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百年羅湖橋今晚成歷史 整體遷至香港作文物

2020-12-14 搜狐網
深圳百年羅湖橋今晚成歷史 整體遷至香港作文物

NEWS.SOHU.COM  2003年09月28日15:56  新華網
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新華網深圳9月28日電(記者李南玲)記載著深港兩地百年滄桑巨變的深圳羅湖鐵路橋,28日晚將被整體搬遷至香港一側作為歷史文物永久展出。

  據現場施工人員介紹,羅湖舊鐵路橋鋼軌拆遷已經完成,今晚開始的是舊橋整體拆遷。在離橋址不遠的香港一側,已建好了一個用於安放拆遷下來的舊橋橋體的臺基。由於是整座重達250多噸的鋼結構整體「搬家」,工程難度較大。拆下的橋體,將由專業技術人員現場整理,分類標記、保存後,再按文物標準原樣複製,安放在預設的臺基上永久保存作為紀念。

  深圳市口岸辦有關人士介紹,羅湖口岸改造有兩項,一是對羅湖口岸目前的行人橋擴寬改建。二是在拆除的鐵路橋舊址上新建鐵路橋。

  在原址上新修的鐵路橋全長44米,寬20米,高11米。新的鐵路橋在設計上更加注重深圳河防汛能力,防汛設計為50年一遇標準。同時,新的鐵路橋在聯網監管、高效通關等方面,提升了科技含量。

  與舊鐵路橋不同的是,見證深港兩地發展腳步的羅湖行人老橋則被徹底拆掉,但其文字圖片資料將按文物標準製作保留。1981年興建的現時連接深圳聯檢大樓與香港海關的行人橋,除了將進行橋梁下部的加固工程外,還將對行人橋進行擴寬,將現有的行人橋改作現代化密封式及裝備空調設備的新橋。據了解,羅湖鐵路橋和行人橋的兩橋改造預計在2004年初全部完成。











