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三周年:災難淬礪,川人將感恩融入血脈

2020-12-23 中國新聞網

  【編者按】三年前,面對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黨中央、國務院第一時間調動全國各方力量展開救援,實施重建,全國各族人民充分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施與援手。三年來,舉全國之力、集全國之智的「對口支援」模式在四川地震災區成功實踐,「如今的四川,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學校,最現代的是醫院,最滿意的是群眾……」面對家鄉建設和人民生活天翻地覆的變化,感恩融入川人血脈。感恩,是對18個對口援建省(市)無疆大愛、無私奉獻的感激之意,是穿越災難、超越悲壯、走向豪邁的輝煌歷程,是川人向黨和祖國遞交的一份滿含深情的答卷。

  關鍵詞:力量

  在感恩中奮發圖強

  三年前的今天,猝然間地動山撼,數萬名四川兒女不能回還。開道、急馳、搶險,自救與他救,廢墟中飛出兒歌,總理蹲在被壓學生身邊;小郎錚敬禮的小手划過布滿灰塵的額沿,用他的小手詮釋著四川兒女發自內心的感恩。這三年,川人將這種感恩化作動力,形成不竭的力量源泉,用掘地求生的鋼鐵意志,豎起一座座抗震與重建豐碑。這一個個大寫的「人」字,記錄著同胞救災時支撐與攙扶的剪影,銘刻下川人在廢墟中向上崛起並走向豪邁的姿態與精神內涵。

  是的,這場巨大的自然災害可以壓垮生命的血肉之軀,卻摧毀不了我們錚錚如鐵的中國精神;鋒利的鋼筋和水泥塊可以劃破我們的筋脈,卻冷卻不了淌於其間的滾燙熱血;災害可以奪去我們的住房或工廠,卻奪不走我們重建家園的堅定信念。這三年,川人在危難中凝聚的這股強大合力,義無反顧地摧毀了一切橫於我們重興家業面前的所有障礙;這三年,隕落的是同胞生命,站起來的是川人重生的偉岸。我們有將災難轉化為智慧的胸襟,我們有將傷痛化作力量之信念。這正如近日溫家寶總理在考察四川地震災區時所指出的那樣,「災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超過災前」。四川取得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的決定性勝利,是川人將感恩化作前進的動力,鑄就百折不撓的精神。史無前例的災區信息透明,政府對災區傾力資助,18個兄弟省市的對口援建,小「紅標」身上充滿熱度。一聲問候,一包水泥,一塊方磚。祖國就是災區的大樹參天,團結就是偉大重建的動力源。

  災難淬礪,川人在逆境中迸發驚人力量,災難也是成就卓越和堅強的無形階梯。經過三年的脫胎換骨,經過三年強身健體,如今的四川,愈加美麗。向伸來援手的同胞許下的這句承諾,川人做到了,且幹得漂亮。這三年,鳳凰涅槃的四川昭示了,人類的真正偉大在於能在痛苦中步步為營、昂首挺進。這三年,新生之舟起航揚帆,如今已闊步向前,每個動作都那麼堅定,每個表情都那麼剛毅。讓倖存者活得更好,就是對八萬多遇難同胞的最好悼念。這三年,我們跨越傷感,我們將向我們伸出援手的同胞兄弟的感恩之情植入骨髓。銘記感恩,闊步向前!

  關鍵詞:掘進

  用感恩塑造明天

  時間可以淡忘傷痛,時間抹不去真情。地震已三年,慘烈場景歷歷在目,感動細節時時在心。可以說,這場罕見大地震,也是一場曠世的感恩教育。在四川10多萬平方公裡的地震災區乃至整個巴蜀大地,感恩教育、感恩行動已然興起,激勵著災區人民不屈不撓、重建美好家園的鬥志和熱情。

