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和東協敦促東南亞各國提升旱災預防應對能力

2020-12-07 騰訊網

新華社曼谷11月27日電(任芊)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亞太經社會)和東協秘書處27日在曼谷聯合發布第二版《為乾旱年份做好準備:在東南亞建立抗旱能力》報告,敦促東南亞各國政府通過加強疫情後刺激計劃和加大在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的投資,進一步提高該地區乾旱災害預防與應對能力。

報告指出,長期以來,東南亞地區一直飽受乾旱問題困擾。在過去五年間,該地區遭遇了數十年來最嚴重的旱災,波及這一地區佔比70%的土地和60%的人口。這一趨勢預計將持續下去。

根據這份報告,今年以來,新冠疫情給各國社會經濟造成巨大影響,加之氣候進一步惡化,該地區經濟現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災害應對能力也受到沉重打擊。

報告認為,各國政府應通過減輕和預防乾旱、準備應對乾旱和災後恢復重建三個步驟積極應對挑戰。

相關焦點

  • 聯合國關注東南亞煙霾
    原標題:聯合國關注東南亞煙霾   據馬來西亞媒體報導,印度尼西亞林火引發的跨國境煙霾,殃及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引起聯合國的關注。聯合國發出「及時搶救」呼籲,以改善東南亞的空氣品質。
  • 中國—東協疾控論壇召開 探討攜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危機
    中國—東協疾病防控合作論壇(以下簡稱「疾控論壇」)自2016年舉辦首屆論壇以來,與東協各國著力建立傳染病防控信息共享與合作新機制,推動區域性聯防聯控,進一步提高中國與東協各國應對傳染病的防控能力,保障區域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
  • 中國將修建泛亞高速鐵路連接東協各國(圖)
    泛亞鐵路計劃提出多年,由於各國資金缺乏、技術不足等原因,一直無法落實。此次出現實質性進展,一家名為雲南瀟湘泛亞投資公司的中國民營公司作用不可小覷。若上述鐵路按計劃建成,屆時,中國與東協各國之間的貿易聯繫無疑將更為緊密。
  • 菲律賓開了一個好頭,東協各國紛紛與美國劃清界限
    日前,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公開放話,稱「要終止美國和菲律賓的長期軍事條約」。對此,《環球時報》援引外媒的分析報導稱,杜特爾特此舉,不僅僅會給菲律賓自身國防政策造成影響,同時也將在東南亞引發連蝴蝶效應。結果將對東南亞、中國和美國之間微妙的平衡產生巨大影響。
  • 氣候變化需世界各國攜手應對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凝聚各方共識,開展國際合作。人類正面臨嚴峻的氣候危機,已經沒有時間再等待徘徊,需要抓緊行動起來。唯有各國攜手同心,才能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9月23日在美國紐約召開。
  • 從馬六甲到東南亞 中馬合作打造中國東協合作典範
    李克強總理此訪馬六甲再次向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傳遞和平、和諧、以和為貴的中國精神。友好的情誼為中馬合作奠定了堅實的根基,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則讓兩國共享發展與安全紅利,共同擔當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重任。經濟上,近年來,中馬經貿合作不斷攀高,雙邊貿易額已超過千億美元,佔中國與東協貿易額的四分之一,成為中國東協貿易的風向標。而關丹和欽州產業園的建設則成為兩國經濟合作的突出亮點。
  • 東南亞歷史與《東南亞各國史綱》編纂學術討論會召開
    原標題:東南亞歷史與《東南亞各國史綱》編纂學術討論會召開 2016年5月7日-8日,「東南亞歷史與《東南亞各國史綱》編纂」學術討論會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星光廳隆重舉行。此次研討會由北京大學東南亞學研究中心與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共同主辦。
  • 翟崑:中國與東協減貧合作致力於實現「第三個奇蹟」
    為此,中國和東協國家積極開拓思路,利用東協的跨境電子商務平臺進行電商扶貧,給中國-東協減貧合作增添亮點。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的倡導和支持下,中國國際扶貧中心通過設立專項基金等方式幫助東協國家消減貧困,具備政府間合作性質的亞洲基礎設施開發銀行為多邊減貧合作提供資金支持。
  • 東南亞有11個國家,東帝汶為什麼不加入東協?
    東南亞是亞洲一個重要的地區,地理上公認的東南亞國家共有11個,分別是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緬甸、寮國、柬埔寨、馬來西亞、汶萊、菲律賓、越南、東帝汶。東協則是東南亞國家組成的一個國家聯盟,成員國共有10個,分別是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緬甸、寮國、柬埔寨、馬來西亞、汶萊、菲律賓、越南。對比一下可以發現,東協並沒有把東南亞所有國家納入聯盟之內,而這個沒有被納入聯盟的國家就是東帝汶,東協為什麼不把東帝汶也納入進來呢?這還要從東帝汶的歷史說起。
  • 亞洲和歐洲應對同一危機的做法為何迥異
    而東協+3區域——10個東南亞國家協會成員國(汶萊、柬埔寨、印尼、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加上中國大陸、中國香港,日本和韓國——的總計GDP增速預計將從2019年的4.8%降至0%。兩個區域的政策制定者都做出了積極應對,出臺了前所未有的貨幣和財政刺激措施以及其他多項經濟支持措施。
  • 中國共產黨同東南亞國家政黨首次對話會在南寧舉行
