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知識」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帶你看看母系社會的真相!

2020-12-17 享浮年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母系社會階段

最早提出母系社會概念的是瑞士法學家巴霍芬於1861年出版的《母權論》

而母系社會這一概念的成型,則源自美國民族學家摩爾根於1871年出版的《古代社會》

巴霍芬的《母權論》,是從古希臘神話中獲得靈感,率先提出母權制時代的概念,他認定原始人類都是無限制的亂交狀態,不可能建立父系制度,只能女性佔統治地位。

摩爾根的《古代社會》,則是根據猜測,推斷人類史前必定存在一個蒙昧時代,所有男性是所有女性的丈夫、所有女性是所有男性的妻子的時代。

後來人類進入農業時代,開始有私人財產,進而有了家的概念,男女關係才趨於穩定。

由於史前人沒有親子鑑定,所以就有隻知其母不知其父的論斷,而這就是母系社會。

毫無疑問巴霍芬和摩爾根所使用的方法並不科學。

摩爾根的論述本來只在學術圈作為一個特例而存在,但是,他的書遇到了恩格斯。

恩格斯有一次在整理朋友遺物的時候,發現了朋友對摩爾根《古代社會》的讀書筆記,深受啟發,大獲靈感。

於是在1884年寫了本書,叫《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這一下子就幫助摩爾根把母系社會的概念擴散開來,甚至成為課堂教育的一部分。

如今150年過去了,巴霍芬、摩爾根的理論早就不是真實的理論了。

現代科學家通過考古、基因測序等手段,已經對人類史前男女關係有著成熟的判斷。

人類從來沒有出現過母系社會階段,只是在零星、個別的地區有過母系型社區。

其中,巴霍芬和摩爾根的最大錯誤,是他們最初的蒙昧時代假設就是錯的

事實上,從 400 萬年前的南方古猿開始,一直到智人時代,都有固定的夫妻關係。

所謂固定的夫妻關係,主流的是一夫一妻制,相對主流的有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

從來沒有多妻多夫制,也就是說,人類從來就沒有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階段

為什麼人總有固定夫妻關係呢?至少有兩個原因。

一個原因是男性非常在意後代是不是自己的,從古至今都是如此,就沒變過;另一個原因是男女之間會有強烈的依戀感,這種依戀感具有排他性。

讓男女雙方本能的想要把關係固定下來,當然這不是說偷情之類的事情不存在,基於上述理解,科學家推演出人類男女關係的演變過程。

400 萬年前的南方古猿是一夫多妻,只有雄性身強力壯,才能留下更多的後代。

從距今30 萬年前開始,人類進入智人時代,以採集狩獵為生,一夫一妻成為主流,男性因時代發展改變求偶策略,不再靠打擊其他男性,而改為專門追求某一個女性。

比如給這個女性提供食物和保護,有吃的有喝的有住的,然後兩人一起養育後代。

從距今 10 萬年前開始,性情溫順的男性因自我馴化導致相貌好看,更具競爭優勢。

從距今一萬年前開始,人類進入農業社會,一夫多妻又開始流行了,這是因為農業社會是個非常不平等的的社會。

有的人可以聚集大量財富養很多妻子,有的人沒有財富連一個妻子都養不起。

從距今兩千年前開始,像羅馬帝國這樣的地方,又開始流行一夫一妻制,而這個時候的中國是以一夫一妻制為主體、以一夫一妻多妾制為補充的混合婚姻制度。

可以說,從遠古時期到農業時代,人類幾乎都是以一夫一妻制為主流的。

那一妻多夫又是怎麼回事兒呢?首先它從來都不是主流,只在少數地區存在,這種地區往往環境比較艱苦,需要多個男性共同養活一個家庭。

比如說一個男性外出尋找食物、還得留下一個男性在家裡保護家庭,而且一妻多夫中的夫通常都是親兄弟,他們本來就有血緣關係。

當然,一妻多夫的現象非常少見,這你放心就好,你需要關心的應該是,一夫多妻制,它憑什麼可以和一夫一妻制相抗衡呢?

說起來,一夫多妻是因為人類進入農業時代之後,經濟地位不平等所導致的。

在古代農業時代那種經濟地位不平等的條件下,一夫多妻其實是符合女性利益的。

男性可以同時跟若干個女性生孩子,而女性在一段時間內只能生和養一個孩子。

這就決定了女性一定比男性更重視對孩子的養育,她一定要確保孩子較好的物質條件。

這有利於後代的健康發展,也有利於女性自身的權益保障,對於農業社會的女性來說。

她寧可跟一個高價值的男性一夫多妻,也不願意跟一個低價值的男性一夫一妻。

而且只要配合相應的禮法教育,即便是一夫多妻的家庭也能和睦相處,幾個妻子共享育兒資源,可能還會互相幫助,並不會出現所謂的宮鬥。

所以一夫多妻制是個你情我願的事情,唯一的問題就是對找不到妻子的男性很不友好,但那又能怎麼辦呢?

