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學校開展多樣化體育美育課程 武術醒獅入校園 京劇影視進課堂

2021-01-12 澎湃新聞

學校體育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工程,具有以體育智、以體育心的獨特功能;美育則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體育與美育往往「讓位」於文化科目教學。如何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美育工作?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把學校體育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強化學校美育育人功能。

其中,關於學校體育工作,文件提出,推廣中華傳統體育項目,認真梳理武術、摔跤、棋類、射藝、龍舟、毽球、五禽操、舞龍舞獅等中華傳統體育項目,融入學校體育教學、訓練、競賽機制,讓中華傳統體育在校園綻放光彩。

關於美育工作,文件提出,義務教育階段豐富藝術課程內容,在開好音樂、美術、書法課程的基礎上,逐步開設舞蹈、戲劇、影視等藝術課程。高中階段開設多樣化藝術課程,增加藝術課程的可選擇性。

日前,小編走訪了我市多所學校,看到了武術、醒獅等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在校內蓬勃開展,京劇、影視等美育課程走進課堂,在深化和拓展體育、美育的內涵上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探索和實踐。

體育

武術、醒獅在全省小有名氣

汝湖鎮中心小學

在惠城區汝湖鎮中心小學,每天早上7點半,孩子們便來到學校開始每天的詠春拳和醒獅日常訓練。學校詠春拳館內,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練習詠春拳,在一招一式中感受中華武術文化和武德精神的深厚內涵。操場邊,幾十名武術、醒獅社團的孩子們正在老師指導下練習舞獅動作:上雙腿、單腿、夾腰、上背……年齡稍大的孩子還可以在長凳上練習一些高難度的舞獅動作。

「運動使我快樂也帶給我健康體魄。」該校學生黃文俊說,選擇學習武術醒獅,一方面是傳承武術醒獅文化,另一方面是可以強身健體。「醒獅表演比玩手機、打遊戲好玩多了,希望有更多的小夥伴加入進來。」

「橫戈百獸,推獅為首」。武術和舞獅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中華傳統體育項目。近年來,惠城區汝湖鎮中心小學立足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創建「三全育人」示範校為契機,把傳統武術進校園活動作為弘揚傳統文化、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有效載體,在實施「藝體2+2」項目的過程中,將詠春拳和醒獅定為學校特色教學項目,涵養陽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校園體育文化,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增強文化自信,促進學生知行合一、剛健有為、自強不息。

汝湖鎮中心小學校長羅健泳介紹,學校從2017年開始,在全校普及詠春拳教學,並讓學生在體育大課間做武術操和醒獅操,學習和傳承中華武術和醒獅文化。學校申報了東江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建設了一間詠春拳館,並成立了學生詠春拳社團和醒獅社團,通過倡導「傳承武術醒獅文化,弘揚中華強者精神」,對學生開展勵志教育,打造學校辦學特色。

強身健體

如今,汝湖鎮中心小學的武術醒獅社團在惠州甚至是全省可謂是小有名氣,不少活動和比賽上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並獲得不錯的成績。先後獲得2018年廣東省醒獅錦標賽二等獎,惠州市第六屆、第七屆傳統武術比賽集體拳術一等獎、優秀組織獎,還應邀參加了客家情實踐夢——全國中小學生綜合實踐基地校長年會文藝晚會、2018年和2019年全國龍騰獅躍鬧元宵大聯動活動(惠州站)、2018年惠城區端午節龍舟比賽開幕式、2018年「慶祝全國第十個全民健身日健身展示活動暨惠州市第十九屆體育節活動」啟動儀式、2019年惠州市迎春長跑等活動的演出。

目前,該校還著手開展汝湖東江漁歌和舞草龍兩個本土文化的傳承。

融武術、射藝建大健康教育體系

市文星傳統文化學校

五指放鬆聚攏,露出指尖肉脯,構成五瓣梅花形狀,分別拍打八邪穴、百會穴、羶中穴、神闕穴、勞宮穴等穴位,在市文星傳統文化學校,除了做廣播體操,這裡的孩子還要做這種叫梅花韻拍操的養生經絡拍操。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幫助學生在體育鍛鍊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