  「因為有你,三年再造了一個新四川;因為有你,四川又添了一段新傳奇;你的故事,多年以後還會被人傳頌;你的恩情,四川兒女永誌不忘。」這首《祖國不會忘記》的歌詞,恰當地表達了地震災區普通百姓的感恩之情。成都也是同樣,從三年前開始,一場場別開生面、形式多樣、生動感人的感恩教育就在地震災區有序展開。都江堰市啟動了全市中小學「生命·感恩·成長」為主題的教育活動,成都在全市中小學生中開展百萬學生感恩教育。組織各種感恩主題,開展各種感恩活動大討論,學生們感受黨和政府舉全國之力開展的生死大營救和給予的無微不至的關懷,感受祖國大家庭的溫暖。

  從政府到社會,感恩不再是一個詞,而是一件重要的事。成都將「感恩」寫進文件,以援建者名字命名道路。都江堰派人去上海,彭州感恩福建行,發放2000萬張熊貓卡向全球遊客發出邀請,請他們參加「感恩之旅」,免費到都江堰—青城山等我市11個國有重點景區旅遊。成都將以感恩之心、感激之情,為全國各地的旅遊者創造最佳旅遊環境。各種組織也通過各種形式表達感恩,如面向社會各界徵集感恩卡片,用一張小小的卡片來向災區工作者表達自己感恩心意。

  感恩是一種文明,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責任。重建三年,災區人民以感恩之心投入,三年之後,災區人民以感恩之舉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生活和建設中,以實際行動回報國家,回報社會。感恩,我們尊重生命,懂生活、善生活、愛生活。歷經劫難之後,我們會用更大的激情投入生活,重建震後家園,恢復美好生活。

  感恩,不僅是語言的表達、情感的抒發,而且還是行動的升華。三年來,我們穿越災難、崛起危難,用勤勞的雙手在廢墟上重建起美好的新家園!我們抗擊金融風暴成績顯著,我們統籌城鄉試驗成果豐碩,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開局順利;三年來,一千多個日日夜夜,我們以感恩的心,吹響了奮進的時代主旋律。而今,一個嶄新的災區,在無數顆愛心中新生,一個希望的明天,在不斷的感恩中崛起。

  關鍵詞:援建

  時代精神的嶄新篇章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同澤;豈曰無衣,與子同裳。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帶來一次空前艱難的考驗,也帶來一個史無前例的奇蹟。災後一周即分別從全國18個省市馳援而來的十萬援建大軍,以其身體力行,演繹了一個只可能發生在中國土地上的奇蹟,書寫了一幅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壯麗詩篇。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成都人以一種樸素的、傳統的人生哲學,舉起了感恩大旗,都江堰的熊貓卡、崇州的中秋宴、彭州的九鬥碗,成都的「建設成都傑出貢獻獎」……或官方、或俚俗的各種方式,都承載著成都人的拳拳感恩意。不僅於此,與十萬援建大軍以及川內其他災區人民一起,成都人民感恩前行,創造了抗震救災的偉大奇蹟。

  三年之後,回望來路,審慎反思,就會發現,「感恩」這一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概念,在抗震救災的偉大實踐中早已超越了傳統意義的道德範疇,被賦予了更廣泛、更深刻的政治的、社會的內涵。

  這一判斷絕非言過其實。

  其一,我們必須看到「援建」發生的背景和實施的條件。恢復重建中,正是黨中央周密組織、科學調度,於震後一周做出了組織東部和中部18個省份,按照「一省幫一重災縣」的原則,進行對口支援的「援建」部署,舉全國之力抗震救災。這正是中國特色災後重建的獨創,凸顯了任何國家都不能比擬的群眾動員能力、資源調配能力、統籌協調能力和處理突發事件、駕馭複雜局面的能力。可以說,沒有這樣堅強有力的政治組織,「5·12」災後重建絕不會是現在這種局面。從這個層面而言,「感恩」事實上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一種認同。這一認同,體現在全國上下齊心的抗震救災實踐中,體現在災區人民對政府、軍隊、援建者和志願者的真誠感謝中。