相關焦點

  • 母系氏族社會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母系氏族。氏族社會的早、中期為母系氏族,即建立在母系血緣關係上的社會組織。母系氏族實行原始共產制與平均分配勞動產品。早期母系氏族就有自己的語言、名稱。同一氏族有共同的血緣,崇拜共同的祖先。氏族成員生前共同生活,死後葬於共同的氏族墓地。
  • 為什麼會出現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會?
    人類最初的社會組織,都是以血緣與親族關係作為紐帶而建立的,社會學家將之稱為「氏族社會」。人與動物最本質的區別就是人具有社會屬性,也就是只有人類才會建立各種社會關係與社會組織,並理所當然地處於其中。當然,在人類剛剛擺脫動物屬性進入氏族社會時,組織結構一定是比較鬆散的,維繫這種社會的唯一紐帶,就是血緣與親緣,而血緣與親緣產生的根源,就是社會中的女性成員—母親。
  • 「母系氏族社會」也許自始至終都是一個謊言
    一說到「母系氏族社會」,大多數人都會說:原始社會先有的「母系氏族」,然後才是「父系氏族」。母系氏族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是人類社會最初的存在形式。然而,事實也許並非如此。《史記·殷本紀》說:「三人行路,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莊子·盜蹠》說:「神農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等等。然而,這些記載並不足以證明。
  • 人從其母是天性,人從其父是為利益,古代有這種民間話語
    先民之初,人只知有母,不知有父,便無手足相殘之事,待知有父,便有手足相殘。兄弟同胞從母是天性,從父只是因為利益罷了。《莊子》稱:「神農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人類文明在誕生之初,是屬於母系社會,人民只知道自己有母親,而不知道有父親。
  • 母系社會為何最終滅亡?
    首先,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並不代表特定的母權或者父權,而是代表一種家庭傳承關係,比如財產、子女等等。在母系社會裡,看是不是一家人,就看是不是同一個母親,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而家庭的財產也以母系傳承,父親的地位在家庭裡比較低。
  • 人類母系社會階段,真的存在麼?
    人類歷史上,曾經存在過一個「母系社會階段」,這好像已經成了一個共識。甚至很多國家的中小學課本上,都依然有這麼一個理念存在。所謂母系社會階段,是說人類史前必然存在一個蒙昧時代,所有男性是所有女性的丈夫,所有女性是所有男性的妻子,那時候沒有私人財產,都是公共的。
  • 隨著女性地位的提升,會進入母系社會嗎?
    他覺得怎么女人對男人要求那麼多還覺得理所當然,而女人只需要負責貌美如花就可以了,很是想不通,是不是馬上要進入母系社會了?首先,我們了解一下歷史,說中華上下五千年,其實說的是父系社會五千多年,之前從人類誕生開始幾萬年一直是女性為核心,男性為附庸。
  • 半坡遺"趾"——母系氏族社會的聚落
    那時女性為氏族部落的首領,掌控氏族的一切,這個時代稱為母系社會時代。在6000多年前的中原大地就演繹了這樣一幕:人們在女性氏族首領的帶領下,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民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於是社會進入了父系社會時代,它推動了歷史進步,同樣也把世界變成了地獄。
  • 揭秘:人類到底有沒有過「母系社會」?
    為什麼那麼多人會說母系社會是因為婦女更能採集呢?這種很明顯的鬼話,知乎還一堆人看不出來?用腦子想想女性有可能比個人更大,體力更好的男性會採集?這解釋太過牽強。母系社會是因為女性壟斷了生育權,一個部落裡孩子都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也就是說,女人生的孩子一定是她自己的,女性就是家族的裙帶關係的中區。而男性不能辨別子嗣。說通俗點就是一個當媽的跟一個男的吵架了,她能叫來她的孩子們替她出氣,而男的不行,他只能回家找他媽叫人,而他哪天被親生兒子打死都不知道。
  • 所謂的「母系社會階段」其實並不存在
    最早提出母系社會先於父系社會存在的瑞士法學家J.J.巴霍芬在其1861年出版的《母權論》一書中首先提出了「母權」(matriarchy)一詞,他認為早期人類沒有固定配偶關係,在人人皆可是配偶的情況下,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最初的血緣群體(即氏族或胞族)只能按母系組成,因而存在著母親在社會中起支配作用、女性佔統治地位的母權制時代。
  • 讀《中華上下五千年》第9集 母系社會
    距今大約10萬年前,母系氏族社會開始形成,在母系社會中,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這一時期,女性在社會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掌握氏族的主導權,輩分從母系計算,財產由母系繼承。在母系氏族中,人們按照性別和年齡進行分工,青壯年男子擔任狩獵、捕魚和防禦野獸、外族入侵等任務,婦女擔任採集食物、燒制食品、縫製衣物、養老育幼等任務,老人和小孩從事輔助性勞動。如今,在雲南省西北川滇交界處的瀘沽湖畔,生活著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氏族——摩梭人。
