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綠茶衝泡需要控制水溫在80-90之間,否則就晦澀難以入口。
但是獨獨有一款綠茶,不但可以用工夫茶具衝泡,還耐得起高溫水衝。
什麼綠茶這麼神奇?
浙江紹興有一個女兒紅。誰家生了女兒,於是就在女兒出生那時開始釀好黃酒,待到女兒長大出嫁之日,就開壇啟封,用這個酒來宴請親戚朋友。女兒紅也因此名揚天下。
而在潮汕地區卻有一種茶,與女兒紅相似的茶葉,名字叫「炒仔茶」。
「炒仔茶」因何得名「炒仔茶」?這要從「炒仔茶」的品質說起。
「炒仔茶」產於潮汕地區,產地集中在揭東、揭西兩縣(區),在潮州市的登塘鎮也有出產。以製作工藝而論,炒仔茶屬於不發酵的炒青綠茶,與潮汕功夫茶常用的主流茶葉半發酵的烏龍茶相差甚遠,也與同類的炒青綠茶如杭州的龍井茶和徽州的松蘿茶都有所區別。
按炒青綠茶的製法,大體可分為殺青、揉捻、解塊拆分和乾燥四道工序,過程火工控制極嚴,殺青要求「嫩葉老殺,老葉嫩殺。老而不焦,嫩而不 生」,以利用高溫適當破壞茶鮮葉中的氧化酶活性,從而保持成品的翠綠外觀,揮發青草味,揚高茶香,為下一步柔捻做好準備。但揭陽炒茶用的雖是綠茶的做法,追求的卻是烏龍茶的衝泡效果。因此復炒和乾燥的溫度和時間要遠比一般炒青綠茶高、長。
成品色澤黃綠至深灰,表面還帶有一層因長時間高溫「輝鍋」乾燥所產生的白粉,衝泡後茶湯初時黃中略微帶一點點綠色,不那麼明顯,黃而明亮。第三四泡開始茶湯金黃澄亮。新茶喝起來,因其火工高,口感較為苦澀,舌面衝擊力極強,並非人人都能架得住這股「熱情」來襲。但放至陳茶後,口感變為醇厚,富有陳香,又帶有藥香,湯色也與巖茶或熟普相當,滋味芳烈,回甘力強,喝後容易肚餓。
清光緒《揭陽縣續志》記載說:茶山中土茶味微苦,炒熟性極溫,土人呼為炒「炒仔茶」。然唯山中人嗜,揭所飲啜皆建茶也。按潮汕方言「子」字即「仔」,所以「炒子茶」即通稱「炒仔茶」。
從這段記載我們了解到,炒仔茶在一百多年前也只流行於特定的區域和群體之中,並未得到推廣和普遍認知。流行於潮汕地區的主流茶品,還是「建茶」,即以武夷巖茶、鳳凰單叢為代表的烏龍茶。
由於炒制時用足重火,炒仔茶的茶性由綠茶的苦寒變為溫厚,具有養胃、溫脾的功效,即使與普通綠茶不相適宜的虛寒體質人群,也能輕鬆駕馭。但茶葉的苦澀味和由炒制高火帶來的火氣卻也難以消除。喝炒仔茶的山民發現,如果將茶葉貯存為陳茶,則炒仔茶的這些缺點就會逐漸消失,陳放越久,茶葉色澤越加烏潤,湯色越加濃厚,滋味也越加甘醇。這點與綠茶隔年變沉即淪為下品的普通觀念截然相反。
因其愈存愈醇的特性,在當地民俗中,「炒仔茶」也被 當作一種兒女茶,即家中有寶貝出生,即存上一批當年的炒青,密封保存,靜靜放置,直至孩子嫁娶或再生子,再開啟為慶。茶與子女同歲,這和江浙一帶窖藏女兒紅酒的民俗十分相似。相隔千裡,民風不同,相同的是長輩對小輩寄予美好祝願和期望。為人父母,對子女的一片拳拳之心,可見一斑。
陳年老「炒仔茶」,第一泡陳香泛起,三泡之內,茶湯色澤如熟普一般,酒紅透亮。入口茶湯柔順,回甘徐徐。七泡之 內,韻味尤足,實在是顛覆了腦海中對於炒青綠茶一以鮮醇爽利而概之的觀念。
「炒仔茶」雖然是一個小品種茶葉,但民國時候也曾大量出口。甚至中泰建交之初,泰國政府也曾提出五房坪上等地區的炒茶出口供應。
「炒仔茶」,既是綠茶,也是茶葉中的女兒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