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發現東周殉馬坑,為保護出土的106具馬骨,專家用一個絕招

2021-02-07 笑談五千年

山東淄博有一處著名的歷史景點,叫做「殉馬展廳」,裡面所展示的是106件舉世罕見的馬骨。我們都知道,幾千年的馬骨根本不適合展出,暴露在有光,有氧的環境中,也許幾年,就變成齏粉了。考古專家們為了更好的保護馬骨,還使出了一個大絕招,到底專家們有什麼秘密絕招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從頭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上世紀五十年代,山東省的考古專家根據歷史文獻的記載,在淄博市崖頭村西發現了一處春秋時期的墓葬群,並確定墓主人為當時齊國的國君,即歷史上著名的齊景公。在隨後的十幾年間,由於該處墓葬不斷遭到破壞,因此考古專家們下定決心,終於在1964年對其進行了保護性的發掘。

據考古文獻記載,當時專家們先發掘的是墓葬北側。一開始,專家們毫無所獲,就在大家唉聲嘆氣的時候,陵墓的一角突然出現了塌方,在坍塌的墓土下面出現一段遺骸。

專家們蹲在地上,幾個人互相配合,用毛刷和鏟子,小心翼翼地清理覆蓋在遺骸上的泥土。經過大半天的忙碌,遺骸完好地展現在了專家們眼前,原來是一副馬骨。在隨後的繼續清理中,又發現了大量馬骨,最後累計有145匹之多。

在1972年、1980年這兩年中,考古專家們又分別發現83匹和106匹殉馬,並且直到現在,對殉馬坑的發掘和研究也還依然在持續進行。然而,考古專家們卻遭遇到了一個大麻煩……

1983年的時候,淄博市建立了殉馬展廳,用以保護髮掘出的馬骨,其中有106具馬骨對外展出,以便讓國人了解這段厚重的歷史。但是由於受到溫度,光照和溼度等條件的影響,這106具展出的馬骨出現了了不同的風化現象,一些馬骨難以拼接不說,更有甚者一些馬骨都風化成渣,整體破碎率已超過60%。

如何妥善的保護和修復這些馬骨,就成了專家們的當務之急,如果不解決這一問題,再接著發掘殉馬坑中的馬骨,就是對歷史的破壞。但幸運的是,考古專家在北京科學院,終於找到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

根據北京科學院的專家介紹,這種方案在科學上稱之為「組織工程支架材料」,曾在臨床醫學上得到廣泛的應用。也許很多讀者都是第一次聽到「組織工程支架材料」,這項科學應用雖然複雜,但是解釋起來並不難,簡單的說就是,在需要保護和修復的物體中,植入一種可以與之相融的生物組織——羥基磷灰石膠原複合材料,這些生物組織就可以在骨內形成「支架」,起到對馬骨的支撐和保護作用。修復後的馬虎,不再對溫度,光照和溼度敏感,可以說保護效果非常理想。

最新的科學技術的應用,對殉馬坑的考古發掘工作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畢竟考古專家們所清理的殉馬坑,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秘密都還在深埋在泥土下面。在不久的將來,當考古專家們將整個殉馬坑都清理完的時候,不知道又會有什麼震驚學界的發現。

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著考古技術的進步,因此,考古研究工作一直都在與時俱進,在新科學和新技術的加持下,專家才能發現更多有用的信息,而我們普通人才能更加深入的學習和了解歷史知識。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