「我們有五大課程體系,其中一個是大健康教育體系,這是基於認知生命、身心合一,強身健體、修身養生,習慣養成、潛移默化,形韻合一、形意合一為一體的教育體系。」市文星傳統文化學校常務副校長張淳介紹說,該校的大健康教育體系就包括體育、武術、中醫藥文化與健康、射藝、梅花韻拍操、經絡韻拍操以及陽光大課間。

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增強文化自信,更好地踐行「尊道貴德,立德樹人」的育人模式改革,該校系統、科學地組織引入中醫藥文化與健康教育課程。其中,梅花韻拍操最大特點是集經典誦讀與健康養生於一身。「梅花韻拍操通過梅花手勢有韻律的韻拍和誦讀經典的音波,振蕩開啟身體重要穴位,將阻塞及瘀滯的經絡疏通,加快體內病氣、濁氣、陰氣、邪氣的清除,使人體炁機循環進入舒暢的正常狀態。」

這裡的孩子除了常規體育課外,每周還有1~2節武術課程。在學校每年的冬夏令營中,還會開設射箭、攀巖等課程。學校還建有射藝館、太極館、攀巖牆等體育運動設施。

美育

將影視教育引入課堂教學

市華羅庚中學

8月16日,由珠影藝術教育中心與市華羅庚中學合作拍攝的校園微電影——《人生的選擇題》正式首映,在惠州校園中引發不小的反響。

《人生的選擇題》講述了這樣的一故事:主人公程嘉健面臨著一場至關重要的考試。倘若能在這場考試中拿下年級第一,他便可獲得一筆不菲的獎學金。但與此同時,他也面對著一個強勁對手。圍繞著誰能爭奪第一,兩人展開角逐。就在考試當天,程嘉健發現在考場的桌子上刻著一道題的答案。隨後,他陷入了抄襲答案的掙扎中,而關於誠信的考驗也隨之展開。

作為影視藝術教育進校園的一環節,校園微電影展現出了極大的文化吸引力。自2020年6月《人生的選擇題》拍攝啟動後,市華羅庚中學師生踴躍參與,從選角到練習、從攝像到剪輯,百餘名華中學子積極參與其中。珠影藝術教育中派出一支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暨南大學等校的教師,為學員提供專業的訓練和支持。不到一個月時間裡,雙方共同打造出這一主旋律微電影。

此次校園微電影的成功拍攝,意味著市華羅庚中學在引進社會資源加強影視教育、充分發揮優秀影視作品育人功能、深入推進特色辦學上,邁出了重要一步。2019年10月起,該校以「影視藝術教育進校園」為契機,將影視教育引入課堂教學,讓影視教育與德育課程深度融合,與學科資源深度融合,探索市華羅庚中學的特色教育新途徑。今年9月18日,市華羅庚中學「影視人才孵化基地」揭牌,該校將加強與廣東珠影藝術教育投資有限公司合作,合力打造「傳媒辦學」模式。

影視教育是該校開設多樣化藝術課程的一個縮影,此外,該校的錢鼓舞、美術教育等課程都特色鮮明,共同搭起該校美育體系。

開發校本教材,每周一節京劇課

市惠南學校

走進市惠南學校,教學樓走廊上方,掛著一排排精心製作的京劇臉譜,營造出濃濃的戲曲進校園的氛圍。在學校藝術長廊,設置了專用的京劇宣傳欄和展板,向學生們普及京劇知識的同時,圖文並茂地介紹學校京劇社團——國粹風韻社的發展歷程及取得的成績,吸引著對京劇有興趣的孩子參加。

據介紹,市惠南學校在2014年初成立國粹風韻社團,經過6年努力,京劇藝術已面向全校師生鋪開,逐漸形成「一校一品」的學校美育發展新局面。除每周四下午固定開展國粹風韻社團活動外,普通音樂課堂和學校大型活動,都加入京劇藝術元素,學生們不僅能看到精彩紛呈的京劇節目,還能在音樂課堂中學習到關於京劇的知識和經典唱段。

市惠南學校團委書記兼藝體辦主任陳妍介紹,學校目前不僅擁有京劇專用課室和京劇活動室,還聘請國家京劇二級演員楊萍老師擔任京劇教師,每周定期來校教學生京劇,通過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激發學生對國粹的喜歡與熱愛。

