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梁雲風
首發/秦朔朋友圈
01
有多少人被「黑中介」騙過?
2016年在南昌買第一套房的時候,我也和很多人一樣,對房地產中介又愛又恨。
剛打算買房的時候,一開始是想自己去找房源的,但不管上哪個網站搜,出來的房源幾乎都是中介壟斷。那會兒還不死心,用A4紙列印了一些買房的信息到各個小區門口張貼,希望能直接聯繫房東,不要中間商賺差價。
但房東沒等來,中介的電話倒是源源不絕,最氣人的是有些看似房東本人發的信息,電話打過去還是中介。其中一個中介很明確地說,「只要你還想買二手房,幾乎是繞不開中介的。」
當然,中介有中介的好,比如房源多,給錢就能代辦一些瑣碎的手續,但中介費用確實是高。比如在南昌,二手房交易的中介費大概在1.5%左右,但中介一般兩頭收費,買賣通吃,而且如果做商業貸款,還有1個點商業貸款按揭佣金;如果賣家選擇「淨得」的方式(佣金由買家承擔),那買家要承擔將近總房款的4%的費用,就算中介最後「好心」降點價,基本上3個點是沒得跑的。
最後沒辦法,還是屈服於現實,我選了一家中介。
這家中介在南昌算是做得最大的一家,本想著花了錢中介能辦好事,但後面的坑還是沒有跨過去。因為是首套房,沒有購房經驗,雖然在之前做了不少功課,可是後面房子交了還是發現了很多問題,比如衛生間、陽臺漏水,只要一洗澡樓下鄰居就跑上來敲門,打電話給原房東,原房東說告訴過中介,是中介沒有告訴我;打電話給中介,中介說我沒問——反而是我的錯了。
最後咬牙切齒地掛了電話,自己花了六千多塊錢,重新給衛生間和陽臺做了防水才算完事。
後面在知乎上看到很多類似的受害者,有的中介為了達成交易,不履行勤勉責任,遇到風險沒有提醒到位,聯合一方去欺負或欺騙另一方;還有一些中介私下壟斷市場,哄抬房價,嚴重破壞市場,成為房價、租金上漲的直接推手。各種「有多少人被黑中介騙過」的帖子讓我對這個行業的觀感降到了冰點。
那會兒畢竟年輕,想得最多的是,這些黑心的房產中介啥時候消失呢?
但四年過去了,各種黑心的房產中介在南昌並沒有消失,反而在700公裡之外的河南永城,關於房產中介「消失」的新聞最近鬧得沸沸揚揚。
02
消滅房產中介,永城「治亂」一刀切
二手房市場如此繁榮,在河南永城之前,你很難想像一個人口160多萬的縣級市居然會取締全市的房產中介公司。
根據貝殼找房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2015~2019年期間,全國二手房成交量為457萬套、506萬套、430萬套、430萬套和426萬套,二手房交易非常火熱。而且在很多城市,二手房的成交量逐漸超過新房,2018年就有18城二手房成交量超過新房,其中既包括北京、深圳、廈門、南京、蘇州、寧波、上海、廣州這樣的一二線城市,也包括金華、蕪湖這樣的三四線城市。
但在河南永城,取締房產中介這件事不但做成了,而且根據南方周末的調查,似乎當地人還比較歡迎。一位當地的居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對政府接管中介的做法表示支持。「就算是收費的,效率低點,我也願意,起碼不會上當受騙吧?」
房產中介伴隨著中國房地產市場高速成長,成為中國房地產市場不可缺少的一環,但在發展的同時,同樣暴露出了大量的問題,在一些地方,成為攪亂市場的重要力量。
據永城市媒體報導,該市房管局副局長表示,「永城房價太高,就是這些中介囤房子、虛抬價格所致,房價被抬的虛高使群眾沒有了購買慾。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疫情期間網絡上永城房價居然比商丘還要高出一千多元,這是危害社會穩定大局的一種很大隱患,對永城的社會發展是一種擾亂。」
治亂是河南永城在這次「改革」中的神仙手。
在外界看來,似乎河南永城是一夜之間「消滅」了房地產中介。然而事實上,永城早在2015年,當地房管局就成立了「永城房產超市」,政府充當免費資金監管的角色,避免市民上當受騙,但因為其他的行政手段並未跟上,「永城房產超市」發揮的作用並不明顯。
此後,當地住房保障部門又於2017年上線「永房寶」微信小程序,宣稱為購房者提供「便民的一站式購房置業服務平臺」。2018年,永城當地開始對市內所有涉及房產交易的企業、門店進行清查,當年5月,永城先是一次性取締了67家「黑中介」,隨後又暫停了《房地產經紀機構備案證》的年審,由於拿不到證照,原來的合法中介淪為「黑中介」,而到2020年5月成立隸屬於該市住房保障局的永城房產信息中心,永城正式進入政府主導二手房交易市場的新時代。
根據要求,永城市所有的買房、賣房及房產租賃信息都必須在房產信息中心進行公開。在這個平臺上,業主需要賣房的時候,花50元就可以在平臺上充值完成登記信息,將房源信息掛在網上。買家在註冊後可以搜尋房源,與賣家相約看房,整個過程公開透明平等交易,不擔心隱瞞,哄抬,作弊,欺騙,做託。
有趣的是,在前期媒體的報導中提到,如果雙方達成交易意向,房產交易中心是要收取1%的服務費的;而在鋪天蓋地的媒體跟進之後,當地的官方口徑稱,「永城房產信息中心」是方便群眾交易的便民服務平臺,不是政府部門,也不是中介平臺,它是為規範永城市二手房交易市場和房屋租賃問題建立的一個買房、賣房、房屋租賃信息發布的免費平臺。
到底是免費還是收費,關係著永城取締「非法」房產中介,成立帶有官方色彩平臺的輿論走向。更多的疑問是,取締房產中介,是永城「治亂」的最好方法嗎?
