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姚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考古成果公布 寧波地區首次出土簡牘類文書

2020-12-11 騰訊網

記者從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獲悉,寧波餘姚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考古成果近日正式發布。簡牘類文書是本次考古發掘的一項重要收穫,對於全面認識本地區漢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遺址地處明清時期的餘姚縣城南城的巽水門外,地勢低洼。發掘表明,該地塊原始地貌北高南低,北側為受潮汐活動影響而形成的灰黃沉積土高地,南側為寬廣的水域。本次發掘平均深度約1.3米,地層堆積可分五層。遺址主體堆積為一處漢代瀕水遺存,也有少量的六朝遺存。

本次發掘共出土陶、瓷、石、銅、木、骨器等各類小件標本300餘件,還採集了一定數量的動植物遺存。出土陶器以泥質黑陶、灰陶器為主,主要器型有罐、盆、缽等生活類器皿以及紡輪、網墜等生產用具,釉陶器、印紋硬陶器也有少量出土。

簡牘類文書是本次考古發掘的一項重要收穫,發掘過程中出土了封檢、木觚、正反面墨書的木板各一件,封檢殘長22釐米,底部有封泥匣、穿孔和溝槽。「為了使送遞的公私文書保密,古人會使用一枚木簡蓋在文書上面,並在緘繩的交叉處押封泥,這枚發揮封緘作用的木簡被稱為『檢』。檢面上通常題寫了收件人的姓名、地址以及寄送方法,相當於今天的『信封』。」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說。

據悉,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的考古發掘是浙江地區漢代基層聚落考古的重大收穫,遺址出土的木觚文書是研究東漢早中期東南地區民間宗教信仰的重要材料,對於全面認識本地區漢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文/記者 顧小立

