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記者 肖晗
深圳市交通運輸委員會昨日正式發布《深圳市綜合交通「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透露,到2020年將基本建成區域快速交通體系,實現1小時可達粵港澳灣區城市中心城區和深港中心城區半小時互達;到「十三五」末期」,全市平均路網密度要提升10%,通車總裡程達到7500公裡以上;將新增自行車專用道裡程600公裡以上等。值得關注的是,與此前公眾諮詢版相比,最終發布的《規劃》提出深圳將建設「四主五輔」鐵路客運樞紐,並明確要加快推進中運量交通系統試點建設。
據了解,該《規劃》由深圳市交通運輸委、發展改革委、規劃國土委聯合委託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編制,目前已通過市政府六屆五十六次常務會審議,並經市政府同意印發實施。《規劃》作為未來五年深圳綜合交通發展的總體部署和統籌安排,是編制交通專項規劃、確定重大項目、實施建設計劃的基本依據,對優化綜合交通資源配置,促進綜合交通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規劃》提出,深圳「十三五」交通發展戰略總目標為:建設更具輻射力的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更具競爭力的國際物流樞紐城市、更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公交都市,以及更具創新引領作用的品質交通城市。圍繞這一目標,深圳將重點實施打造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構建高效通達的區域交通網絡、打造軌道主體的現代化公交都市、優化道路網功能結構、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建設高品質宜行城市、提升綜合運輸服務水平等七大行動。
對於未來城市的交通藍圖,《規劃》也擬定了部分量化目標。包括至2020年深圳港口貨櫃吞吐量預期達到2800萬標箱,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達到48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達到120萬噸,國際航線達到48條;社會物流總費用佔GDP比值降低到13%以下;全市道路通車總裡程約7500公裡,平均道路網密度達到7.9公裡/平方公裡;基本建成以城際軌道、高快速路為骨架、銜接一體的區域快速交通體系,實現1小時可達粵港澳灣區城市中心城區和深港中心城區半小時互達。
「十三五」期間,全市將新增軌道交通通車裡程250公裡,高峰期公交佔機動化出行分擔率提升到65%以上,中心城區工作日高峰常規公交車速達到20公裡/小時,較目前提升一成以上;新建自行車專用道裡程不低於600公裡。
鐵路客運樞紐:
由「兩主三輔」
調整為「四主五輔」
此前,深圳關於鐵路客運站的布局規劃是「兩主三輔」,即以深圳火車站和深圳北站為主鐵路樞紐,深圳東站、福田站和坪山站作為輔助火車站。而昨日公布的《規劃》則首次明確將建設「四主五輔」的鐵路客運樞紐體系。
其中,「四主」包括深圳北站、深圳站、深圳坪山站、空港高鐵站,「五輔」包括深圳東站、福田站、平湖站、西麗站、光明城站。與去年公布的《規劃(公眾資訊版)》相比,新增納入光明城站為一個輔助鐵路樞紐。而空港高鐵站將是新建車站,
《規劃》提出,「十三五」期間,要加快對外鐵路新通道規劃建設,建成廣深港高鐵福田站以南段,協調推進廣深港香港段建設,實現深圳與香港高速鐵路互通。加快推進贛深客運專線規劃建設,實現深圳與江西方向的高速鐵路聯繫。全力推動深茂鐵路(江門-深圳段)規劃建設,增強深圳向西輻射能力。協調南廣、貴廣鐵路運營組織,增加深圳始發至廣西、貴州等城市直通列車。開展深茂鐵路東延至坪山站、深圳汕尾、深圳至肇慶、深圳至長三角地區等高速鐵路新通道規劃研究。