相關焦點

  • 【小築賞美文】風雨羅湖橋
    深圳建市歷史雖短,但不能說明深圳的歷史短,早在秦漢時期,就有先民在此活動,特別是近代以來,這裡面對外地的入侵,歷史曾在這裡風雲變幻,留下許多標誌性的見證。深圳河上之羅湖橋就是其中之一。羅湖橋地理位置特殊,是內地與香港之間來往最主要的通道,其歷史可上溯到一百多年前。
  • 廣九鐵路1955年,位置特殊的羅湖橋
    —羅湖橋。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末,廣東候補知府易學灝具呈兩廣總督李瀚章,擬湊集商股方式,修建廣州至香港九龍的鐵路。因粵漢鐵路尚未修通,計劃沒被批准。中、英雙方商定,以羅湖橋中孔第二節為界,分為中、英兩段,其中中段長142.77公裡,英段長35.78公裡,分段施工。羅湖橋至九龍段由英方修建。
  • 深圳作家廖虹雷回顧40年前7位香港作家走過羅湖橋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深圳作家廖虹雷回顧40年前7位香港作家走過羅湖橋&nbsp&nbsp&nbsp&nbsp深港作家第一次正式交流&
  • 老照片 1949年的羅湖橋 香港警察嚴加盤查過境人
    1949年新年期間的羅湖橋,橋上滿是過境人。這座建於清朝末年的鐵橋,一頭連接著深圳,一頭連接著香港,這裡是當年連接內地與香港的唯一通道。正是兵荒馬亂之時,不少內地人紛紛去了香港,而香港警察對來往行人是嚴加盤查。
  • 打開文物保護新方式,龍崗如何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
    龍崗是深圳最大的客家聚居區,至今留存著眾多的客家古建築,隨著歷史的變遷,最初的主人們早已經搬離。鱗次的石階,斑駁的城牆,它們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相隔已遠。如何活化文物古蹟,讓文物「說話」、歷史 「說話」、讓文化「說話」?事實上,龍崗區早在2016就開始了一條探索之路:在歷史文物建築上打造博物館。
  • 絕密照片,還原百年深圳的真實面目
    1950年代,深圳,羅湖橋頭。鄭中建/攝。羅湖橋至九龍段由英方修建,也是西方列強侵略我國的通道。香港回歸之後,深港兩地重建新羅湖橋,原百年老橋整體移至香港一側,作為文物永久安置。1980年,深圳,羅湖橋北邊進出人群。出目裡利呂井(日)/攝。
  • 1980年從香港到深圳 那真的是兩個世界
    Demery, Jr(出目裡利呂井)從香港到深圳,一路上用相機記錄了那個時候的香港和深圳。圖為香港紅磡九龍火車站,現在看到這樣的建築不會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可在當時那是絕對的高端大氣上檔次。這些鐵絲網,將香港和深圳分成了兩個不同的世界。Leroy W. Demery, Jr參加的旅行團在廣九鐵路香港段最南端下車集合,步行前往羅湖橋。
  • 香港百年警署變文物酒店 斥資6600多萬港元改造
    香港百年警署變文物酒店 斥資6600多萬港元改造 2016-11-不過現在,將警署、文物和酒店三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香港舊大澳警署,卻變身為當地一道獨特的人文風景,遊人紛至沓來。  舊大澳警署是新界區內一所最早期的警署建築,位於香港西端的大澳漁村,於1902年落成。以往,它主要負責保障大澳的治安,並以舢舨在區內巡邏,確保所有進出大澳的貨物已向海關申報。上世紀50年代初,駐守舊大澳警署的警察有14名。
  • 深圳羅湖口岸:打開「南大門」 見證大開放
    作為聯結香港和內地的「第一口岸」,它也是我國對外交往的重要窗口與紐帶。   有人說,中國的改革開放始於深圳,打開改革開放大門的便是羅湖口岸。這個中國的「南大門」親歷了深圳從邊陲漁村到國際化大都市的發展奇蹟。四十年改革開放,在這裡留下了深刻的歷史印記。
  • 汽車東站和汽車南站未來將整體遷至鐵路煙臺南站
    有政協委員提出,應加快將煙臺市長短途汽車站遷至近郊,以緩解市區交通壓力。  按照《煙臺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在火車站北廣場規劃一處與煙臺火車站和煙臺港客運站配套銜接的綜合型客運換乘中心,主要為公鐵、公水中轉客流提供集疏運服務,同時承擔煙臺至蓬萊、威海、青島等周邊景區的旅遊客運服務。
  • 香港發展局文物保育被批名不符實 16幢歷史建築養蚊子
    人民網4月18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香港文物保育政策將展開檢討,香港審計署最新報告批評香港發展局現時的文物保育政策欠周詳,16幢由香港政府持有的文物歷史建築瑰寶,長期被丟空荒廢。當中10幢歷史建築,包括兩幢有逾百年歷史的一級歷史建築物,淪為「孤兒仔」,未有香港政府部門認領以致長年失修。
  • 深圳中英街歷史博物館,半小時讀懂近100年的香港歷史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中英街因其特殊的政策,使其成為深圳特區中的特區,裡面的商品來自五大洲,品種齊全,時尚商品捷足先登,商品在價格、包裝、功能上,有內地商品不可比擬的優勢,這都是吸引各方遊客的魅力所在,被譽為「購物天堂」。
  • 百年老公廁香港當寶貝 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圖)
    南都記者趙炎雄 掇南都訊 記者吳懌 發自香港 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公廁,也能躋身歷史建築物的行列。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近日開會,將中環一間有近百年歷史的地下公廁評為第二級歷史建築物,該公廁也成為香港首個獲歷史建築評級的公廁。該地下公廁位於中環鴨巴甸街與士丹頓街交界,1918年落成並投入使用。「一個男廁,那邊還有一個女廁。」
  • 深圳羅湖口岸年出入境旅客數約8200多萬人次
    楊子恆攝  羅湖口岸位於深圳羅湖區商業中心區南側,與香港新界僅一河之隔,被譽為連接香港與內地的「第一口岸」。1950年7月1日,經中央批准,羅湖口岸正式成為國家對外開放口岸。從此,羅湖口岸成為連接「外部世界」的「國門」,承擔起對外交往、對外聯繫的重要使命。此後的近70年間,羅湖口岸不僅見證了深圳河兩岸的風雨滄桑,也見證了改革開放的浪潮與中國經濟社會快速崛起的歷史進程。
  • 《深圳記憶》| 深圳「國門」變遷:深圳口岸
    深圳口岸·變遷改革開放前深圳只是一個邊陲小城當時只有一個口岸——羅湖口岸1950年12月,邊檢站在羅湖橋附近開闢了檢查場地,用木頭和瀝青紙搭建了查驗棚。60至70年代,本圖左方為香港的口岸,右方為深圳的口岸。
  • 深圳河水質30多年來最佳!美圖來襲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堅定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把治水作為重要的政治任務、最大的民生工程,舉全市之力打好水汙染治理攻堅戰,取得突破性進展,包括深圳河灣在內的全市水環境質量實現歷史性、根本性、整體性好轉。監測數據顯示,自2018年11月以來,深圳河口水質開始達到地表水V類及以上,深圳河(灣)生態環境顯著提升。
  • 騰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盤點!帶你穿越數百年騰越歷史
    文物保護單位是指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和石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並報國務院備案。騰衝山川秀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整體建築為清代「廊院制」四合院,穿閣樓格式,作縱向聯接,布局規整嚴謹,內以通廊圍繞建築上下連通,以一正兩廂一廳組合成四合院
  • 證明深圳歷史文化的「古城」,境內景點眾多,是省內文物保護單位
    深圳是一個快速發展的大都市,但是你也知道,深圳也是一個有歷史的城市。深圳有歷史文化旅遊景點,證明了它的歷史。它就是南投古城,又名新安古城,位於深圳市南山區南投天橋北,佔地約7萬平方米。目前是深圳最大的歷史文物旅遊景點,也被稱為「南頭古城」。
  • 「百年中國」展覽22日在香港歷史博物館開幕
    新華社香港9月22日電  「百年中國」展覽22日在香港歷史博物館開幕。所展出的70組文物、百多幅歷史圖片及珍貴的紀錄片段,集中展示了中國百餘年的歷史變遷,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所取得的偉大成就。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中央駐港聯絡辦主任彭清華、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特派員呂新華、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馬英民等出席了開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