相關焦點

  • 大城發現東周殉馬坑,為保護出土的106具馬骨,專家用了一個絕招
    山東淄博有一處著名的歷史景點,叫做「殉馬展廳」,裡面所展示的是106件舉世罕見的馬骨。我們都知道,幾千年的馬骨根本不適合展出,暴露在有光,有氧的環境中,也許幾年,就變成齏粉了。考古專家們為了更好的保護馬骨,還使出了一個大絕招,到底專家們有什麼秘密絕招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從頭揭秘。
  • 臨淄東周墓殉馬坑:從齊景公殉馬葬式看古齊雄風
    東周墓殉馬坑(照片來源:臨淄文物局)中國網9月16日訊(記者 申基崗 周靜)15日,「孔子故鄉 中國山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採風活動採訪團來到了位於臨淄齊國故城大城東北部河崖頭村的東周墓殉馬坑這座殉馬坑據考證是春秋晚期齊景公墓穴的一部分。專家根據已清理出的228匹殉馬,推算坑內共有殉馬600餘匹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前所未有。齊國故城大城東北部河崖頭村一帶,已探明30餘座大中型墓葬和3個殉馬坑。1976年發掘的五號墓,是一座甲字形土坑積石木槨墓,墓室和墓道系在人工挖掘的大坑中版築而成。墓室的東、西、北有三面相連的殉馬坑,坑長約215米,寬4.8米左右。
  • 臨淄齊國故城殉馬奇蹟天下無
    現已探出大、中型墓20餘座,有大型殉馬的墓兩座、殉牛坑一處。  1964年至1965年,山東省文物部門對其中的五號墓殉馬坑進行了發掘,清理出殉馬145匹,由於當時保護措施較差,遂原地回填。1972年對五號墓兩邊的馬骨進行了清理,發掘了五號大墓。該墓的墓室呈長方形,南北長26米,東西寬23米、深3.6米;墓道長18米,寬12米。
  • 齊國故城考古遺址公園"東周殉馬坑"
    齊國故城遺址公園(來源:山東圖片庫 攝影:侯賀良 轉載請註明出處)   齊國故城大城東北部河崖頭村一帶,已探明30餘座大中型墓葬和3條殉馬坑。
  • 齊景公有個殉馬坑,馬頭驚現「詭異」之處,專家破解群馬被殺之謎
    齊景公的墳墓中,有一座巨大的馴馬坑,據保守估計,至少有600匹戰馬被殉葬,這些戰馬死得非常安詳,絕非是被亂刀砍死,專家們經過仔細檢查,終於在馬額頭處發現了「詭異」這些大臣們,可都是不世之才,可以說,得到了一個,好好利用,天下就能大治了。齊景公在位58年,前490年,他的生命終於走到了盡頭,他的墓葬在了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衛固鎮的黑鐵山,直到1964年,齊景公墓才被我文物專家找到,經過保護性的挖掘,發現這座大墓已經被盜了,雖然值錢的金銀玉器已經大多無影無蹤,可是卻驚喜地發現了一座巨大的殉馬坑。
  • 一具2300年前的馬骨是如何復原的
    M15是該墓地中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出土文物最為豐富的墓葬,也是新疆目前考古發掘中發現殉葬馬匹數量最多的一座墓葬,這為了解古人用馬和裝飾風格特點,準確理解亞歐草原早期牧業文明的葬俗葬制提供了翔實的物證。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家研究了這批馬後發現,它們來自不同的地區,且均是年老體弱的馬。初步判斷,它們是不同部落給墓主人敬獻的可能性較大。由此也看出,墓主人的身份很高。
  • 「齊景公殉馬坑」周邊現漢唐古道,見證齊都臨淄繁華
    河崖頭村西南遺址位於臨淄齊故城大城東北,地處河崖頭村西南部,是為配合臨淄齊故城國家遺址公園河崖頭殉馬坑展示項目拆遷安置工程而開展的發掘項目。河崖頭殉馬坑是一處春秋時期的齊國君主和大貴族墓地,有分析認為墓主人可能是齊景公,他在位58年,是齊國執政最長的一位國君。。
  • 漢武帝墓挖出80具馬骨,DNA鑑定之後,專家:疑似汗血寶馬
    在現代的考古工作當中,陝西考古隊卻在漢武帝的陵墓中發現了疑似汗血寶馬的馬骨,為此一度也是非常的震撼考古界。我們知道漢武帝的茂陵埋葬了無數的寶貝,可惜的是在歷史上曾多次遭到盜墓賊的盜竊,其中有官方盜墓賊,也有來自民間的盜墓賊,茂陵無疑是所有中國古代帝陵中被盜的最狠的一個。
  • 蘇州發現東周城池遺址可能為吳國都城(組圖)
    考古專家表示,從目前情況來看,不排除其即伍子胥所建闔閭大城的可能性。  南北城門間距6.7公裡  2009年開始,聯合考古隊開始了對蘇州先秦時期古遺址的全面調查、發掘和研究。這也是對東周時期吳越地區大型遺址進行的首次大規模考古調查和發掘。
