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有著96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1999年央視預報各省天氣,最長的時間都長達8分30秒;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喜歡用南方、北方來劃分人群,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淮南、淮北的地域區分;到了1908年,全國地理學會專家研究後,決定以秦嶺、淮河一帶,作為劃分中國南北兩部的分界線,此後中國的南、北方區域劃分,一直都以此為基準。
事實上中國南北劃分,不僅僅是地域上的劃分,更是氣候與人民生活習俗上的劃分,例如秦嶺南北兩地的氣候與生活習慣,就有著顯著的差異;秦嶺以北是典型的溫帶大陸與季風氣候,冬夏溫差巨大四季分明,而且冬季氣溫低於0度,所以耐寒的小麥成為了北方的主要農作物;而南方則是亞熱帶氣候,高溫多雨適合水稻種植;所以有"北麥南稻"一說,但是有一個省卻是十分尷尬,不能用嚴格的南北方來對其進行劃分。
此省份就是安徽省,安徽省始建於清朝康熙六年,起初由江南省管轄,名字取自安慶與徽州的頭一個字;若是以秦嶺、淮河來劃分安徽的位置就沒那麼容易了,因為安徽的地界,剛好跨越了北方河南,與南方江蘇二省;其中河南也有一小部分被劃出,但對全省的地域與生活習慣影響不大,而安徽地處中部,則"碰巧"被秦嶺與淮河劃分為兩個部分。
安徽省內的這兩個部分,不僅氣候不同,連生活習慣也有著顯著的差異,所以安徽也被看作是溫帶與亞熱帶的交接區;氣候的不同造就了安徽省內不同的民俗,我國共有56個民族,其中安徽省內就有52個不同的民族同胞;安徽北部在各方面與鄰居河南很相似,東北部則與山東更親近,而地處大別山的安徽地區,生活習慣與湖北省更為接近,西南地區則與江西同源,長江南岸城市更以南京"馬首是瞻",因此南京也有一個搞笑的稱呼,叫"徽京"。
安徽省內的區域劃分,其實自古以來就是如此複雜,在原始社會時期,安徽淮北一帶為南下方部落群體,江南地區則屬於吳越,不過到了春秋時期,安徽被南方部落與吳越共同管理;在東漢一朝,長江以南地區被劃分給了揚州,北部則被豫州與徐州接收;到了民國安徽省內的碭山、蕭縣一帶仍然屬江蘇省管轄,剩下的地區則全屬安徽;新中國成立後,對於安徽進行重組,不過皖南、皖北的區別說法,一直被保留到了今天。
安徽雖被重新組構,但依然保留著皖南、皖北的說法,主要還是因為兩地的氣候與習俗差異過大;淮北地區的主要農作物與河南一樣,都是抗寒的小麥,所以主食也都是饅頭、麵食,而且淮北地區的建築風格也是偏向於北方,有很多地方在住四合院;淮南地區則是種植水稻,主食為米飯,大名鼎鼎的"徽派建築"也屬於江南建築風格。
由於安徽內部差異顯著,一部分淮北人選擇到北方工作,甚至有人直接定居到了北方,在生活習慣與語言上,都能與北方"無縫對接";而淮南人則更喜歡往江南發達地區發展,南京為"徽京"的段子,就是由此而來,畢竟他們對江蘇更有親近感,生活在江南也是"毫無違和"。
【參考資料:《自然地理》,《安徽文化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