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多聊茶」的第壹佰柒拾肆篇常規文章
臺灣茶,不得不說的秘史
上個周,多傑老師去到了寶島臺灣。
除了去夜市吃吃吃之外,當然也帶著訪茶的任務。走訪臺灣各個老茶廠老茶店的同時,還去到了臺灣圖書館、檔案館查閱與茶有關的文獻資料。
這周的課程,自然與這次訪茶有關。在人人講視頻直播中帶咱們參觀了臺灣茶廠之後。周二喜馬拉雅課程,接著揭開了與臺茶有關的塵封記憶。
現在一提到臺灣茶好像不得不說的是凍頂烏龍、高山烏龍、東方美人……但這些茶出現的時間其實都比較晚。
這次課程主要內容是臺灣茶的前史。
若了解它的過去,更有助於理解它的現在,以及臺茶理念,判斷理念對與錯等。
嘉慶時,有柯朝者歸自福建,始以武彝之茶,植於(魚桀)魚坑,發育甚佳。既以茶子二鬥播之,收成亦豐,遂互相傳植。蓋以臺北之地多雨,一年可收四季,春夏為盛。
——連橫《臺灣通史》
這條史料可追溯到清朝嘉慶年間,距今200多年。是關於記載臺灣茶最早的史料。
臺灣與福建密不可分的聯繫,不僅體現在語言、習俗、地理位置上。從「始以武彝之茶」可知兩者在茶方面也有許多共通之處。
柯朝氏帶到臺灣的這批茶就是閩北烏龍。其中提到的(魚桀)魚坑溪是臺北縣(今新北市)瑞芳鎮。
臺灣茶最早發跡是在北部,而不是中南部。
「既以茶子二鬥播之」體現出最早達到臺灣的茶,不是以茶苗的形式運輸,而是以茶子的形式。屬於有性繁殖。
以兩百年前的運輸狀況來看,種子的保存比起幼嫩的茶苗更為合適。
茶苗在基因上是克隆複製,但若用茶子,每一顆種子的基因都有差異,符合武夷茶特徵。
這也導致了茶子被帶到臺灣之後有自己重新生根發芽的可能性,變化性。
但這樣的情況多出現在北部。在臺灣最南端,滿州鄉港口村引進一種特殊的「港口茶」,是由朱氏家族從閩北臺灣帶入。
結論:臺灣與大陸,茶種同宗同源,技法多有類似,臺灣茶的成功印證了這個事實。中國茶只有適合的產地,而無絕對的產地。
迨同治元年,滬尾開口,外商漸至。時英人德克來設德記洋行,販運阿片、樟腦,深知茶業有利,四年,乃自安溪配至茶種,勸農分植,而貸其費。收成之時,悉為採買,運售海外。
—— 約翰陶德《臺灣通史》
臺灣茶真正騰飛,不是柯朝氏生活的時期,而是發生在之後。這與一段歷史事件有關。
公元1860年,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國、法國、俄國、美國強迫清政府籤訂《天津條約》。
在第十四款中明確規定臺灣開滬。作為一個經濟特區,允許外商進入,設領事館和洋行。就是在這個時候,臺灣開始被世界關注。
這段歷史也為臺茶帶來了命運的轉機。
從史料中可以看出英人深知茶業有利,到福建安溪引進茶種,說服當地農民種植茶葉,並貸款給種植者。當時生產的茶葉主要於銷售海外。
約翰.陶德在引入了烏龍茶之後,隨即又在艋舺設立精製茶廠。以種茶、採茶、精製到揀枝、烘焙、都在臺完成。設立了德記洋行。
可以說,德記洋行對臺灣茶發展有極大貢獻。
這一次引進的茶種,不是從閩北而來,而是打從閩南的安溪抵達臺灣。
據《臺灣遙寄》寫道:每年有一兩萬安溪人,從廈門來臺經營茶業。一些人春來冬返,一些人來臺安家。
結論:自1866年起,資本主義進入。給臺灣茶業帶來了一針強化劑,開啟了臺灣茶風光無限的百年歷史。
臺灣茶業之所以能歷百年而不衰,除能臨機應變,隨時可制各種茶,迎合 供應國際市場,即時之需求之外,具有良好之色、香、味、形等品質特徵。
——1965《臺灣輸出百年簡史》
這段史料中提到臺灣茶業百年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能臨機應變。這條過海的烏龍在臺灣騰雲駕霧,變化莫測。
甲午海戰後,日本為保護本國綠茶市場,抑制臺灣烏龍茶。
1920年代,日本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在大溪建廠,制「三井紅茶」又改「日東紅茶」。(相關文章請戳這裡 → 大溪茶廠:逝去的茶業精神)
1930年代,臺灣紅茶銷售正式超過烏龍茶。與大禹嶺紅茶、祁門紅茶並稱「三大紅茶」。
1940年代,進入了「黑金時代」。紅茶英譯後為「black tea」,茶湯雖然黑乎乎的,但把把黃金卻從此得來。
1980年代,臺灣社會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土地、人工、成本都提高了。臺灣茶業在世界上不再具有競爭力。
政府廢除了「制茶管理規則」。臺灣茶從大規模生產進入了小規模生產。
結論:由於具有厚重的紅茶製作技術,使得紅茶也成為臺灣茶中一大亮點。也因紅茶製作史的出現,臺灣烏龍中多了許多甜蜜和潤滑,如東方美人,蜜香烏龍等。
穩中求變,也成為臺灣茶之特點。
另,可別忘了本月13號(下周六)是多聊茶與大家的線下見面哦。點擊原文連結可直接購票。
(詳細信息戳這裡 → 活動招募 | 多聊茶茶經大會,這次不來,十大福利就錯過了)
編輯:粒粒
校對:齊航
設計:靜平
楊多傑,「多聊茶」創始人,歷史文獻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歷代茶學文獻及茶文化教學。「中華茶人聯誼會」特約茶文化講師,多家電視及廣播節目撰稿人、顧問及常駐嘉賓
出版作品:《北京秘境》、《北京秘境2》、《北京深處-地鐵沿線的75個塵封秘境》
曾在《世界博覽》、《時尚旅遊》、《精品購物指南》、《中國國家旅遊》、《中華遺產》、《旅行家》、《社區》、《Timeout》等雜誌撰寫歷史文化類專欄文章
微信公號:多聊茶
今日頭條:楊多傑(籤約作者)
新浪微博:@楊多傑 @多聊茶
人 人 講:【楊多傑的多聊茶】直播間
廣播電臺:北京文藝臺FM87.6 《吃喝玩樂大搜索》
喜馬拉雅:旅遊頻道脫口秀《I Love 遊》主播
掌上北京:核心撰稿人及名士團成員
荔枝電臺:楊多傑電臺
本公眾號所有文字、音頻、視頻及聲明過的圖片著作權均歸作者所有
除已籤約的機構和平臺外,不接受其他任何形式的轉載、改編、引用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自網絡
談一談
你喝過東方美人之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