  • 「魯」臨淄郎家莊東周遺址出土的水晶組佩串飾
    郎家莊一號東周殉人墓位於淄博市舊臨淄縣城東南一公裡郎家莊的村旁,北距齊國國都臨淄故城南城牆半公裡左右,是齊故城周圍數以百計的「塚子」中的一座,舊志中曾有記載。此墓地面上原有高大的夯土堆。據當地人的記憶,在抗日戰爭時期,夯土堆尚高10米左右。
  • 義大利龐貝古城發現千年馬骨,被火山灰掩埋時還戴著馬具
    據日本NHK報導,距今約2000年以前,因火山噴發而被掩埋的義大利龐貝古城遺址中,出土了3具馬骨,其中一具馬骨上還保留著馬具。專家期待這些馬骨可以成為了解當時火山噴發狀況的重要線索。最近向媒體公開的,是在一個疑似馬廄位置的地下挖掘出土的3具馬骨。據悉,這3匹馬均是由於火山灰等影響導致呼吸困難而死亡的,由於其中一具馬骨中流入了石膏,所以全身保存完好。此外,研究人員確認,有一具馬骨上還保留著由青銅和皮革製成的馬具。
  • 東周-陵墓-臨淄齊國故城
    有腰坑習俗,常有大量車、馬、狗等殉葬物品。戰國殉人是齊國葬俗的鮮明特點。四王冢:在臨淄城東南、牛山之東,東西排列著4座高大的墓冢,即田齊威、宣、珉、襄四個國君的陵墓,史稱"四王冢"。其墓方基圓頂,均勻排列,聳立在山坡上,顯得異常醒目。4墓自西向東為序。
  • 山東滕州發現136座東周墓葬 部分墓主為東夷古國貴族
    7月21日,位於千年古縣山東滕州的大韓東周墓地正在陸續出土大量文物。圖為上百座墓葬被搭棚保護起來。上百座墓葬被圍欄、搭棚保護起來,考古人員正在緊鑼密鼓地清理和發掘文物。經採訪獲悉,自2017年10月啟動搶救性發掘以來,大韓東周墓地已發現小型墓葬100座,大中型墓葬36座,出土陶器、玉器、骨器、青銅器等800餘件。
  • 呼斯塔遺址出土兩個最早的馬頭骨,可神秘的殷商馬起源依然成謎
    專家們在對遺址清理過程中,不僅發現有大規模的房屋遺址,還發掘出不少的石器和古玉器。可誰都想不到的是,在墓穴竟然會出土兩件稀罕物……專家們清理一處略顯狹小的墓穴時,一開始也並沒有發現什麼隨葬品,就在快要挖到底部的時候,發現土層中出現了灰白色的骸骨痕跡。
  • 東周臨淄城居民肉食消費初探:動物考古學的視角
    馬、山羊和雞目前只發現於戰國時期,但中國境內山羊最早在新石器時代末期就有發現,馬則在商代就有發現,闞家寨遺址春秋時期不見這兩種動物可能與發掘面積有限有關,也可能因為當時這一區域消費、利用的動物沒有這兩種動物。馬和山羊到了戰國時期才發現,只能說明當時闞家寨所在區域居民春秋時期不吃或很少吃馬肉和山羊肉。
  • 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出土漢代馬骨的DNA 初步研究
    毛色控制基因的SNP檢測結果顯示該遺址漢代家馬的毛色有棗色(bay)、慄色(chestnut)和黑色(black),都是常見的屬於純色的馬匹毛色。本文的家馬毛色研究發現中國古代家馬毛色多樣性是從西向東逐漸遞減的,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經新疆、甘青入中原地區是古代家馬進入中國的一條主要路線。
  • 發掘出陪葬馬骨122匹,馬車四輛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起,經過幾代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工作,這裡的重大考古發現屢屢驚世,鄭國三號車馬坑便是其一。正在發掘現場忙碌的此次發掘項目負責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馬俊才介紹說,截止目前,三號車馬坑的陪葬馬匹共有122具,是鄭韓故城歷次考古中最多的,這不但印證了墓主人身份的高貴,對於探討鄭國喪葬文化也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為何陪葬馬匹均呈側臥式擺放,且馬骨上一般不見相伴的馬器具?
  • 河南再次發現「天子駕六」車馬坑!
    考古工作者用小刷子將其一點點從地底剝離,車衡、車輿、車轅、馬軛清晰可見。清理出的車輿長2.5米左右,寬約1.2米;車轅長1.95米,寬0.1~0.13米;車衡長約4.5米,寬約0.1米,6匹馬的馬軛已清晰展現,同時發現的還有部分青銅飾件。從目前清理的陪葬車馬現狀可以斷定為「駕六」。陪葬車馬如此規制,足見墓主人的身份極為高貴,或為「王」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