  • 仰韶文化時期母系氏族社會的婚姻關係是什麼樣的?
    感謝閱讀,今天小編給大家講的是仰韶文化時期母系氏族社會的婚姻關係。母系氏族社會的婚姻實行的是「彭那魯亞」群婚制度,這是一種外族群婚。什麼是群婚呢?小編在這裡跟大家解釋一下,通俗的說,一個女人有很多的丈夫,同時她的丈夫有很多的妻子。
  • 動物界中的「父系氏族社會」
    我們都知道,在人類的發展史中,人類社會剛開始是由母系氏族社會所支配,大家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後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父系氏族社會慢慢地取代了母系氏族社會,從此孩子都跟父親的姓氏,女性的地位慢慢下降。動物界的「社會現狀」則跟人類的剛好相反,很多哺乳類動物和一些鳥類通常都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因為它們交配之後,母親需要承受一段時間懷孕、生育的痛苦,而父親不需要承受這些痛苦,雙方的付出比例不一,收穫卻一樣。因此孩子出生後,母親會因為曾經的付出而更加珍惜自己的孩子,而父親呢,早就在孩子沒出生時就因為不想承擔撫養孩子的責任遠走高飛了。
  • 母系氏族公社的緣起
    這種新的社會組織直到進入新石器時代才達到繁榮的階段,社會就產生一種制度—氏族公社制度,那什麼是氏族公社制度呢?作為共同祖先的群體成員, 共同生活,共同勞動,共同抵禦外敵財產公有並且有共同的語言、崇拜、葬地,由血緣內婚制向氏族外婚制轉變的是社會性質變化!
  • 中國有個上千年古老民族,至今仍是母系社會,生孩子男人不用負責
    我們知道人類之所以會有現在的文明,其實是經歷了好幾個歷史時期,其中母系社會就是其中一個。根據考古學家們發現,在母系社會時期人類還未形成文明,人與人是以部落的形式群居在一起。而在這一段歷史時期裡面,新生兒基本上都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因此孩子都跟母親一姓,而中國最古老的的幾個姓氏,也基本上都帶有女字旁。然而那種社會到現在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了,人類早就主宰世界建立了十分龐大的文明體系,而男人也在鬥爭中逐漸的站穩了上風,現在的社會早就變成了父系社會,孩子基本上都跟著父親一姓。在有些國家女子出嫁後,甚至也要改成夫姓。
  • 當今社會女性地位的提高與早期母系社會形成的原因
    在婚姻市場上出現了女方佔據絕對主動的市場地位,動輒十幾萬幾十萬的彩禮錢讓很多剛出社會的男士望而卻步。沒有嫁不出去的女生。也因為有很多女生待價而沽,甚至過於高估自己,繼而好吃懶做,好高騖遠,反正追的人還是很多。當選擇權在女性一方的時候,就進入了女性市場。不少人士高呼,這似乎又進入了早期的母系社會中。
  • 罕見姓氏只有三畫,源於母系社會八大姓,5000年來多數人不認識
    現在的子女出生之後,一般都是跟隨父姓,而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幾乎也都是父系社會。殊不知其實母系社會的長度,要遠遠的超過父系社會。因為母系社會大概是是在距今十萬年前,到距今兩三萬年前產生的。xing'shi'qiang也就是說母系社會,大概是持續了七八萬年的時間。這個時間長度是要比父系社會長十幾倍的,而母系社會其實也是人類文明表現的一種形式。
  • 為何母系社會走向沒落,男性取得了領導權
    在石器時代,曾經存在過一種母系社會。那時候的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而族群中的大權也都由女性掌握。雖然說現代社會,孩子大多數都是跟隨父親的姓氏。但是"姓"的概念第一次產生,卻是在母系社會中,這也是為什麼這個字是"女"字旁的原因。同樣的,最先出現的"姓"中,如"姜"、"姬""姚"等,也多是"女"字旁,這是那段歷史留下的痕跡之一。
  • 您了解5萬年前,人類祖先氏族社會中,母系和父系是如何演變的?
    您了解5萬年前,人類祖先氏族社會中,母系和父系是如何演變的?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公社的最初形態。大約距今5萬年前,也就是人類發展到晚期新人時,原始社會由原始人群發展到某些事主公社階段,距今約1萬年前,我國境內的母系氏族公社進入全盛時期。母系氏族公社之所以稱為「母系」,是因為婦女在當時社會生活中居主導地位,享有至尊的威望。這種地位是由聯姻關係和婦女在生產中的地位決定的。母系氏族開始時實行的是族外婚,一個氏族的男子與另一氏族的女子實行群婚。
  • 《聖杯與劍》結合女媧傳說,淺談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轉變過程
    《聖杯與劍》:「劍」是統治、毀滅的隱喻,「聖杯」則象徵著向神聖和諧秩序的回歸,劍對聖杯的取代,正表明了人類文明由母系社會跨向了父系社會。《聖杯與劍》是美國著名文化人類學者理安·艾斯勒的一部作品,其用「聖杯」和「劍」來分別譬喻女權和男權,分析了歷史上男性女性對於權力的爭奪,合作並最後走向和諧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