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按照血緣組織關係可分為父系社會和母系社會兩大類,父系社會是由同一個祖父的男性後代吸收外來女性組成,母系社會則是由同一個祖母的女性後代吸收外來男性組成。
目前國內的傳統看法認為:在原始的社會分工中,男子從事漁獵活動,婦女從事食物採集,由於男人打獵往往得不到保障,相反採集活動比漁獵活動能夠提供更充足穩定的食物來源,供氏族成員餬口度日,所以婦女在整個社會經濟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成為母系氏族社會形成的基礎。後隨著農業的發明,男子逐漸從漁獵活動轉入農牧業生產領域,男人的體力更適合耕作,成了社會生產的主要力量,從而取得權力,母系社會開始進入父系社會,而中國父系社會距今大約不到6000年的時間,在此之前人類社會都是母系社會。
可以說採集、狩獵的分工導致母系社會,農業的出現導致父系社會這種看法是錯誤的,許多典型的母系社會如中國的摩梭人,北美的易洛魁人、霍皮人,男性也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但並沒有轉變為父系社會。而據 1969 年人類學家哈賴德研究表明,已知的原始部落大都是父系社會,母系原始部落不超過 15%,而且多半是農業社會,狩獵採集社會反而大多為父系社會。
同樣原始社會中也不存在嚴格的女子採集與男子狩獵的社會分工,可以說在古代三餐不飽的情況下,尋找食物為生存第一要事,如果採集比狩獵更有收益,沒有任何人會冒著飢餓和受傷的風險去狩獵。
最早期的猿人與在地上生活的狒狒一樣,雖然也有狩獵行為,但無論男女都主要以採集為生。當時人類社會分工和其他靈長類相似,女子負責採集和養育後代,男子除採集外,還負責保衛族群、制定遷移路線、尋找並搶佔新的採集點,必要時也進行狩獵活動。和所有雌性靈長類動物一樣,女性也並非採集主力,除沒有體力優勢外,更因為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口增長的特點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極低的增長率,據估計,原始社會新生兒的死亡率高達 50%,舊石器時代人口百年增長率不超過 1.5‰。新生人口數量在原始社會是關係到社群能否延續的根本大事,而原始人的壽命又遠要比現代人短促,進而導致婦女的可育時間大為縮減,故而原始社會普遍流行多夫多妻制,以防止因為個別男性的不育而引起其配偶女性的不孕,好讓每個女性都儘可能快地懷上後代。所以原始社會的女性生育率極高,青壯年的女性大多時候都處於懷孕狀態或忙於照顧幼兒,她們需要男性提供食物和保護。
到了晚期智人時代,人類智商有了本質的飛躍,發明出許多狩獵工具,人類才開始進入大規模狩獵階段。傳統意義上所認為的從事採集的收穫必然大於狩獵的觀點是片面的,現代農業在單位面積生產遠超過畜牧業,但是原始社會採集相比狩獵則沒有這種優勢,因為人類畢竟不像食草動物一樣可以只靠草葉為生,古代的野果塊根分布不均,而且有其他動物的爭奪,分散的果實採集點往往沒有狩獵所能提供的食物多。一般情況下是在植物茂密的森林地區採集比狩獵更有優勢,但在植物稀疏的草原狩獵無疑是主要食物來源,尤其是在沙漠和冰原地區更是如此,今天生活在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就是完全靠狩獵為生,因為他們基本就沒有什麼野果塊根可採集,「愛斯基摩」一詞即「吃生肉的人」的意思。
而人類與猿猴的區別在最初就是狩獵與採集的區別,是狩獵讓人類從採集資源豐富的森林走向便於狩獵的草原,狩獵讓猿猴演化成人類,那些留在森林以採集為生的靈長類到現在仍是猿猴,人類退化了原來更適合爬樹採集的猿猴特徵,演化出奔跑的雙腳和製造使用工具的雙手,就是為了更好地進行狩獵。狩獵引領人類演化的方向,不僅是人類演化,整個舊石器時代人類最重要的技術革命大都是狩獵工具的更新。
隨著人類工具的不斷改進,男子的狩獵技巧不斷提高,到舊石器時代晚期,狩獵經濟逐漸佔據主導地位。據估計,約 100 萬年前在以採集為主的時代,猿人的數量僅有 12 萬左右,隨著人類狩獵技術的提高,能夠提供更多的食物,導致人類數量相應增加,到距今 1 萬年前,以狩獵為主的人類的數量已上升到 500 多萬,增長 40 多倍。正因為狩獵能帶來更營養更豐富的食物,才使古代強壯的男人大多去狩獵,而把資源有限、比較安全的採集工作留給老弱婦孺,原始社會成年男人狩獵、老弱婦孺採集的分工開始形成。