  其二,「5·12」汶川特大地震既是一場重大災難,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徵程中遭遇的一場重大考驗。正是在這一重大考驗中,「感恩」跳出了傳統的格局,有了更廣泛,更深刻的內涵。從局部而言,「堅韌、從容、仁愛、感恩」已經成為成都城市精神的重要內容,在成都災後重建以及城鄉統籌的深入推進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從整體而言,「感恩前行」作為三年來災區人民精神世界的真實寫照,正從災區延伸,成為時代精神的主旋律。感恩既是升華,也是凝聚,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生動呈現。

  因此,感恩的意義,不僅在於回報,更在於其積極向上的精神引導。

  關鍵詞:舟曲

  行動是最好的感恩

  三年前,汶川特大地震,瞬間撕裂龍門山脈,從震中映秀到汶川到北川到青川,斷裂帶一直連綿300多公裡。在10萬平方公裡的重災區範圍,山河破碎,屋倒人亡,錦繡大地滿目瘡痍。四川何其不幸,四川又何其幸。震後的四川,18個省(市),20萬大軍,從四面八方匯聚災區,其情可曰感天動地,其形可謂脫胎換骨,其心可稱感恩奮進。

  用行動的回報是最好的感恩。2010年8月8日凌晨的舟曲縣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現場,四川人將「感恩」二字寫在自己的背上,第一時間,緊急馳援舟曲,第一時間,派出救援力量,緊急調運大量救災物資;在災難面前,四川人感同身受,紛紛捐款捐物,與當地災區民眾一道和衷共濟,攻堅克難。成都特警150名戰士8月9日抵達舟曲災區中心現場以來,連續奮戰10晝夜,出動警力救人發物,現場疏導和維持交通秩序,確保7000餘輛救援車輛順利進出災區;並維持治安秩序,確保災區社會穩定和治安大局平穩,還組成黨員服務隊、青年突擊隊開展各種親民愛民行動,為受災群眾和社會救災機構提供幫助。在舟曲救災期間,成都特警忠實履行職責,用實際行動踐行「人民警察愛人民」的神聖諾言,深深地感動了舟曲的百姓。

  同樣的祖輩,同樣的根;同樣的血脈,同樣的情。2010年8月15日天府廣場為舟曲死難者下半旗誌哀的時候,一個市民哽咽著說:「希望舟曲的人民堅強,因為你們後面有我們強大的祖國,有全國人民的支持,希望生者能夠珍惜生命,活在當下,災難壓不倒英勇的中國人民,舟曲不屈,舟曲挺住,中華雄起!」在成都一家銀行的櫃檯前,退休職工趙文秀淚眼婆娑地捐錢,「我只想盡到自己的一份力量來幫助舟曲的人民,錢雖不多,但代表了我的一點心意。」在汶川大地震的時候,四川也感受到了全國人民的愛心和溫暖,現在我們也希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溫暖舟曲的受災群眾,幫助他們順利進行美好家園的恢復建設。

  災難無情,人間有愛,因愛及愛,由受到施。舟曲救援,我們克服了自己的困難,派出了最好隊伍;從感恩到行動,我們用事實證明了自己知恩圖報。用行動傳遞的感恩是最好的報答。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大愛無疆,感恩奮進。這種超越時空的殷殷情懷已根植在曾經傷痕累累,今天生機勃勃的巴蜀大地,並伴隨著這片土地上的芸芸眾生走向重生。

  關鍵詞:玉樹

  更多感恩激發更多善舉

  三年艱辛,三年努力,震後的四川正變得更加美麗——生態恢復,經濟發展,座座新家園拔地而起……毫無疑問,這一成績的取得,除災區人民的艱苦奮鬥、自力更生外,更離不開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離不開全國人民、社會各界的無疆大愛和無私援助。

