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們了解歷史,所以知道一切皆有可能,無法直視的黑暗,無法預料的光明。1949年,國民黨在內戰中敗北,蔣介石知道自己已無法在大陸繼續呆下去,便帶著大批國民黨軍隊及其家屬逃往臺灣,當時許多離境軍人及家屬都認為,他們只是短暫地留在臺灣一段時間,過不了多久,就可以重返大陸。不過,不料事情越演越烈,雖然離大陸不算太遠,但由於內戰,大陸和臺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只能隔海相望。
余光中先生曾寫過一首詩,叫《鄉愁》,他在詩中這樣寫道:「如今,鄉愁是一灣淺海峽,我就在這片大陸上。」短短的一段全詩,卻把逃亡臺灣的人對大陸的無限思念付諸實踐。
不過,當時臺灣當局雖嚴加戒備,但並非所有人都願意被留在臺灣,待在與家人分離的地方。滿腹牢騷,必有反叛,當時有一個叫徐廷澤的飛行員,硬突破重重障礙,從臺灣飛回大陸。
儘管現在說起來我們似乎只需要幾句話就可以把徐廷澤的經歷講完,但是,在這樣一個緊張的年代裡,徐廷澤的方法實在是太有勇氣了。那時臺灣當局幾乎處於美國控制之下,國民黨也只是一味地聽美國的要求、意見,以為美國會幫助他們繼續戰鬥。但是,實際情況卻是,許多軍人看著軍隊被美國人攪得烏煙瘴氣,有一陣子,軍隊裡應有的嚴明紀律幾乎全被打破,國民黨領導人在美國人面前不敢吭聲,這種氣氛越來越濃,引起許多人不滿。
作為其中的一員徐廷澤,他所熟悉的軍人應該有很強的紀律觀念,很寬廣的胸襟,但在當時的軍隊中,他永遠找不到了。一九六三年,徐廷澤跟隨蔣介石來到臺灣,已經十四年了,這十四年來,每天對他來說都是一種折磨,他知道,他必須回到大陸,回到思念已久的親人身邊。所以六月一日,徐廷澤駕駛一架6272型噴氣式飛機衝過層層障礙,順利地從臺灣新竹飛往福建龍田。
經過十四年的坎坷,徐廷澤終於回來了。但是,臺灣當局對民眾隱瞞了這一事實,他們不願承認有一名軍人從臺灣飛回大陸,只是說在飛行途中因天氣原因與徐廷澤失去了聯繫。儘管臺灣當局對此避而不談,但卻有一個明白人知道徐廷澤是飛回大陸的。徐廷澤曾經說過,在臺灣的時候,他想盡辦法去聽大陸的廣播,透過廣播他知道大陸正在逐步改善,廣播中的聲音也不斷把他吸引回大陸。
返回大陸後,徐廷澤沒有選擇就此靜默,而是選擇繼續為祖國效力。回到祖國後,徐廷澤曾多次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徐廷澤原本雖然是國民黨的戰士,雖然在臺灣生活了那麼多年,但國家領導人並不因此對徐廷澤抱有偏見,而是鼓勵、表揚了徐廷澤勇敢的行為。並希望他能對祖國統一事業作出貢獻。一九六三年剛回大陸的徐廷澤,便獲授少校軍銜,並獲授黃金二千五百兩。
返回大陸後,徐廷澤仍然非常踏實肯幹,他不願因是從臺灣回來而受到身邊人的偏愛,無論做什麼事,他總是勤勤懇懇,盡力而為。很快,徐廷澤就成為空軍第十二航校三團的副團長,也是航校指揮部的參謀長,也是航校指揮部的副校長;後來,他又成功地被選為第四屆到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1978年,徐廷澤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一心一意為祖國效力。對任何人來說,這些成就都是莫大的榮耀。
無論在歷史的哪個階段,古代、近代或現代,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有自己的主見是很重要的事情,沒有主見,我們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完整、獨立的個體。怎麼會這麼說?如果我們沒有主見,那就只能由別人牽著鼻子走了。以徐廷澤為例,假如他在臺灣生活了這麼多年,從來沒有靜思過,那麼他也不會明白臺灣當局的混亂和腐敗。而且正是因為有了自己的想法,又沒有被臺灣當局洗腦,最後才能回到大陸,回到親人的身邊,繼續為祖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