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 張明祿
「眼瞅著家被燒沒了。」1987年5月7日,漠河縣城,15歲的李東與幾百人躲在兩三米深的大坑裡,大火燒了一夜,整個縣城成為火海。「太可怕了!」從事撲火工作20多年的他說起30年前的那場大火,仍然心有餘悸。
1987年5月6日傍晚,李東還端著飯碗,坐在自家的屋頂上,看著一公裡外的森林正在著火。他的父親是護林員,經常參加撲火,給他講過許多森林火災的事情。在大興安嶺這片原始森林,著火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沒人當回事。那時他的父親正在火場撲火。
1987年5月7日下午,突然刮起來的大風使火情嚴峻起來,鵪鶉蛋大小的石頭子兒被風颳得滿天飛,火借風勢,以每小時65公裡的速度向漠河縣城逼近。城裡的人看到大火來了,慌忙逃離。在離家200多米的地方,有一個兩三米深的大坑,是為建校舍打地基而挖的。李東的母親把門窗關好,什麼東西都沒拿,帶著李東和他的姐姐、弟弟躲進坑裡。好幾百人與他們一起在坑裡待了一宿,眼睜睜地看著整個住宅區在火中化為廢墟。「太可怕了,從沒見過那麼大的火!」從來不知道害怕的李東,永遠記住了這場火。也許正是這種深刻的記憶,讓他在每次撲火中都「玩兒命」。
因為父親正在撲火生死未卜,李東一家的心中充滿憂慮。第二天,父親終於回來了。「不記得當時說什麼了,就是心裡很高興。」李東說。
失去家園的人們,有的留在漠河,有的去往外地。李東隨母親去了外地的親戚家,1988年返回漠河。1994年,他與父親一樣成為了一名撲火隊員。「我的手上、臉上的疤都是火燒的。」20多年的撲火工作給他留下了許多傷痕,但是他從不畏懼,也已經習以為常。「現在的裝備太好了,有防火的衣服、頭盔、手套、鞋子,還有風力滅火機、運兵車等。那時候如果有這些,火就不會燒成那樣了。」李東感慨道。
(責任編輯:欒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