜爛掉,肛門紅腫擴張,並有黃色黏液流出。
病理變化:解剖發現病魚肝臟呈彌散性出血,腸壁和腹腔膜也有發炎充血現象,病魚脾臟時有腫大,失血呈粉紅色。
流行情況:發病適宜水溫為20—25℃,每年10月至翌年6月是流行病季節。
病因分析:魚體發病與水質不良、池底汙濁、放養密度過大、投餵劣質餌料、操作管理不慎、魚體受傷等關係密切。
防治措施
注意事項:養殖過程中,要注意溶解氧的變化,適時開啟增氧設備,增加參池溶解氧含量;另需要合理的投放參苗數量,避免密度過大;增加營養,提高河豚體質改底底淨片,加水質淨化優水菌和弧菌防控蛭弧菌複合丁酸梭菌拌料餵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