目前,國粹風韻社的團員已完成了很多經典的京劇劇目,如《賣水》、《都有一顆紅亮的心》、《沙家浜》選段《智鬥》、《穆桂英掛帥》、《智取威虎山》選段等。並經常受邀登上各種大型活動及比賽舞臺,先後獲得廣東省第五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戲劇專場二等獎、首屆珠三角少兒京劇展演春蕾獎等獎項。

「音樂科組的老師自發組織起來,一起研習京劇藝術,開展課題研究,將京劇藝術融入到教學實踐當中。」陳妍說,學校專門開發了京劇校本教材,三至六年級每周都有一節京劇課,向孩子講授戲曲知識,提升學生對京劇的興趣與愛好,欣賞和學唱經典京劇唱段,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提高藝術審美修養。

近期,惠南學校從校長到教師,在空餘時間都忙著練習跳戲曲廣播體操,以備戰即將開始的學校戲曲廣播體操比賽。「學校每年都會舉行戲曲廣播體操比賽,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增加了老師組別的比賽。」

當廣播體操與中國傳統戲曲元素結合在一起,會擦出怎樣的火花?惠南學校在大課間融入戲曲元素,特別指定了具有惠南特色的「戲曲廣播體操」。這套「戲曲廣播體操」分為十節,每節的動作都融入中國戲曲元素,潛移默化地將戲曲文化滲透到每一個學生心中。在課間齊跳「戲曲廣播體操」,既鍛鍊了身體,又普及了戲曲知識,受到學校師生喜愛與熱捧。

把美育納入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

市文星傳統文化學校

惠州市文星傳統文化學校校長林炳紅認為,藝術教育必須抓住敏感期,讓孩子具備藝術涵養和素養,為多彩人生奠基。

在藝術教育方面,惠州市文星傳統文化學校也很有特色,該校基於直覺、靈感、想像力,右腦慧性保護和培育,以及藝術教育敏感期,為多彩人生奠基的大藝術教育體系包括音樂、樂器、舞蹈、國畫、手工製作、甲骨文慧畫、書法。「我們堅持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納入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學校教育各學段。每位學生畢業後都能學到1-2項藝術特長。」

該校還將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各學科所蘊含的豐富美育資源,有機整合相關學科的美育內容,推進課程教學、社會實踐和校園文化建設深度融合,形成協同育人格局。比如開設甲骨文慧畫課程,讓孩子通過畫甲骨文畫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歷史文化,也能儘可能地保護孩子們的慧根。

該校常務副校長張淳介紹,為了貫徹落實學生大藝術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更加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孩子們的潛能和學習積極性,惠州市文星傳統文化學校早在2014年就開始對藝體類教育教學評價方式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倡導多元化評價方式,將學科性和趣味性相結合,保持藝術特性,展示個性風採。「比如期末對書法的評價,我們學校有專門的考級評價方法,學生通過考級後,還會獲得相應的證書。」

