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淄博有一處著名的歷史景點,叫做「殉馬展廳」,裡面所展示的是106件舉世罕見的馬骨。我們都知道,幾千年的馬骨根本不適合展出,暴露在有光,有氧的環境中,也許幾年,就變成齏粉了。考古專家們為了更好的保護馬骨,還使出了一個大絕招,到底專家們有什麼秘密絕招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從頭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上世紀五十年代,山東省的考古專家根據歷史文獻的記載,在淄博市崖頭村西發現了一處春秋時期的墓葬群,並確定墓主人為當時齊國的國君,即歷史上著名的齊景公。在隨後的十幾年間,由於該處墓葬不斷遭到破壞,因此考古專家們下定決心,終於在1964年對其進行了保護性的發掘。
據考古文獻記載,當時專家們先發掘的是墓葬北側。一開始,專家們毫無所獲,就在大家唉聲嘆氣的時候,陵墓的一角突然出現了塌方,在坍塌的墓土下面出現一段遺骸。
專家們蹲在地上,幾個人互相配合,用毛刷和鏟子,小心翼翼地清理覆蓋在遺骸上的泥土。經過大半天的忙碌,遺骸完好地展現在了專家們眼前,原來是一副馬骨。在隨後的繼續清理中,又發現了大量馬骨,最後累計有145匹之多。
在1972年、1980年這兩年中,考古專家們又分別發現83匹和106匹殉馬,並且直到現在,對殉馬坑的發掘和研究也還依然在持續進行。然而,考古專家們卻遭遇到了一個大麻煩……
1983年的時候,淄博市建立了殉馬展廳,用以保護髮掘出的馬骨,其中有106具馬骨對外展出,以便讓國人了解這段厚重的歷史。但是由於受到溫度,光照和溼度等條件的影響,這106具展出的馬骨出現了了不同的風化現象,一些馬骨難以拼接不說,更有甚者一些馬骨都風化成渣,整體破碎率已超過60%。
如何妥善的保護和修復這些馬骨,就成了專家們的當務之急,如果不解決這一問題,再接著發掘殉馬坑中的馬骨,就是對歷史的破壞。但幸運的是,考古專家在北京科學院,終於找到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
根據北京科學院的專家介紹,這種方案在科學上稱之為「組織工程支架材料」,曾在臨床醫學上得到廣泛的應用。也許很多讀者都是第一次聽到「組織工程支架材料」,這項科學應用雖然複雜,但是解釋起來並不難,簡單的說就是,在需要保護和修復的物體中,植入一種可以與之相融的生物組織——羥基磷灰石膠原複合材料,這些生物組織就可以在骨內形成「支架」,起到對馬骨的支撐和保護作用。修復後的馬虎,不再對溫度,光照和溼度敏感,可以說保護效果非常理想。
最新的科學技術的應用,對殉馬坑的考古發掘工作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畢竟考古專家們所清理的殉馬坑,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秘密都還在深埋在泥土下面。在不久的將來,當考古專家們將整個殉馬坑都清理完的時候,不知道又會有什麼震驚學界的發現。
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著考古技術的進步,因此,考古研究工作一直都在與時俱進,在新科學和新技術的加持下,專家才能發現更多有用的信息,而我們普通人才能更加深入的學習和了解歷史知識。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