顯然從事採集、狩獵還是從事農業都並非母系社會形成的原因。最早提出母系社會先於父系社會存在的瑞士法學家J.J.巴霍芬在其1861年出版的《母權論》一書中首先提出了「母權」(matriarchy)一詞,他認為早期人類沒有固定配偶關係,在人人皆可是配偶的情況下,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最初的血緣群體(即氏族或胞族)只能按母系組成,因而存在著母親在社會中起支配作用、女性佔統治地位的母權制時代。之後的美國人類學家摩爾根(1818年~1881年)以加拿大魁北克土著民族易洛魁人的母系社會為例,進一步論證得出「原始的母權制氏族是一切文明民族的父權制氏族以前的階段」。摩爾根還認為,一夫一妻制家庭取代蒙昧時代的群婚制和野蠻時代的對偶婚制,是文明時代的鮮明標誌和特性。巴霍芬與摩爾根的看法有一定的依據,但還是有以下三點錯誤:
一、母系社會不等於母權社會,母系制僅指以女性血緣為紐帶組成的社會組織,當然已知的母系社會有不少以女性為族長,但多數是由男性成員充當首領,屬於典型的母系父權社會,也就是氏族按母系計算世系,但氏族領袖則由男子擔任。因為在弱肉強食的自然界,強大的力量是保衛採集、狩獵領地範圍和保護自身不被獵殺的最重要生存因素。在猛獸眾多、技術落後的原始社會,無論是抵抗野獸的威脅,奪佔採集的領地,還是人類種群之間的鬥爭都要體力更強的男人的保障。槍槓子裡出政權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這在古今中外,乃至自然界中都有無數例證。
如獅群就是典型母系父權社會,雌獅是獅群中的固定成員,掌握交配主導權的雄獅都來自外族,本族出生的雄獅在成年後將被驅逐出群。獅群中的狩獵工作基本由雌獅完成,而雄獅子是獅群的領袖,平時很少參與狩獵,但可優先享用食物。雄獅通過決鬥獲得獅群領袖的地位,至於敗走的雄獅往往將被逐出獅群,因此雄獅子常常是輪換的,而母獅子的血脈在本族群一直得到延續和傳遞。動物界中的母權社會一般只存在雌性比雄性體積力量更大的昆蟲界,而哺乳動物少有的母權群體鬣狗,也是建立在他們雌性體重通常比雄性重12%,更勇猛善戰的基礎上。
二、一夫一妻制家庭並非人類文明時代的標誌,因為許多原始部落,比如仍處在採集、狩獵時期的非洲俾格米人連人工生火都不會,但他們依然按父系計算世系血統,實行嚴格的一夫一妻制。印度安達曼群島上的安達曼人不僅不會生火,甚至不懂穿衣,而他們也實行一夫一妻制,可見一夫一妻制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已經出現。
三、實行多夫多妻制的群體也未必是母系社會,比如與人類血緣最親近的動物黑猩猩就是典型的父系多夫多妻制社會,雌性黑猩猩在發情期內幾乎與所有成年雄性黑猩猩都有交配行為,導致「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現象。但是黑猩猩社群實行雌性外嫁制,雄性黑猩猩自始至終都居留在本社群內,而雌性黑猩猩在成年後會到其他黑猩猩社群中生活。所以,一個黑猩猩社群是由存在密切親緣關係的雄性吸收外來雌性組成的父系社會,至於與人類親緣較遠的大猩猩則是父系一夫多妻制社會。所以說人類父系制的歷史甚至可能要追溯到類人猿時代,不存在早期人類社會必然是母系社會的現象。
人類社會與黑猩猩等動物社會最大不同在於,黑猩猩等動物社會是基於其本能天性,基本是不變的,而人類會根據情況形成不同的社會制度,母系多夫多妻制社會就是人類文化發展因需而變、因地制宜的產物。比如中國的摩梭族作為地處川滇交界的遷徙民族,男性常年外出趕馬幫,無法維持穩定婚姻關係,所以形成建立在母系血緣關係上的母系社會,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民族都要經過母系社會,相反現存的一些母系社會最初也可能是從父系社會發展而來的,她們的形成可以用「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來解釋,而並非是所謂的「原始社會的初級階段」。
目前科學家通過對人類 DNA 研究發現,包括現存原始社會在內的世界上大部分民族,其母系成分基本都比父系複雜。各民族父系祖先來源較為穩定一致,而母系祖先的來源則更多樣化,這正好和父系社會通婚為女子外嫁,一個部族男性來源都是本族男性,而女性則來自各地相對應。這意味著人類社會可能是一直以吸收外來女性的父系社會為主體,而母系社會應該為父系社會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