來源 | 惠州日報

惠州教育公眾號

掃一下就「惠」咯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我市學校開展多樣化體育美育課程 武術醒獅入校園 京劇影視進課堂》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受熱捧 舞龍舞獅武術融入大課間
    文件中提到了「推廣中華傳統體育項目」,認真梳理武術、摔跤、棋類、射藝、龍舟、毽球、五禽操、舞龍舞獅等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因地制宜開展傳統體育教學、訓練、競賽活動,並融入學校體育教學、訓練、競賽機制,形成中華傳統體育項目競賽體系,並針對此提出了「增強文化自信」,深入開展「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展示活動」,讓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在校園綻放光彩。
  • 一堂震撼的美育課 高雅民樂伴著初雪飄入這所學校
    紅網時刻長沙12月14日訊(通訊員 田宏揚 記者 賀衛玲)12月14日,長沙的初雪如期而至,湖南師大附中博才實驗中學第十二屆校園文化藝術節也如約而來。今年的開幕式和以往有所不同,學校特邀湖南省民族樂團來校展演,舉行了一場幸福湖南·演藝惠民高雅藝術進校園「快樂哆來咪」民族音樂會,為8000師生帶來一場民樂視聽盛宴。音樂會上,嗩吶與琵琶齊飛,古箏與笙簫合鳴,藝術家們或熱情洋溢、或靜謐悠然的演奏贏得在場一陣陣熱烈掌聲。
  • 廣東:鼓勵學校布置體育、勞動家庭作業,明年起小學開展遊泳教學
    《計劃》指出,2022年廣東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開課率必須達到100%,明年廣東各小學開始開展遊泳教育教學,並鼓勵中小學校布置體育家庭作業,建議學校安排適量的勞動家庭作業。
  • 京劇進校園目的能達到嗎
    我看京劇進校園   教育部決定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蘇等10個省區市試點,在音樂課程中增加京劇教學內容,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教育部將京劇納入義務教育課程,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可以讓孩子從小就認識到京劇之美,培養他們對京劇的鑑賞力。但是京劇進校園並沒有那麼簡單。
  • 課內、社團、競賽,學會、勤練、常賽 東華大學體育美育落地有聲
    以體育人,開展面向人人的校園體育一直以來,東華大學遵循「以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成才為中心」的辦學理念,在國內高校中較早提出並堅持踐行「以體育人」的校園體育發展理念。真正將「每一片操場、每一處體育館、每一塊運動場地」打造成體育育人的陣地,讓學生參與的「每一次體育教學課、每一次課外體育活動、每一場體育競賽」成為體育育人大課堂。
  • 衢州市實驗學校菱湖校區第17屆美育節課程美育專場活動
    微信號:衢州陽光校園(qzygxy) 發布校園資訊 傳播教育信息 為促進全學科美育教學主題實踐,加強無邊界美育課堂教學研討,衢州市實驗學校教育集團菱湖校區秉承審美教學特色,舉行了以
  • 連續兩年入選全國非遺「雙十佳」,廣州「非遺進校園」步穩行遠
    豐富的非遺資源和開拓創新的工作精神,使得廣州成為全國最早開展「非遺進校園」的城市之一。1998年,番禺區沙灣西村育才小學成立了醒獅隊和廣東音樂社團,將本地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廣東醒師、廣東音樂納入學校的教學體系。以此為開端,「非遺進校園」在廣州蔚然成風。
  • 2018年戲曲剪紙等有望進入西安中小學課堂
    昨日,記者獲悉,2018年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將開足開齊美育課程。此外,各級各類學校要開發、增設戲曲、鼓樂、剪紙、農民畫及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育課程或教學模塊。  在昨日舉行西安市第二屆中小學美術教師基本功比賽閉幕式上,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市美育工作的目標是:2018年全市各級各類學校開足開齊美育課程;城市學校美育資源配置逐步優化,農村學校美育資源配置滿足教學與活動開展;城市中小學校和農村初中、高中學校美育專任教師達100%,農村小學階段美育專任教師達85%以上;課程改革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常態化、制度化、規範化。
  • 連續兩年「雙入選」全國十佳 看「非遺進校園」的「廣州模式」
    1998年,番禺區沙灣西村育才小學成立了醒獅隊和廣東音樂社團,將本地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廣東醒師、廣東音樂納入學校的教學體系;2002年,海珠區前進路幼兒園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在小班和中班開展了學前刺繡活動;同年,番禺區沙灣鎮實驗小學成立了沙坑醒獅、武術、舞龍、舞鳳傳承研究小組;2003年,番禺區紅基學校開始開設「民間灰塑藝術特色德育校本課程」;2004年,海珠區大元帥府小學