來源/新華網

內容來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寧波餘姚發現漢六朝遺址 首次出土簡牘類文書
    發掘區全景(央廣網發 餘姚市供圖)  央廣網寧波12月10日消息(記者杜金明 通訊員楊明 楊峻達 許超)日前,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發布了寧波餘姚市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考古成果。專家稱,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是一處典型的漢文化遺址,其中出土的簡牘類文書,在寧波地區考古中首次發現,是餘姚作為「文獻名邦」的實證,更是研究東漢早中期東南地區民間宗教信仰的重要材料。
  • 考古界:那封從漢代寄出的信,「找」到信封了—寧波首次出土簡牘類文物
    「這是寧波地區考古發掘首次發現簡牘類文書!」
  • 寧波首次出土簡牘類文物——那封從漢代寄出的信「找」到信封了
    那封從漢代寄出的信,「找」到信封了  ——寧波首次出土簡牘類文物  「這是寧波地區考古發掘首次發現簡牘類文書!」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副研究員、餘姚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項目負責人許超激動地說道。  歷時4個月,寧波近日發布了餘姚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項目考古成果。經專家鑑定,這是一處具有鮮明瀕水特徵的漢六朝文化遺址,共發現遺蹟十餘處,出土各類遺物300餘件,並發掘了封檢、木觚等簡牘類文書。透過一枚枚小小的簡牘,可以穿越時代,一窺寧波先民的生活百態。
  • 浙江餘姚發現漢六朝瀕水遺址 與井頭山遺址共具親水特質
    餘姚宣傳部供圖中新網寧波12月10日電(記者 李典 謝盼盼)「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發現了河道、臨河護岸、木構設施等瀕水遺存。」10日,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副研究員許超受訪時表示,該遺址的發現對研究沿海地區人水關係有著一定價值。2號護岸內側竹竿。
  • 于越故地 文獻名邦——餘姚市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考古發掘與收穫...
    2020年7月至11月,為配合餘姚市梨洲街道花園新村1-6號地塊的出讓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後,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聯合餘姚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復旦大學、四川大學等多家單位,對該地塊內前期勘探發現的漢六朝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 2020浙江考古十大重要發現揭曉 寧波佔"半壁江山"
    昨日,歷經一天半的精彩匯報與無記名投票評選,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正式揭曉,全省共有10個項目入選,寧波成功入選5個,按遺址主體年代先後,分別為:餘姚井頭山遺址、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寧波鎮海九龍湖應家遺址、寧波江北慈城東門村遺址、餘姚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
  • 2020浙江「考古奧斯卡」揭曉
    12月22日,歷經一天半的精彩匯報與無記名投票評選,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正式揭曉,全省共有10個項目入選,寧波成功入選5個,按遺址主體年代先後,分別為:餘姚井頭山遺址、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寧波鎮海九龍湖應家遺址、寧波江北慈城東門村遺址、餘姚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
  • 10大重要發現寧波佔了半壁江山 - 寧波晚報•數字報刊平臺
    餘姚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出土的封檢。    昨日,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在紹興揭曉。在全省10個入選項目中,寧波成功入選5個,按遺址主體年代先後分別為:餘姚井頭山遺址、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寧波鎮海九龍湖應家遺址、寧波江北慈城東門村遺址、餘姚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    該評選也被稱為「浙江考古界的奧斯卡獎」,代表年度省內考古最高榮譽。
  • 寧波餘姚巍星路窖藏考古成果公布 出土大批精美文物
    圖為考古現場拍照 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供圖中新網寧波11月9日電(記者 李佳贇)2018年7月,浙江省餘姚市巍星路在管道施工過程中挖掘出大量銅錢和瓷器,引起廣泛關注。隨後,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實施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出土青銅器、瓷器、漆器、鐵器、銅錢等眾多精美文物。11月8日,「寧波·餘姚巍星路窖藏考古成果新聞通報會」在寧波餘姚召開,正式公布此次考古成果。餘姚巍星路窖藏搶救性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羅鵬介紹,此次考古發掘收集完整可修復文物31件。
  • 寧波首次考古發現漢晉水井群!位於慈城一處延續5000餘年的聚落遺址
    寧波考古界又傳好消息!12月17日,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公布了江北慈城東門村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東門村遺址位於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東門村舊址,遺址北部和東部原本臨近小山丘,大體處於C形山岙內,海拔約2.6米,分布面積約18000平方米。
  • 嫦娥五號實施首次月地轉移入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丨科技早新聞
    圖源: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歷時4個月,寧波近日發布了餘姚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項目考古成果。經專家鑑定,這是一處具有鮮明瀕水特徵的漢六朝文化遺址,共發現遺蹟十餘處,出土各類遺物300餘件,並發掘了封檢、木觚等簡牘類文書。透過一枚枚小小的簡牘,可以穿越時代,一窺寧波先民的生活百態。(來源:光明日報)
  • 徐暢:往復長沙——「湘水流過:湖南地區出土簡牘展」觀展記
    但與西北地區簡牘發現情況相比,湖南簡牘的大規模發現大部分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而尤其以1996年近14萬枚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的發掘為契機,湖湘地區簡牘的出土開始呈現加速度,且大量湧現於古代遺址的井窖之中,成為新時期我國簡牘發現的一種突出類型。李均明先生曾風趣地將這種趨勢稱之為「井噴」。
  • 2020年度浙江考古十大重要發現,有你家附近的嗎
    井頭山遺址是浙江省和長三角地區首個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距今7800~8300年),表明餘姚、寧波乃至浙江沿海地區是中國海洋文化的重要源頭區域。如此大規模的「井」字形結構的稻田,目前在全國範圍內僅見於浙江地區,起源年代有可能早至距今6000年以上,突破了學術界對史前時期水稻田的認識。寧波鎮海九龍湖應家遺址 應家遺址位於寧波市鎮海區九龍湖鎮應家村,分布面積約12000平方米。
  • ———餘姚河姆渡遺址發現四十周年成果展示
    2001年初,餘姚三七市一家私營熱處理廠為解決生產用水打井,挖出許多陶片、大型動物骨骼、木頭等地下文物。由此,田螺山遺址浮出水面。2004年2月,開展了第一期考古發掘。發掘成果顯示,該遺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環境保存最好、地下遺存比較完整的一處依山傍水式的史前村落遺址。
  • 餘姚巍星路窖藏考古成果下午公布,這些珍寶誰埋下的?
    攝/趙禕慧)  今天(11月8日)下午,寧波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和餘姚市人民政府在餘姚博物館聯合召開「寧波·餘姚巍星路窖藏考古成果新聞通報會」,正式公布此次考古發掘收集完整可修復文物31件,包含了青銅器、瓷器、漆器、鐵器、錫器、石製品、木器、古錢幣等八大種類,涵蓋了宋朝社會經濟生活諸多方面。
  • 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將寧波地區人文起源的歷史向前推進1000年
    井頭山遺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餘姚三七市鎮官橋村西側,東距田螺山遺址約1.5公裡。 2017年,國家文物局批准井頭山遺址800平方米的發掘。
  • 寧波餘姚發現史前貝丘遺址 井頭山遺址介紹
    5月30日,井頭山遺址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在寧波餘姚舉行。經考古發掘,井頭山遺址距今7800年至8300年之間,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左右,是浙江境內迄今發現的唯一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沿海最早的貝丘遺址,它將寧波地區人文起源的歷史再往前推進了1000多年。
  • 常州青城墩遺址考古成果首次發布,「江南第一龍」出土!
    昨天,常州青城墩遺址考古成果論證會暨中國龍文化學術研討會在我市召開,崧澤文化高等級聚落青城墩遺址考古成果首次對外發布。來自全國各地的百餘位專家對該遺址的文物保護和考古成果進行論證。副市長陳正春出席開幕會並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