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美食大V探訪281年老店汪玉霞 感受酥鬆脆軟嫩滑
(央視網訊 記者 洪成 通訊員 姬圖米) 提起汪玉霞,幾乎所有老武漢人都能脫口而出一句諺語:「汪玉霞的餅子——劫數(絕酥)」。2020年1月12日,在漢口吉慶街,10多名武漢美食大V探訪281年老店汪玉霞,感受不一樣的酥、松、脆、軟、嫩、滑。
始創於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39年)的糕點品牌汪玉霞,是目前中國糕點製售行業最老的品牌。經過281年的沉澱,鹼酥餅,酥京果、老蛋糕、綠豆糕、芝麻糕,喜餅酥糖等招牌糕點深受大家喜愛。酥金果泡開水,加上米花,裡面有油,棉白糖的甜,有甜粉,營養價值很高,就是過年了,是忙碌了一年的人獎賞。這些糕點填充了人們的脾胃,溫暖了人心。過年買汪玉霞糕點送好友,送長輩,是許多代武漢人最寶貴的美食記憶,汪玉霞酥京果為年禮孝敬父母首選,汪玉霞的系列產品,成為武漢人過年的不可缺少的伴手禮。
美食大V們在現場親眼目睹了京果的製作過程,把京果坯炸至金黃,再裹上糖底液,撈起後倒入棉白糖霜中,翻滾幾下,京果裹滿雪白的綿白糖漸漸成型,光澤誘人,口感綿甜四溢,溫潤香酥 ,入口即化,讓人感受歲月的美好。
「老武漢」排隊尋找當年味道和歲月的痕跡。1月12日上午,美食大V們在漢口吉慶街看到,在冬日陽光的映照下,「汪玉霞」店以古色古香灰色門樓裝點,流露出281年的厚重與滄桑。
店內擺放著「汪玉霞」傳統食品,有酥糖、酥京果、鹼酥餅等「絕酥」,還有芝麻糕、綠豆糕等經典糕點,也讓人記憶猶新。
在店鋪的後面,人們好奇地觀看京果的製作過程,人們可隨意品嘗還有一些餘溫的酥京果,也可花28元帶走一斤裝的酥京果,購買的市民排起隊來,好些購買者迫不及待地打開品嘗,還讚不絕口,就是這個味。家住萬松園的餘女士說,她小時候特別喜歡吃汪玉霞的樂口酥,今天終於又看到了。
老漢口張太婆買了愛吃的酥糖、鹼酥餅,還向記者回憶:30多年前,每到中秋,花樓街的汪玉霞門前總有人排長隊買月餅,當時覺得這種漢味月餅特別好吃,尤其是蔥酥口味的,還有鹼酥餅也是一絕。
281年老店融入城市記憶。談起「汪玉霞」的歷史,汪玉霞門店負責人麥一清向大家娓娓道來。原來,汪玉霞創建於乾隆四年(1739年),由安徽來漢做茶葉生意的汪士良和妾蔡玉霞豎起汪玉霞招牌,迄今已有280多年的歷史。
當時的汪玉霞是漢正街燈籠巷口的一家茶館,南來北往的客商喝茶之餘,向汪士良說,上午喝茶都沒過早,能否來些點心壓壓餓?一旁的蔡玉霞靈機一動,隨後用手工做了鹹酥餅、酥京果等點心端上來,沒想到大受歡迎,後來汪玉霞的點心反而比茶更有名了,主營糕點產品。
1911年辛亥革命後,「汪玉霞」老號被焚不復存在。隨後,汪家人通過變賣老宅、銀行貸款等方式籌得資金,分別開了「汪玉霞雨記」、「汪玉霞為記」兩個店。1956年公私合營「汪玉霞」已傳至第八代,以後又從合營走向國營。汪玉霞的鼎盛時期是1989年到1991年。那時僅中秋節的一個月時間,銷售額就高達800多萬元,純利潤300多萬元,工廠200多職工兩班倒,通宵連軸轉,還要請200多臨時工。產品供不應求,連外省市來買月餅的都要等幾天才能拿到貨。
280多年來,汪玉霞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人,一直堅持手工現做現炸的酥京果這一項傳統手藝,儘管現代的科技飛速發展,許多烘焙糕點製作開始轉用機器操作,但汪玉霞一直堅守與傳承。制序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類雖雜,必不敢減物力。武漢人習慣了吃味道純正的汪玉霞味糕點過節,其端午節的芝麻糕、綠豆糕,中秋節的月餅,春節的京果,酥糖,雜糖等,早已成為武漢城市伴手禮,深受人們喜愛。
又是一年過節時,今年過節送何物?今年過年帶一點汪玉霞酥京果作為年禮,送好友,送長輩,與親朋好友們一起共享生活的美好與甜蜜,應當是今年過節串門最好的伴手禮。(完)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