  四川感謝你!成都感謝你!正是因為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使我們變得愈發堅強;正是因為全國人民,特別是18個對口援建省(市)的無疆大愛、無私援助,使我們加快了災後恢復重建的步伐,三年任務得以兩年基本完成。這一份恩情,四川將永遠銘記!成都將永遠銘記!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的,感恩從來都不僅是語言的流露,更不僅是寫在標牌上的展示。真正的感恩,就應當化為行動。2010年4月14日,玉樹地震。正是因為感恩,所以我們看到:成都市委、市政府第一時間就派出民兵綜合應急救援大隊參與搶險救援,並捐款100萬元;隨後,成都礦山救援隊、公安特警、消防戰士和衛生急救人員等300餘人,也於當天晚些時候火速趕往災區。正是因為感恩,所以我們看到:作為外省醫療隊,四川省醫療隊迅速反應,第一個進入災區;作為離玉樹較近的城市,成都接收並妥善安置了被轉運的大量重傷員。也正是因為感恩,所以我們看到:感同身受的成都市民積極捐款捐物;短短幾天時間,四川民營企業家捐贈的款物就高達6000餘萬元……

  愛心在傳遞,善舉在延續。誰都會有困難的時候,誰都會有需要幫助的時候。毫無疑問,感恩就是將這愛心傳遞、善舉延續的催化劑。今天我幫你,明天你幫他,我們整個社會的愛心才會如幾何級數般增加,反之,則會各自顧我,善舉不彰。所以,如果說三年來全國人民對我們的無私援助,將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越性,展現得淋漓盡致。那一年前,我們帶著「感恩」的心到玉樹,則不僅再次展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有利於放大這一系列的愛心善舉。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我們都是中華兒女,我們都是一家人,看到兄弟姐妹有難,我們當然不會坐視不管,而常懷感恩之心,卻是將這一優秀的傳統美德延續下去的必需。更多的感恩,能激發更多的善舉。(周明華 江南 文今 九木 聞濤)

