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都怎麼安置戰死將士遺骸的?看看明朝皇帝的做法,大概就懂了

2020-12-15 話花草

引言

不管在什麼年代,戰爭總是給人們帶來巨大的災難。便如唐代詩人李頎在《古從軍行》中所說的:「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戰役,除了給帝王將相們留下了千古盛名,還留下了無法計數的累累白骨。

由於我國歷史書寫講究簡練,許多驚心動魄的大戰只用寥寥幾筆就完成了記載,關於戰爭的詳細記錄十分少見。在史書上,一場持續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戰爭,也是幾句話就完成了描述。戰爭中的細節基本不予記載,例如戰後的傷兵如何處理,犧牲的將士屍骨又埋葬於何處等等內容都極其簡略。而且關於死傷人數在史書上的記錄也多有誇大,動輒便是伏屍百萬、數十萬。

▲古代戰爭劇照

01

例如在三國時期,各個政治勢力你爭我鬥,期間發生過數次重要的戰役,但是在正史《三國志》中卻記載得非常簡略,演義小說《三國演義》便將其大加發揮。雖然演義小說多為後人加以誇張,或者做了許多人物增減情節變更,但其實史書上的一些記載也並非全然全信。

特別是關於死亡人數,這一點近代許多史學家都曾提出質疑。例如在著名的長平之戰後,史書記載,秦軍在白起的命令下將40萬趙國的降軍坑殺。但是從常理來分析,這種情況出現的可能性不大。也正是由於這些令人產生懷疑的數字,所以也常常使得後人產生許多疑問。

▲長平之戰畫像

所以很有可能古代戰爭的規模,並不像史書上所記載的那樣龐大,或者說實際上陣殺敵的人數並沒有那麼多。考古學家在現在山西長平之戰的遺址,曾經發現了一些群葬坑。但是這些群葬坑中發現的屍骨數量,比起史書記載的數據卻是相差甚遠。

02

其實戰爭與戰役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戰爭的時間和規模都更大一次戰爭通常會包含許多次戰役。而每一次直接雙方對陣廝殺的才是戰鬥或者戰役。所以在一次大規模的戰爭中,就算所有參與戰事的軍民有幾十萬上百萬,但是真正在每一次戰鬥中上陣廝殺的,並沒有這麼多。

▲古代戰場劇照

在戰役中,特別是大規模戰役,作戰區域可能分布較廣。涉及攻擊防衛、穿插作戰、圍城打援等等戰略戰策。不太可能出現像有些影視劇裡表現的:甲方派出20萬人,乙方派出20萬人在一塊大平地上捉對廝殺的情景。

而真正當參戰雙方短兵相接,打作一團的時候,其實人數並不會太多。而且比起現代戰爭來,直接在這種搏鬥中喪命的人不會太多。冷兵器時代的搏鬥看起來非常殘酷,血肉橫飛,但是刀劍的致死率遠遠比不上槍炮。很多人是在逃亡途中被分散殺死,或者是受傷後不治身亡。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死者不會集中在一個較小的區域,而是會分散在較大區域內。

▲古代戰場劇照

03

那麼歷史上屢次發生的大戰,戰死的死者屍骨在哪呢?其實在大部分戰役中,許多死者並不是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死亡,而是分散開,所以出現大規模的屍骨堆概率較小。現在大家都知道,如果任由較多的屍體暴露在外,那麼很有可能會導致瘟疫流行。最好的辦法是集中焚化,但是中國歷史上極少有對戰爭後的死者進行焚化處理的記錄。

這裡可以用明朝時期的土木堡之變來舉個例子,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執意要御駕親徵,率領了20萬大軍前往邊境,結果被也先擊敗,損傷過半。《明史》中記載傷情為:「壬戌,師潰,死者數十萬」,明朝的軍隊在撤退的過程中被瓦剌騎兵連續追殺,死傷慘重。