03
能否有更多的選擇?
二手房市場之所以被人詬病,房產中介公司確實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從性質上看,房產中介存在的價值應該是為買賣雙方溝通信息,打破信息的不對稱,從而撮合交易,從中賺取佣金;現實中,房產中介還協助雙方完成貸款、產權登記等程序性事務。
但現在的問題是,很多時候房產中介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可以製造信息不對稱,從而在這裡面尋求差價。
比如在類似於58同城等網站上找過租房信息的人都應該有過深切的體會,房產中介通過刷屏、發布大量虛假信息等方式,對真實的租售房信息進行汙染,讓這些網站上獨立於中介的信息「消失」,最後不得不選擇中介進行交易;另一方面,資本的進入,類似於鏈家、貝殼這樣的超級平臺出現,通過資本的力量將大量原來非營利性的房產信息網站收編,最後,中介將網絡消除信息不對稱的功能扼殺,製造了新的信息不對稱。
甚至一如河南永城的房產中介,很多地方中介已經不僅僅滿足於二手房,還涉足新房銷售。地產公司直接將項目打包給中介公司,中介公司在交出一筆押金後開始操盤項目的銷售,這就導致很多中介公司為了賺取更多差價,或捂盤,或五證不全即開售,或捆綁車位銷售,後續問題層出不窮,最後市場上的問題都聚集在房產中介這個群體上。
房產中介亂象到底是一個監管治理的問題還是一個制度性的問題,其實現在還很模糊。在如何整治房產銷售市場這個問題上,各地方法不一,河南永城無疑選擇了最剛的一條:全面取締「非法」中介,上線政府主導的房產信息平臺。
從思路上我們也能理解,通過政府主導的房產信息平臺,一方面可以重新發揮網絡消除信息不對稱的功能,另一方面又破除了中介人為地製造信息不對稱的迷障,又有政府主管部門的監督與信任背書,因此讓買賣雙方去中介化是現實可行的。
要保證這個平臺的公信力,最重要的一點是其獨立性與非營利性,如果這個平臺不獨立於中介,甚至不獨立於政府主管部門的調控,存在各種人為的幹預,又或者以營利為目的,仍然收取高昂的服務費,即使是1%,這個平臺也會變成「與民爭利」的國營中介。
因為這個平臺要發揮理想的效果,全基於一個假設,那就是政府主導的這個平臺在效率和服務水平上能跟得上市場競爭。
一個公開的市場,需求是多樣化的,從監管者、從業者、消費者和旁觀者不同的角度,會得出迥然各異的結論。
一位在南昌從事房產中介服務的朋友評論說,「永城模式,經不起市場檢驗。原因只有一個,不能滿足需求。」他認為,有人對價格敏感,有人對效率和服務敏感,不同的人選擇的側重點不同。
鏈家董事長左暉也在其朋友圈表示,「服務如何?房價會不會降?我們兩年後再看」,對永城取締中介的方式調控房價表示質疑。
理想的狀態當然是,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自由選擇交易方式,對價格敏感者,可以選擇自己在第三方平臺找到租售信息,與對方達成交易;對服務和效率敏感者,可以選用中介的一條龍服務,多花點錢而已;當然也可以折中一下,自己選擇交易對象,省掉佣金,將代辦貸款、過戶等瑣碎的事務性工作交由中介辦理。當前條件下,無論是永城模式還是現行的中介壟斷模式,都不可能做到以上的自由。
從這個角度來看,改變應該是必不可少的,不改改,消費者將失去最後的選擇自由。永城模式一定不是最好的方式,但現在的市場,確實需要一些獨立於中介的主體,給消費者更多的選擇。
用左暉的話說,效果如何,「我們兩年後再看」。
參考資料:【1】南方周末:《河南永城:一座沒有房產中介的城市》;【2】每日經濟新聞:《河南永城取締房產中介搞官方壟斷?有人私下開張,被封還罰好幾萬》;【3】證券時報:《房屋交易不要中介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