相關焦點

  • 紀念「512汶川地震」12周年
    點擊上方「藍字」一起祈福紀念「512汶川地震」12周年災難無情,卻也讓生者堅強,有了更好的今天十年了,你現在還好嗎?回望那個場景,至今還歷歷在目逝者安息,生者奮發!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生芮氏8級特大地震,最大烈度達11度。造成69227人遇難、17923人失蹤,374643人受傷。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四川有史記載以來人員傷亡和基礎設施破壞最為慘重的一次災難,這就是2008年「5·12」汶川8.0級特大地震。世人慟哭,舉國同悲。
  • 512汶川地震十二周年說說 2020年紀念汶川大地震句子精選
    512汶川地震十二周年說說 2020年紀念汶川大地震句子精選時間:2020-05-12 09:38   來源:閩南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512汶川地震十二周年說說 2020年紀念汶川大地震句子精選 2008年,14時28分04秒,8.0級地震,近7萬人遇難。歲月抹去滿目瘡痍,抹不去疼痛記憶。
  • 曹星兒加盟3D災難電影《極震區》紀念汶川地震十周年
    電影《極震區》在北京舉辦新聞發布會曹星兒在發布會上演唱電影片尾曲《映秀就是我的家》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之際,2018年8月26日,3D災難院線電影《極震區》新聞發布會暨啟動儀式在北京藍色港灣耳東傳奇影城舉行
  • 汶川地震12周年:遙憶悲傷 致敬堅強與重生
    正文 來源:荊州電視臺 時間:2020-05-12 16:35荊州新聞網消息(記者陳明陽 覃茜)今天是5·12汶川地震12周年,12年前的那場驚天動地的災難,給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損失,危難時刻,各方救援力量全力投入到抗震救災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
  • 汶川地震10年了,那些讓人潸然淚下的畫面依舊觸目驚心!
    △ 2008年5月15日 綿竹市漢旺東汽中學,災難過去80個小時,男孩終於被救援人員抬出廢墟。就在人們要將他抬上救護車時,男孩突然向救援人員說,「叔叔,我想喝可樂」。△ 2008年5月19日 四川成都,一位學生眼含熱淚,為地震罹難者致哀。△ 2009年5月11日 汶川大地震1周年祭 山東煙臺的中學生點亮燭光,悼念汶川地震逝者,為震區同胞祈福。
  • 汶川大地震九周年 災難的傷痕依然觸目驚心
    對於災後的汶川、北川縣、都江堰市、青川縣人來說,時光流逝,生活始終要向前,只有經歷地獄般的磨難,才能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他們努力修復著受損的家園和生活。  2017年四月,與朋友從四川成都前往阿壩州,途經汶川、茂縣、理縣等地。大地震雖已過去九年,災難的傷痕依然觸目驚心。然而,重建的大地上,新的希望已經蓬勃生長。讓我們一起走進那些熟悉的地方。
  • 汶川地震十二周年,走進這幾座著名地震博物館
    5月12日,是一個無法被忘卻的日子,災難已經過去許久,但那段時間的悲痛與堅持卻依舊曆歷在目。今天是5.12十二周年,小新帶大家走進幾座著名的地震博物館,重溫自然留給我們的生存啟示。1. 汶川大地震博物館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安仁鎮迎賓路由北京奧運會鳥巢中方設計師李興鋼先生設計,2009年5月11日開館。展館總面積6000平方米,由「震撼5.12-6.12日記」、地震美術作品館、地震科普知識館構成,共30多個展廳。
  • 2020年是汶川大地震第幾周年 512汶川地震發生在哪一年
    【12年了,今天發條微博,祝福汶川】2008年,14時28分04秒,8.0級地震,近7萬人遇難。歲月抹去滿目瘡痍,抹不去疼痛記憶。我們緬懷生命的逝去,也銘記危急時刻的生死救援、災難面前的大愛無疆、震後重建的守望相助。#汶川大地震12周年#,山川撫平傷痕,汶川走向重生。祝福汶川,祝福中國!
  • 汶川地震十年丨山西日報記者楊帆: 再回茂縣 見證「川晉一家親」
    2008年5月18日,汶川特大地震震後第6天,當時還在山西晚報工作的記者楊帆,跟隨我省首批抗震救災防疫隊奔赴四川平武縣,參與一線救援,並把自己的所見所聞,通過文字傳遞給所有關心汶川地震的三晉人民,讓大家在第一時間了解震後災區的狀況及需求。
  • 汶川地震十二周年祭:被災難傷害過的孩子和父母,現在都怎樣了?
    今天是汶川地震12周年紀念日指縫太寬,光陰太瘦,12年悄然流逝,那一天卻太難忘懷!5·12汶川地震發生時,或許你不在現場,但我們大多數人都在那一刻擔心過某人,打過很多電話,捐過自己的生活費,甚至獻過血,流過淚。
  • 今天,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十二周年
    歷史的今天,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經歷了一場災難8.0級地震,讓無數家庭瞬間陰陽相隔,那時候全國都沉靜在悲痛之中,全國人民四面八方的,主動的向地震災區伸向援助之手獻出滿滿的愛心,從中小企業以及私人個體,家家戶戶,捐款,捐物資,救濟重災區。
  • 紀念5·12汶川大地震11周年 跟著這些電影緬懷逝者