▲朱祁鎮被俘劇照

由於在這次戰役中,朱祁鎮被也先俘虜,許多將領都死亡,所以戰死的士兵屍骨一直沒有人掩埋。直到景泰帝朱祁鈺當上皇帝後,才專門派人去將去戰場為這些士兵收屍並且掩埋。然而在這期間,已經有許多屍骨為野獸啃食,早就不完整了。

結語

其實在生產力比較低下的古代,統治者最多就是將這些戰死士兵屍體草草掩埋,而且如果戰事還在進行中,很有可能拋下這些屍體,部隊就已經開拔。那些草草掩埋的屍體也不會埋得很深,很容易就被野獸挖出,或者隨著大雨衝刷,這些屍體就暴露在荒草野外,大多會被野獸吞食。骨骼散架後,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會腐朽消失。

參考資料:

《古從軍行》

《明史》

相關焦點

  • 古代最詭異的一場戰爭:十幾萬大軍互砍5天,卻只有60多人戰死
    然而,在明朝時期,曾經發生過一場非常詭異的戰爭,雙方共投入了十幾萬軍隊,在5天的時間內,互砍了很多次。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總共只有60多人戰死沙場,這難道是過家家嗎?此次戰爭在歷史上被稱為「應州大捷」,明軍的主帥不是別人,正是當時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他是明孝宗的長子,兩歲時就被立為太子,十五歲繼承了皇位,成為大明江山的掌舵人。
  • 都是皇帝,為什麼明朝皇帝鐵公雞而清朝皇帝特豪爽?
    編者註:今天給德林社小夥伴帶來一個非常讓人震撼的歷史觀察,明朝和清朝作為封建時代最後的兩個朝代,在花錢這件事兒上,皇帝卻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一個鐵公雞、一個豪爽漢。鮮明差異的背後是不同皇帝理財認知的差距,以史為鑑,強烈建議大家認真讀一讀。你以為皇帝都很豪氣?非也非也!據說,明朝皇帝,尤其是嘉靖和萬曆,都是出了名的鐵公雞。
  • 古代官員工資怎麼發?宋朝讓人羨慕,明朝讓人大跌眼鏡!
    ---宋太宗在我國古代那些為朝廷辦事的官員除了享有特殊的權利和社會地位之外,他們有薪水嗎?答案是肯定的!不管哪朝哪代為皇帝辦事,自然皇帝也應該是要給他們發工資的,那他們具體能拿到多少錢呢?今天我們就根據記載的資料來一起來探討下。
  • 皇帝嫌御膳難吃?看看明朝皇帝一日三餐都吃什麼
    [摘要]自嘉靖皇帝開始,明朝的皇帝們都不太樂意上朝,天天在深宮中呆著,於是,明朝後期的皇上吃飯,一般就是由太監部門來做了。現在大家一說起皇帝吃飯,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御膳房」。不過事實上,「御膳房」這個專門機構是清朝才設立的,而明朝則沒有。同樣住在紫禁城,沒有御膳房,那明朝皇帝吃什麼?大家放心,也餓不著他們。在明朝前期,一般由光祿寺為皇上做飯,到了後期,則是由太監們來做,稱為「內庖」。我們中國是「民以食為天」,確實,這個光祿寺雖然只管御膳、筵席之類事務,地位可著實不低,在明朝貴為「小九卿」之一,光祿寺的主管者稱為光祿寺卿,從三品。
  • 古代「一兩銀子」等於現在多少錢?看看你在古代收入如何
    我們總會看看自己的工資漲沒漲,生活環境有沒有提升,也許也想著逃離現實。那我們一起去看看,如果在古代我們現在的收入能不能養起一個家吧。早期的人們就是以群體或者部落的方式生活,每個人又都是個體,所以擅長的領域也不一樣。有的會種地、有的會打獵、有的會捕魚,自然而然就會發生之間交換物品的情況。