中運量交通:
引入跨座式單軌
和現代有軌電車
發展和完善城市公交體系,一直是深圳交通五年規劃的重點內容。而記者留意到,與《規劃(公眾諮詢版)》相比,昨日公布的《規劃》首次明確提出,除大運量的軌道交通和地面常規公交外,深圳將在「十三五」期間加快推進中運量交通系統試點建設。包括加快完善多模式一體化的軌道交通體系,積極引入跨座式單軌(指通過單根軌道來支撐、穩定和導向,車體騎跨在軌道梁上運行的鐵路)、現代有軌電車等中運量軌道交通方式,進一步擴大城市軌道交通網絡覆蓋範圍。建成運營現代有軌電車龍華線,在各區(新區)重點發展地區規劃研究跨座式單軌、現代有軌電車等建設試點。
據了解,作為深圳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龍華現代有軌電車預計今年3月上路試跑,6月底將正式開通試運營。該項目主線南起地鐵4號線清湖站,北至觀瀾大道路口新瀾站,長約8.59公裡,設站15座,包括清湖、清龍、清湖學校、梅龍北、碧瀾、文瀾、大和、世紀廣場、錦鯉、河西、觀城、大布頭、河東、石角頭、新瀾;並在環關南路設支線,設站5座。站點包括東庵、高新區西、高新區、高新區東、下圍。運營初期,龍華有軌電車示範線將開行3路有軌電車,分別是1路車清湖站-新瀾站,2路車清湖站-下圍站,3路車下圍站-新瀾站,運營總裡程約23公裡。
「微笑生活圈」:
建風雨連廊系統
和地下步行系統
自去年四季度以來,隨著共享單車的風靡,城市慢行交通系統建設再度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規劃》首次明確提出,深圳將構建5公裡「微笑生活圈」,即爭取讓市民1公裡之內出行可便捷步行到達,5公裡出行可便捷騎自行車到達。「微笑生活圈」裡的「微笑」,就是要營造更良好的步行、騎行環境,讓人們在從公交站點回家或者到商業區等目的地的途中,不只是無奈地選擇步行或騎車,而是更願意選擇步行或騎車,非常愉快舒適地走這「最後一公裡」。
具體來說,「十三五」期間,深圳一方面將全面優化調整軌道站點周邊的慢行交通系統,重點在軌道站點周邊推進風雨連廊系統建設,提升軌道步行接駁體驗。另一方面,將讓步行系統變得更加立體化,包括結合軌道交通推進福田CBD、前海、後海、華強北、科技園南區、湖貝等高密度片區的地下步行系統建設;以及推動商業、產業集聚區範圍內的更新改造項目二層連廊規劃建設,系統構建地下、地面、空中三位一體的步行空間。
在自行車專用通道規劃建設方面,「十三五」期間,深圳將完善全市自行車道規劃建設標準和指引,推進福田中心區、蛇口-前海、深圳灣-後海、科技園南等片區的自行車專用通道試點建設。到2020年,全市建成約1000公裡自行車專用道。新推進128公裡城市綠道建設,整合現有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優化刷卡方式、服務標準及收費標準,進一步規範停放管理。
港口
綜合交通規劃速覽
目標:到2020年,實現深圳港年貨物吞吐量達到2.8億噸,貨櫃年吞吐量達到2800萬標箱。改造媽灣作業區1-4號泊位為20萬噸級貨櫃泊位。
●推進20萬噸級貨櫃泊位規劃建設。改造媽灣作業區1-4號泊位為20萬噸級貨櫃泊位,推進鹽田港區東作業區和大鏟灣二期20萬噸級貨櫃泊位規劃建設。
●研究建汽車滾裝碼頭。加快大鏟灣汽車口岸及配套項目建設,啟動在大鏟灣港區建設專用汽車滾裝碼頭的研究工作。
●建成媽灣跨海大道。利用媽灣跨海大道、沿江高速及機荷高速組織西部港區疏港交通。
航空
目標:至2020年,深圳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達到4800萬人次,年貨郵吞吐量120萬噸,國際航線達到48條。
