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古沉鬱的壎音、空靈清虛的古琴、嗚咽渾厚的洞簫,將人帶入一種超越現實的靜謐時空。
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音樂鑑賞體驗課堂在東莞理工學院小劇場舉行,讓數百名師生久久沉浸在中國古典音樂的美妙意境之中。
由音樂表演藝術家、東莞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劉漢超,古琴演奏藝術家、東莞市古琴協會會長王可遜二人共同演繹的「嶺上雙清、琴簫和鳴」美育課堂,開啟了東莞文聯「文藝志願服行動」之「文藝名家美育課堂進高校」的序幕。
文藝支教
撒播文藝的種子
為更好貫徹落實國家、省對文藝工作的有關精神,今年東莞文聯創新文藝志願服務形式,探索以名家美育課堂培訓的方式,與高校師生進行互動,開展「文藝志願服務行動」之「文藝名家美育課堂進高校」活動,希望通過系列美育課堂,讓東莞文藝家們與高校師生有更直接和深入的交流,搭建有效的平臺與廣大師生分享自己的藝術感悟,通過文藝支教把文藝的種子撒播在高校,促進高校文化生態的良性發展和校園文化品位的建設提升。
「嶺上雙清,琴簫和鳴」是東莞文聯「文藝志願服行動」之「文藝名家美育課堂進高校」的首場課堂,由兩位音樂表演藝術家劉漢超、王可遜聯袂主講。
其中,前半場由王可遜講解古琴藝術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和藝術特色。古琴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華夏本土彈弦樂器,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以其歷史久遠,文獻浩瀚、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有著3000年悠久歷史的古琴音樂,是中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代表。王可遜在講解過程中,還親身示範演奏了古典名曲《流水》,並演繹彈唱現代曲琴歌《將進酒》。古琴中的古風雅韻讓學生們大開眼界,感嘆中國傳統音樂的神奇魔力,仿若讓人進入獨具東方山水意境、如詩如畫的琴音世界。
零距離感受古典音樂魅力
劉漢超則以《多彩的管樂世界》為主題,講解了中國古代民族管樂樂器的種類和風格特點。他向學生們介紹了民族管樂中不同材質的器樂品種,如骨、土製的骨笛、骨哨、壎、陶笛;竹製的竹笛、簫、尺八、排簫、笙、葫蘆絲·巴烏;以及木製的嗩吶、管子等。他在現場展示各類樂器實物,向學生們詳細講解了各種民族管樂的風格特點和演奏技巧。
他一邊講解一邊示範演奏,吹奏的十孔壎,瞬間將人帶入一種遠古、蒼涼的時空,時而幽深、時而哀婉,綿綿不絕;洞簫樂音淳厚、柔和、幽靜,嗚咽婉轉,如泣如訴。此外,與簫形狀相似的「尺八」,以管長一尺八寸而得名,其音色蒼涼遼闊,又能表現空靈、恬靜的意境。
尤其是當劉漢超、王可遜合奏由朱熹創作的古曲《碧澗流泉》以及現代曲《枉凝眉》時,高超的演奏功底讓在場的300多名學生享受到一場聽覺盛宴。學生們對這堂精彩的文藝名家美育課堂讚不絕口,認為這種體驗形式真正讓他們零距離見識到中國古典音樂的魅力,希望以後能有更多機會繼續欣賞到這類課程。
帶來不一樣的審美體驗
東莞理工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院長田根勝表示,來自創作和表演一線的作家、藝術家,通過他們的親身示範與經驗分享,給廣大師生帶來不一樣的審美體驗和啟發,通過邀請東莞文藝名家來前開展培訓講座,為師生擴大藝術視野和提升文藝修養的同時,也能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接下來,還有兩期由作家、評論家胡磊,以及書畫藝術家熊曦帶來的「文藝名家美育課堂進高校」活動,也非常值得師生們期待和分享。
文字:廖杏子
攝影:主辦方供圖
編輯:鍾彥亮
【來源:東莞日報社i東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