  • 為什麼古代皇帝有最好的醫療資源,明朝後期的皇帝普遍壽命都不高?
    中華上下五千年,其中王朝更迭變化頻繁,卻不知各位看官有沒有發現這樣一種現象,皇帝作為一國之君雖然號稱萬歲,但長壽的卻沒有多少,平均壽命也只有四五十歲。這種現象在明朝更為顯著,相較於前幾個朝代,明朝的醫療水平要較高,但皇帝的壽命卻比前幾朝要低,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情況的呢?
  • 古代皇帝是怎麼吃飯的?末代皇帝溥儀的一個動作還被日本人嘲笑過
    古代皇帝是怎麼吃飯的?末代皇帝溥儀的一個動作還被日本人嘲笑皇帝是古代封建時候的統治者,可以說有著很大的權力。而且做什麼事情都要講究規矩,講究排場。清朝的皇帝是不是允許別人一起陪同吃飯的,都是一個人在的飯桌上吃飯,就算是皇帝去妃子的宮殿也都是皇帝一個人用膳,然后妃子在旁邊伺候著。溥儀還說到吃飯之前所有人都先需要叩頭,十分厭煩,但這就是規矩。溥儀見到太后什麼也是要叩頭的,古代的時候全部都是人工。這些菜需要一道一道的菜送到皇上居住的養心殿裡面。
  • 古代"一兩銀子"等於現在多少錢?看看你在古代收入如何
    我們總會看看自己的工資漲沒漲,生活環境有沒有提升,也許也想著逃離現實。那我們一起去看看,如果在古代我們現在的收入能不能養起一個家吧。早期的人們就是以群體或者部落的方式生活,每個人又都是個體,所以擅長的領域也不一樣。有的會種地、有的會打獵、有的會捕魚,自然而然就會發生之間交換物品的情況。
  • 致遠艦發現北洋海軍將士遺骸 遺骨已不完整(圖)
    華西都市報記者獲悉,在今年的考古調查中,在海底發現了致遠艦將士的遺骸。「這些遺骸都已不完整了,但這些甲午將士值得我們所有人敬佩和銘記。」參與此次考古工作的甲午史專家陳悅說,除了遺骸,考古隊員還在水下發現了一枚銅質鈕扣。對於這些遺骸,甲午海戰中廣乙艦管帶、濟遠艦繼任管帶林國祥的四世孫林其浩表示,希望可以建立一座「甲午海戰致遠艦無名將士墓」以及紀念碑供後人憑弔。
  • 人生在世不稱意,穿越回古代努力做皇帝?但千萬別穿越回明朝
    第一穿越到異時空(玄幻文明,仙魔文明,奇幻文明),那是不行的,去這種時空還是弱者,一點知識積累跟智慧積累都沒有,不能去。第二穿越到古代非中國地區,語言不通,文化不同,形象不同,很容易被視為異類,還是不行。第三穿越回古代中國,同文同種,最好潛伏與發展,而且帶著幾千你的文明與積累,穿越回古代一定會大有可為。
  • 歷史上的奇怪的皇帝都集中在明朝了,做木匠的,做將軍的都有
    朱厚照不但愛玩、還愛馴服動物,結果不但沒能成功,連自己都差點讓所養的老虎吃掉,幸而被侍衛江彬所救,此人也正是正德後期的大奸賊之一。木匠技術高超的天啟皇帝明熹宗朱由校16歲登基,23歲服「仙藥」身亡,他最大的特長就是做木匠活,據說凡是朱由校見過的木器用具、亭臺樓榭。他都能原樣複製出來。
  • 致遠艦調查發布新成果 或對將士遺骸進行DNA鑑別
    「另外,在艦長房間外,左右各有一門格林機關炮,這次也發掘出一門,成為關鍵文物,這些都指向這裡是鄧世昌艦長房間。」  或對將士遺骸進行DNA鑑別  引人關注的是,考古人員在沉船中還發現了北洋海軍將士的遺骸。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丹東一號」沉船發掘領隊周春水4日晚間告訴記者,除了發現大量文物外,還在軍官艙附近發現了七八具骸骨,這些遺骨被發現時已不完整。
  • 古代皇帝都很在意自己的名諱,朱元璋稱帝後,明朝的豬叫什麼?
