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母系社會階段
最早提出母系社會概念的是瑞士法學家巴霍芬於1861年出版的《母權論》。
而母系社會這一概念的成型,則源自美國民族學家摩爾根於1871年出版的《古代社會》。
巴霍芬的《母權論》,是從古希臘神話中獲得靈感,率先提出母權制時代的概念,他認定原始人類都是無限制的亂交狀態,不可能建立父系制度,只能女性佔統治地位。
摩爾根的《古代社會》,則是根據猜測,推斷人類史前必定存在一個蒙昧時代,即所有男性是所有女性的丈夫、所有女性是所有男性的妻子的時代。
後來人類進入農業時代,開始有私人財產,進而有了家的概念,男女關係才趨於穩定。
由於史前人沒有親子鑑定,所以就有隻知其母不知其父的論斷,而這就是母系社會。
毫無疑問巴霍芬和摩爾根所使用的方法並不科學。
摩爾根的論述本來只在學術圈作為一個特例而存在,但是,他的書遇到了恩格斯。
恩格斯有一次在整理朋友遺物的時候,發現了朋友對摩爾根《古代社會》的讀書筆記,深受啟發,大獲靈感。
於是在1884年寫了本書,叫《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這一下子就幫助摩爾根把母系社會的概念擴散開來,甚至成為課堂教育的一部分。
如今150年過去了,巴霍芬、摩爾根的理論早就不是真實的理論了。
現代科學家通過考古、基因測序等手段,已經對人類史前男女關係有著成熟的判斷。
人類從來沒有出現過母系社會階段,只是在零星、個別的地區有過母系型社區。
其中,巴霍芬和摩爾根的最大錯誤,是他們最初的蒙昧時代假設就是錯的。
事實上,從 400 萬年前的南方古猿開始,一直到智人時代,都有固定的夫妻關係。
所謂固定的夫妻關係,主流的是一夫一妻制,相對主流的有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
從來沒有多妻多夫制,也就是說,人類從來就沒有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階段
為什麼人總有固定夫妻關係呢?至少有兩個原因。
一個原因是男性非常在意後代是不是自己的,從古至今都是如此,就沒變過;另一個原因是男女之間會有強烈的依戀感,這種依戀感具有排他性。
讓男女雙方本能的想要把關係固定下來,當然這不是說偷情之類的事情不存在,基於上述理解,科學家推演出人類男女關係的演變過程。
400 萬年前的南方古猿是一夫多妻,只有雄性身強力壯,才能留下更多的後代。
從距今30 萬年前開始,人類進入智人時代,以採集狩獵為生,一夫一妻成為主流,男性因時代發展改變求偶策略,不再靠打擊其他男性,而改為專門追求某一個女性。
比如給這個女性提供食物和保護,有吃的有喝的有住的,然後兩人一起養育後代。
從距今 10 萬年前開始,性情溫順的男性因自我馴化導致相貌好看,更具競爭優勢。
從距今一萬年前開始,人類進入農業社會,一夫多妻又開始流行了,這是因為農業社會是個非常不平等的的社會。
有的人可以聚集大量財富養很多妻子,有的人沒有財富連一個妻子都養不起。
從距今兩千年前開始,像羅馬帝國這樣的地方,又開始流行一夫一妻制,而這個時候的中國是以一夫一妻制為主體、以一夫一妻多妾制為補充的混合婚姻制度。
可以說,從遠古時期到農業時代,人類幾乎都是以一夫一妻制為主流的。
那一妻多夫又是怎麼回事兒呢?首先它從來都不是主流,只在少數地區存在,這種地區往往環境比較艱苦,需要多個男性共同養活一個家庭。
比如說一個男性外出尋找食物、還得留下一個男性在家裡保護家庭,而且一妻多夫中的夫通常都是親兄弟,他們本來就有血緣關係。
當然,一妻多夫的現象非常少見,這你放心就好,你需要關心的應該是,一夫多妻制,它憑什麼可以和一夫一妻制相抗衡呢?
說起來,一夫多妻是因為人類進入農業時代之後,經濟地位不平等所導致的。
在古代農業時代那種經濟地位不平等的條件下,一夫多妻其實是符合女性利益的。
男性可以同時跟若干個女性生孩子,而女性在一段時間內只能生和養一個孩子。
這就決定了女性一定比男性更重視對孩子的養育,她一定要確保孩子較好的物質條件。
這有利於後代的健康發展,也有利於女性自身的權益保障,對於農業社會的女性來說。
她寧可跟一個高價值的男性一夫多妻,也不願意跟一個低價值的男性一夫一妻。
而且只要配合相應的禮法教育,即便是一夫多妻的家庭也能和睦相處,幾個妻子共享育兒資源,可能還會互相幫助,並不會出現所謂的宮鬥。
所以一夫多妻制是個你情我願的事情,唯一的問題就是對找不到妻子的男性很不友好,但那又能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