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頑強奮戰,奪取了抗震救災鬥爭的重大階段性勝利的時候,黨中央又審時度勢,果斷決策,舉全國之力,匯八方資源,全力投入抗震救..
當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頑強奮戰,奪取了抗震救災鬥爭的重大階段性勝利的時候,黨中央又審時度勢,果斷決策,舉全國之力,匯八方資源,全力投入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
依稀記得2008年5月31日,在大巴山深處考察的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簡易防震棚的黑板上寫下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艱苦奮鬥」16個大字。
當年6月初,胡錦濤總書記主持召開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研究部署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對口支援工作。會議指出,這次災後恢復重建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為加快災後恢復重建,必須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舉全國之力。要堅持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方針,按照「一省幫一重災縣」的原則,合理配置力量,建立對口支援機制,組織有關省市對口支援災區加快災後恢復重建。
隨後,《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出臺,將對口支援納入法制化軌道。條例明確規定,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應當遵循受災地區自力更生、生產自救與國家支持、對口支援相結合的原則。幾乎同時,為加快地震災後恢復重建,並使各地的對口支援工作有序開展,中央還制定出臺了《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方案》。
不得不說,一年多來,全國19個省市對口支援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已取得驕人成績。在對口援建省市大力支持和無私援助下,在8800萬四川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災後美好新家園正一步步變為現實。到2009年底,四川災後重建納入國務院重建總體規劃的29704個項目,已開工27871個,佔項目總數的93.8%;對口援建省市已確定對口支援項目3105個,開工項目佔已確定項目的90.8%,竣工項目佔總數的50%。就拿北川來說,22個鄉鎮中,學校、衛生院、文化站等公用基礎設施最先落成。到春節前所有受災農戶都將住進永久性住房。北川新縣城內的40萬平方米,154棟安居房項目已經全部封頂。而為新北川造血的產業園區項目也在緊鑼密鼓快速推進。
眼下,各支援省市仍在積極為災區提供人力、物力、財力、智力等各種形式的支援,幫助恢復建設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居民住房,開展人才培訓、科技支持服務等。當然,我們並不能因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而沾沾自喜,如可進一步提高對口支援的水平和效率還很值得關注。
首先是在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的基礎上,理清對口支援工作的思路,確定援助的指導思想、目標和任務。眾所周知,災後重建時間緊,任務重,唯有「廣受益」的項目才是真正的好項目。因此,援建方承擔對口支援任務的地區和受援地區務必要不斷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加強協調配合,嚴格遵循災後重建規劃布局、選址要求和建設標準,制訂科學合理的建設計劃,依據規劃抓緊實施。其次是要落實責任和措施。結合實施經濟、社會、技術等項目援助,逐步增強災區的「造血」功能和發展後勁,以實現災區的長期穩定和快速發展。主要領導經常過問,分管領導直接抓,建立目標責任制;層層落實責任,抓好項目實施的每一個環節。三是資金使用方面要科學規劃,還要要力爭公開透明,勇於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讓每一分錢實實在在地用到點子上去。
最後,當然也需要受援地區繼續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充分發揮廣大幹部群眾的積極性,互幫互助、苦幹實幹,全力開展生產自救,在全國人民大力支持下,用自己的雙手和辛勤勞動加快重建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