    在古代,歷朝歷代的皇帝都認為自己身為掌管天下的人,是這天底下最尊貴的人,也是獨一無二的。同時,他們也很注重自己的名諱。每個皇帝登上皇位後,都會採取一些措施來避諱自己的名諱與其他的東西相衝。那麼,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姓朱,為了不讓豬和皇家姓氏相衝,明朝的人們是如何稱呼豬的?
  • 明朝皇帝是如何作死的?
    作者:國館,來源:國館(ID:guoguan5000),經授權發布這276年裡,我們看到了故宮的誕生
  • 一個朝鮮妃子的死亡,卻惹怒了明朝皇帝,導致幾百個宮女丟掉性命
    在古代,中國一直是世界第一大國,而且古代國家之間的關係比現在還要複雜得多,因為古代的國家關係中就有一種是當今時代沒有的,那就是附屬關係。所以兩個國家之間的淵源頗深,甚至出現過一些皇室聯姻的事情,朝鮮和中國關係最緊密的時期就是從明朝開始,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特別注重加強與周邊附屬國之間的聯繫,包括朝鮮。而朝鮮作為附屬國自然要向中國進貢,在古代的封建社會,進貢的物品甚至可以包括人,所以朝鮮人就選取許多美女來進貢到中國。
  • 什麼,明朝皇帝原來吃的這麼差?
    當你每天都在絞盡腦汁思考中午要吃什麼時,是不是會有點羨慕古代皇帝呢,山珍海味,珍饈佳餚想吃什麼吃什麼,要是有一個不滿意,就把人拖出去,砍了但事實上,古時皇帝吃的可能還沒現在的我們好要知道,明朝前期,皇帝的飯都由光祿寺做。
  • 古代打仗為何不能帶女人?看朱祁鎮兵敗後,隨行宮女的下場就懂了
    明朝從建立到覆滅,總共存活了接近二百八十年的時間,在明朝的十幾位皇帝中,勤儉持家的有,奢侈敗家的也有,甚至還出了個不喜歡政務,卻喜歡做木工的皇帝。不過,和清朝相比,明朝還是相對好點的,清朝有怕戰分子,動不動就籤賣國協約,所以招人厭惡。
  • 廣東綠窟潭,發現10多具綁著鐵鏈的女性遺骸,原是古代「浸豬籠」
    古代的女子從小就要裹上厚厚的纏腳布,把稚嫩的雙腳束縛在又厚又長的布條中,骨胳都被布條擠歪了。而那小小的,不堪的雙腳卻被舊社會視為矜貴的「三寸金蓮」,能夠嫁入豪門的資本,可見古人陳舊思想下的弊端。古代要求女子三從四德,女人無法活出自己,全然要依附男人,甚至從各種地位上都遠不如男人,女性為追求自由平等權,曾經付出了諸多努力。
  • 從朱祁鎮對王振的寵信,看明朝皇帝重用宦官的原因
    《大明風華》中的張皇后 張皇后去世時,朱祁鎮16歲,用現代標準去衡量還是個高中生,但那是古代,普遍早熟,這個年紀的少男少女們都能結婚生子了。各種觀念已經形成,又當了7年的皇帝,該懂的東西也都懂了。 也許當皇帝的前幾年,他還沒有權力的概念,可隨著年紀的增長,以及相匹配的精英教育,讓他明白了權力的魅力,老祖母就顯得有點多餘了。 張皇后最為後人稱道的一點,是她壓制王振,還有過誅殺王振的念頭,她宮中女官的刀都架在王振脖子上了。
  • 古代語言不通的大臣,怎麼和皇帝交流?三種方法看你猜對了沒!
    那麼在古代沒有普通話的日子裡,人們交流的就比較困難了。那麼問題來了,在古代方言居多的情況下,大臣們要怎麼和皇帝進行交流呢?1.雅音其實在古代的時候是有「普通話」的,但是那時候不叫不普通話,叫做「雅音」,在先秦時期,各國的諸侯貴族們就要學習這種專門供貴族之間交流的語言,這種「雅音」已經沒有了完整的對照表,所以誰都不知道先人們到底說了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