  • 以生為本 打造孝德文化特色書香校園
    ◆推進「藝體2+2」戰略 詠春拳葫蘆絲入校園, 形成「一校多品」新局面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把學校體育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強化學校美育育人功能。
  • 學校明年要開遊泳課 三大難題待解
    大洋網訊 日前,廣東省印發《廣東省加強學校體育美育勞動教育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計劃》為落實全國、全省教育大會精神,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從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三個方面對全省中小學提出要求。其中,體育工作包括推進遊泳教育普及;美育工作包括開齊開足藝術課程、挖掘粵劇、潮劇進校園;勞動教育工作包括針對學生特點布置洗衣洗碗掃地家務等諸多方面。
  • 明年起,廣東將在小學開遊泳課,這些課程還將加強!江門的情況是…
    普通高校本科學生開設不少於144學時(專科生不少於108學時)的體育必修課。△目前我市學校基本可以保證開足開齊體育課程。同時,要切實保證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鼓勵中小學校布置體育家庭作業。此外,還要持續加大校園足球工作力度,每周用一節體育課進行足球教學。
  • 常泰街道積極推動閩南文化進校園 特色課程促傳承
    近年來,常泰街道積極推動閩南文化進校園,非遺項目課程、泉州歌訣比賽等活動在轄區各中小學內隨處可見;舉辦「對山風」民間文化節、閩南文化假期活動營等,開展閩南文化傳承工作,讓閩南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閩南文化進校園 特色課程促傳承在泉州泉中職校,多位省、市級非遺傳承大師被邀請進校園授課,學校匯集了火鼎公婆、拍胸舞、金蒼繡、方言吟唱古詩等非遺項目,堪稱閩南校園非遺展示館。
  • 北京市大興區舊宮中學王春彥校長:美育芳華 美的分享
    課程是育人的載體,舊宮中學以五育並舉,全面發展,突出美育,創造幸福為理念,構建了以「德育揚善,智育啟真,體育強身,美育塑心,勞育力行」的多元幸福課程體系。學校形成了具有舊中特色的「三精」品牌課程,精妙科技、精品人文,精美藝體課程。
  • 聚夢課堂推動美育精英支教
    一位參與「聚夢課堂」活動的小學校長如此說道。    截至2018年12月,由瀟湘晨報、阿里巴巴正能量、聚划算主辦,御泥坊協辦的「聚夢課堂」村小美育教育公益項目圓滿收官。活動從2018年8月底啟幕,歷時3個多月,覆蓋常德、婁底、湘潭等地10多所鄉村小學,通過下鄉授課及遠程支教等方式,給當地孩子帶去新鮮課程。
  • 秀京劇臉譜、誦弟子規 39中校園文化體藝科技節滿是「中國風」
    近千名學生,從課堂走到運動場,無論是震撼灑脫的腰鼓、武術表演,還是耐人尋味的京劇臉譜表演,都贏得了現場陣陣掌聲,充分展現了學校體育藝術教育的豐碩成果和學生激揚青春的活力。    「舉辦校園文化體藝科技節活動,既是對我校辦學成績的檢閱,又是今後教育教學工作的新起點,更是高度重視青少年體藝科技工作,進一步加強青少年體藝科技教育的真實體現。」
  • 周記丨葫蘆絲演奏進課堂,學生動手把荒地變菜園…昆明這些學校課程...
    官渡區第六中學校長顧永剛表示,一年一度的田徑運動會,既是對學校體育工作、師生體育素質和精神風貌的檢閱,也是對同學們身體素質、心理承受能力等的考驗,更是師生歡聚、增進交流的平臺。官渡職中將葫蘆絲演奏納入課程
  • 濟南中小學開展藝術進課堂,人人都會演奏樂器
    在學校濃厚的教研氛圍之下,音樂組教師秉承「讓教研更有效,讓教學更精準」的原則,對教學模式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改革。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這大大豐富了校園藝術氛圍,經過幾年的積澱,學校師生在各類活動與比賽中屢獲佳績。2017年,學校尤克裡裡合奏獲濟南市班級藝術節比賽一等獎。在濟南匯才學校小學部, 同學們正在教室裡認真地學習口風琴。
  • 「器樂進課堂」,這所學校被點名!
    為推進濟南市「器樂進課堂」、推動美育品牌建設,12月4日,市教研院教研員閆曉豔,新浪網、濟南報業、齊魯晚報等新聞媒體記者們,來到濟南一中觀摩尤克裡裡器樂模塊特色教學成果。閆曉豔介紹,濟南一中嚴格按照國家要求,開齊、開足並上好音樂藝術課程:在高一開設音樂鑑賞課,高二開設尤克裡裡器樂課程。音樂組老師們開發了有自己學校特色的器樂教學,呈現了以審美和人文素養為核心的課程建設,體現了美育與音樂學科的滲透融合。
  • 攜手並進 滿載收穫 ——2019年教育盤點
    2019年,我市教育系統齊心協力,不斷奮進,紮實做好各項工作,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抓實抓好教學,發展體育事業,用美育陶冶學生情操,弘揚志願服務精神,開展生態文明主題教育,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教育教學等各方面取得了優異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