●研究東部建第二機場。加快推進機場第三跑道、衛星廳、新貨站(二期)等工程建設,啟動T4航站樓建設方案研究。啟動東部第二機場前期研究,服務深圳東部及粵東。
●推動通用航空發展。完成南頭直升機場遷建工作,加快推進直升機起降點、停機坪及水上機場選址建設,形成通用航空「場-坪-點」三級設施體系。
●推動珠三角空域改革,優化深圳機場飛行程序,推動低空空域開放。
物流
目標:到2020年,物流業增加值達到2760億元,物流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10.6%;進一步提升物流經濟效益,社會物流總費用控制在3400億元內,佔GDP比重降到13%以下。
●打造全球供應鏈管理中心。鼓勵傳統運輸、倉儲企業向供應鏈上下遊延伸,打造集物流控制、信息、結算、專業服務於一體的全球供應鏈管理中心。集聚供應鏈管理總部,重點支持飛馬國際供應鏈創新中心、信利康前海供應鏈總部、順豐前海供應鏈總部、越海全球電商供應鏈管理中心、怡亞通供應鏈總部建設。積極創新「供應鏈+網際網路」、「供應鏈+資本」模式。
●打造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支持鹽田港、西部港區等四大區域平臺和南方電子口岸、一達通中小企業外貿綜合服務等八大專業平臺建設。
城際交通
目標:至2020年,基本建成以城際軌道、高快速路為骨架、銜接一體的區域快速交通體系,實現1小時可達粵港澳灣區城市中心城區和深港中心城區半小時互達。
●推進深港西部快軌前期工作。「十三五」建成穗莞深城際軌道洪梅至機場段,加快完成深惠城際快速軌道前期工作並啟動建設,加快推進深港西部快軌前期研究,研究深圳往汕尾、河源的新戰略通道。
●深莞5條軌道線路銜接。《規劃》提出將研究深圳11號線與東莞3號線銜接、深圳6號線支線與東莞1號線銜接、深圳20號線與東莞2號線銜接、深圳10號線東延至東莞鳳崗、深圳13號線與東莞3號線銜接、深圳14號線延伸至惠州南站等規劃方案可行性。
●打通邊界道路。加強深莞13條邊界道路對接,續建新和路東寶河大橋,打通鳳凰大道、廣田路等深莞邊界道路, 加快推進桂花路、高爾夫大道等深莞邊界道路改擴建。加強深惠5條邊界道路對接,新建或改建清溪至坪地公路、金輝路青松東路等深惠邊界道路。
●升級珠江兩岸水上客運服務。開展前海至中山、珠海、香港、澳門的快速直達航線研究,鼓勵拓展福永碼頭至珠海、中山客運碼頭的航線,擴建蛇口客運碼頭,提高港澳線、珠海線、中山線客運通過能力。
城市公交
目標:2020年全市範圍內軌道站點800米人口和就業崗位覆蓋率分別提高到50%和70%以上,全市高峰期間機動化公交分擔率提高到65%,其中軌道交通佔公交出行比例不低於50%, 高峰期軌道交通佔公交出行比例不低於70%。
●加快軌道三期建設,「十三五」期間新增裡程約250公裡。盡力提前軌道四期工程建設計劃,爭取在「十三五」期間全面開工。同步落實軌道站點交通銜接規劃。
●推進公交專用道建設。圍繞彩田路-民治大道、留仙大道、筍崗路、科苑大道、寶安大道、坂銀通道、龍崗大道、筍崗路等公交走廊,持續推進公交專用道建設。爭取2020年前新增公交專用道200公裡。
●多渠道落實公交場站。建設月亮灣、民治、布吉等26處立體公交綜合車場,滿足新能源公交車輛更新需求。通過路內挖潛新增20個路段公交始發站,提升福田中心區、科技園等核心地區公交服務水平。
道路建設
目標:到2020年,全市道路通車總裡程約7500公裡,平均道路網密度達到7.9公裡/平方公裡。
●推進東部重大通道、中部南北軸向通道、西部關鍵走廊等骨架道路系統工程,新增高快速路約176公裡,新增主幹路約192公裡。
●以城市更新和舊城綜合治理為抓手,推進次支路網建設。「十三五」期間,全市新增次幹路275公裡,支路316公裡,其密度分別提升30%和8%。
(肖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