    11月26日,由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和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共同舉辦的中國共產黨同東南亞國家政黨首次對話會在廣西南寧舉行。東南亞國家近40個執政黨、參政黨和重要在野黨,包括20多位黨首、5位議長以及我駐東協國家大使等通過視頻連線方式參會,東協國家駐華大使現場出席會議。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宋濤、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鹿心社出席會議並發表講話。
  • 應對風險挑戰,提升這項能力很重要
    城市風險的形成涉及到多方面多層次的因素,提升城市風險防控能力,化解重大安全風險,首先要提升風險識別能力,並根據風險預警的分級提示,紮實做好風險防控工作。城市規模龐大、人口密度大難免會積累各種風險和隱患,但這種風險並不必然會導致重大事件或危機的爆發。提升城市風險治理能力,不單單是要強化跨界治理能力,更要強化監測識別預警,提升風險管控能力。
  • 東南亞風情竹構大賽登陸南沙,首次邀請東協高校
    金羊網訊 記者孫唯、實習生 沈泳楠、通訊員 謝敏玲報導:12月8日,廣州南沙東南亞竹文化藝術節拉開序幕,粵港澳大灣區及東協國際高校營造大賽在南沙水鳥世界舉行決賽,來自泰國、印尼、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的多所建築高校學生團隊和內地高校同臺PK,以竹會友。
  • 全球此刻 | 聯合國新聞早報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訪問泰國曼谷百年公園減緩氣候變化項目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剛剛抵達泰國首都曼谷,參加將於11月3日召開的東協-聯合國首腦會議。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城市不僅是應對氣候危機的勝敗關鍵,也是教育和創業、創新中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入選城市以各自的方式使文化成為其戰略支柱,而不是附屬,這利於政治和社會創新。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和中國近代教育起點,南京就把文學資源作為城市發展的內生推動力,文化產業已成為其支柱產業。
  • 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呼籲 各國提高防控非洲豬瘟能力
    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7月20日發起一項有關非洲豬瘟全球防控聯合倡議。倡議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非洲豬瘟持續蔓延加劇了當前的衛生和經濟社會危機,兩組織呼籲各國提高防控非洲豬瘟的能力。  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表示,豬肉是全球消費量最大的肉類,佔全球肉類消費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近年來,非洲豬瘟蔓延致使豬肉行業陷入重大危機,造成豬群出現巨大損失,並產生了嚴重的經濟後果。正在遭受非洲豬瘟影響的國家分布在非洲、亞太和歐洲地區,由於有效疫苗尚未問世,非洲豬瘟不僅破壞了動物健康和福利,也對農民的生計產生了破壞性影響。
  • 今年全球乾旱災害突出 糧食安全成各國嚴峻課題
    年初以來,世界各地頻發的旱災以及與此相關聯的山火和饑荒等牽動國際社會的關注眼光。如何應對極端天氣和氣候變化,保證糧食安全,成為世界各國農業氣象減災防災領域中的嚴峻課題。2月16日至17日,「乾旱與極端溫度:可持續農林漁業的備災與管理」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 中國與東南亞各國間宗教交流
    第二屆「中國-東南亞民間高端對話會」31日在印尼峇里島開幕,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大和尚受邀作為中國宗教界代表參會 張開德攝國際在線消息(特約通訊員張開德):近日在印尼峇里島舉行的第二屆「中國-東南亞民間高端對話會」上,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秘書長、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法師受邀在大會上作《宗教對話與海上絲路》主旨演講。學
  • 促共識,謀共贏——東南亞國家政黨人士積極評價中國-東協合作
    新華社南寧11月28日電(記者馬卓言、朱麗莉)多名東南亞國家政黨人士日前在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舉辦的政黨對話會上表示,黨際外交在國際關係中發揮著重要的溝通協調作用,當下東協和中國的合作迎來新機遇,未來各方需進一步增進共識、推動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 聯合國秘書長在發布東南亞地區報告時指出 可持續發展是復甦必由之路
    聯合國秘書長7月30日發布了關於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對東南亞影響的政策簡報。古特雷斯秘書長在視頻致辭中指出,與世界其他地區一樣,整個東南亞也受到了疫情大流行對健康、經濟和政治的重大衝擊,這場大流行昭然揭示了不平等懸殊,治理不足狀況,今後可持續發展是必由之路。
  • 拜登在新加坡會見安倍 敦促日改善對華關係
    考慮到尖閣諸島(即我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本網注)問題,拜登說:「有關東海問題,當事的各國都應該採取必要措施緩和緊張局勢。」他這是在要求日中雙方進行共同努力。同時,拜登也重申了尖閣問題適用於日美安保條約的立場。  安倍首相則努力消除美國方面的擔憂,他強調:「日中關係對日本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雙邊關係。」在會談後舉行的演講中,安倍首相還說:「要領導亞洲不能靠蠻力威嚇和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