    如今,距離汶川大地震已經過去11年,期間有不少電影重現了災難發生時的感人事跡,描繪了災後重建的動人故事,讓我們跟著這些電影一同緬懷逝者,致敬重生。1.《人民至上》(2009年)大型文獻紀錄電影《人民至上》在汶川地震一周年時全景式的回顧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的發生、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的全過程,記錄了大災面前中國人民的堅強信心和無私大愛,以及湧現出來的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場景。
  • 在京臺商走進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感受抗震精神
    北京日報客戶端訊(記者武紅利)今天,由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組織的「2020年在京臺商凝心匯」參訪團走進四川省綿陽市北川地震遺址區和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感受兩岸同胞在抗震救災過程中守望相助、血濃於水的抗震精神。
  • 紀念汶川地震八周年祈福暨公益講座在成都舉行
    ,志願者們先後歷經「5.12」汶川地震、「4.14」玉樹地震、「4.20」雅安地震、「8.03」魯甸地震,加上「4.25」尼泊爾地震。「汶川地震已經過去八年。我們期望時間能夠淡化災難帶來的傷痛,讓所有人重拾生活的勇氣。但那場地震,以令我們痛苦的方式,讓我們看到生命的脆弱易逝,這份體悟不應被湮沒在日常的重複的生活中。生命如此可貴,需要每個人珍惜,努力生活。作為中華志願者的一員,今天我與大家一起銘記災難,追憶逝去的生命,然後不斷奮力前行,祝福汶川,祝福四川。」中華志願者協會文化志願者藝術委員會對外聯絡部主任趙佳運發言時說。
  • 汶川地震十周年:那些活下來的人
    十年前的今天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0級地震這場災難導致69227人遇難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我如許多人一樣面對這一場浩劫只能坐在電視機前等待著等待著一條又一條的新聞報導祈禱著每一則報導都是喜報
  • 汶川五年祭 容中爾甲《多謝了》唱出家鄉感恩情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8.0級地震瞬間將天府之國的汶川變得傷痕累累,汶川成為萬千華夏兒女記憶中的痛。時光荏苒,如今已近五年祭,當我們還在努力撫平汶川的傷口時,災難確再一次揪緊我們的心,2013年4月20日8時2分,四川雅安7.0級地震,讓這片美麗娟秀的天府之國再一次承載著傷痛和眼淚,所有綻放的笑臉也變成了永恆的瞬間,親情被鋼筋水泥相隔,此時的生命僅僅是那一個個冰冷的數字。災難面前,唯有愛是通向希望的唯一力量。
  • 《靈魂的救贖》株洲開機 紀念汶川地震十周年
    為紀念汶川地震十周年,而拍攝的電影《靈魂的救贖》於12月31日在湖南株洲市柏靈美高梅酒店正式開機。電影講述了一個關於汶川地震中失去孩子的家庭如何走出心裡困境的故事。災難過後,再生是另一場要經歷的磨難,如何在絕望中尋找出路、自我救贖是電影《靈魂的救贖》貫穿始終的主題。
  • 青川地震博物館是地震後首個建成並對外開放的博物館!
    青川地震博物館,是青川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重要的組成部分,博物館位於汶川大地震極重災區四川省廣元市青川縣,距青川東河口僅3公裡的關莊鎮。建築面積5500平方米。青川地震博物館作為抗震救災精神和青川穿越災難、鑄造奇蹟的見證,青川地震博物館承載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和文化內涵。地震博物館集合緬懷、感恩、教育、展望、體驗等功能為一體,是銘記『5·12』汶川特大地震災難、再現波瀾壯闊的抗震救災歷程、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展示災後重建成果、感恩全國人民無疆大愛的重要場所。
  • 汶川地震十周年,弘揚團結合作精神,萬眾一心共創中華美好藍天
    今年的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十周年的日子。十年了,汶川已換上了「新裝」,山清水秀,可我卻不忍掀起你的衣裙,那底下是深深的傷痛。2008年5月17日下午3時左右,北川老縣城。「硬碟深處」欄目,《汶川地震十周年祭》這是第9期。本期講述的是,地震發生後的第五天,北川老縣城,全城撤離救災暫停,直到第二天才恢復的事件。
  • 汶川地震12周年:旅遊規劃也是「第一生產力」
    ​汶川地震12周年,時間撫慰傷痛,也見證重生。我們緬懷逝去的生命,也銘記危急時刻的生死救援、災難面前的大愛無疆、震後重建的守望相助。來也股份作為汶川地震災後重建系列規劃的踐行者,為四川災後旅遊業恢復重建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智力支持。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災難過後,人們對幸福的渴望與追求。旅遊是為人們帶來幸福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