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北京新發地市場從切割進口三文魚的案板中檢測到了新冠病毒,此消息一出,全國各大商場紛紛下架三文魚,各地也在抓緊排查風險,部分此前將進口三文魚作為賣點的餐飲企業火速否認進口,不少購買三文魚的客戶紛紛退貨。近日來,我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多部門又發文還三文魚「清白」: 無任何證據表明三文魚是新冠病毒宿主或中間宿主,並允許經過核酸檢測合格的三文魚可以銷售。
這是2020年6月16日,南京建鄴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對轄區農貿市場的水產品進行全面檢查,並抽樣檢測的情景。據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食品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根據有關部門的安排,下一步,將逐步對已經下架的進口三文魚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凡是檢測合格的商品,商家可以繼續上架銷售。」
與此同時,由於消費者對新冠肺炎的傳播心有餘悸,加上有新冠病毒從三文魚案板上檢測出來的消息,大家對於進口三文魚大都敬而遠之,不少商戶只能眼看著三文魚爛在自己的手裡。這真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啊。
那麼,進口三文魚到底能不能吃呢?進口三文魚的病毒是哪裡來的?生鮮食物會成為傳染源嗎?
這還要從新冠病毒起源說起。雖然新冠病毒的起源目前還沒有定論,但都傾向於新冠病毒起源於蝙蝠,然後通過在某種中間宿主上的進化,最終傳播給人類。而三文魚是種海洋魚類,中國進口的三文魚主要來自挪威、智利和丹麥的海域。這些海洋裡的三文魚幾乎不可能與蝙蝠接觸,也幾乎不可能接觸中間的宿主。再說,魚類作為低等生物將魚類病毒傳染給人的情況幾乎沒有發生過,現在沒有證據表明病毒能夠在魚身上複製,也就是說三文魚本身作為病毒載體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但這並不能排除被病毒汙染的可能性。三文魚在捕撈、運輸、售賣、切割、剔刺等過程中都有人的參與,這些人裡如果有病毒攜帶者,就有可能將病毒帶到三文魚裡,而三文魚的食用方式是以生食為主,更容易造成終端傳播。
那我們該怎麼吃三文魚呢?
首先是做熟再吃。從安全角度說,生食三文魚確實可能有潛在的風險,而烹調的高溫能夠有效讓病毒失去活性,因此建議儘量把三文魚做熟再吃。其次,減少加工過程的傳染風險。建議大家在購買時儘量不要直接接觸三文魚,可以用袋子或手套隔開。加工時,把案板、菜刀、餐具,都要做到生熟分開並及時徹底清洗。
當然,最好的防範措施是暫時不要吃三文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