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中期的公元1037年出生於四川眉山,1101年死於江蘇常州,終年65歲。
蘇軾生於富庶的大家庭,大家都熟知的三蘇,即蘇軾、蘇洵、蘇轍。
初出茅廬的他,有幾分的桀驁不馴,有幾分的驕傲放縱,像諸多文人墨客一般,埋下了忠君報國的種子。 而又有誰能料到,剛入政壇的他,便入了這樣一個無法自拔的漩渦。蘇軾幾次向神宗皇帝進言,極力抨擊新法的弊端。
蘇軾的議論自然引起王安石的不滿,王安石通過親信網羅罪狀,彈劾蘇軾。我們熟稔的王安石變法,成了他人生第一個轉折點——貶謫湖州。
禍不單行,在他剛剛看到希望時,厄運又一次襲擊了他,蘇軾遭遇了人生中的一大劫難「烏臺詩案」。因此被陷囹圄,丟官降職,被貶湖北黃州。官場失意的蘇軾舉家狼狽赴鄂。
從春風得意的科場奇才,到謫居落寞的戴罪犯官,蘇軾並不氣餒,看到黃州赤壁,不免懷古,佇立江邊大唱大江東去,浪淘盡。是否也曾感到命運不公,終於在山川撫慰下,明白了命運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可能神宗皇帝覺得新、舊兩派人物應該同時啟用,難得伯樂一回,親自下令把他從安徽的黃州調到京城開封附近的汝州任團練副使。他看似仕途又一次直步青雲,東山再起。
又因為朝廷更替,新派受壓,被逼貶謫。
蘇軾一生起起伏伏,他晚年也曾感慨「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一次次貶謫 讓他遠離了朝廷鬥爭中心,也一步步越走越遠,到了海南島。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一首詩,便寫出了蘇軾與民同樂,即使被貶到地方,也要造福一方百姓。這就是蘇軾最偉大的地方啊。
自古文人命運多有不幸,但與李白相比,蘇軾少了幾分桀驁不馴,多了幾分隱忍平和,與杜甫相比,蘇軾少了幾分痛心疾首,多了幾分超然達觀。
詩人遭遇貶謫,屢屢失意,貌似成為了唐宋詩人打不破的清科玉律。當其來到窮荒僻遠的貶所,他們所面對的除了自然環境和生活條件的惡劣,還要承受心靈的百般孤獨。故詩人在貶謫後,還能保持豁達樂觀的襟懷就尤為難得。蘇軾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尾聯「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意思是說,我這次被貶南荒雖然九死一生,但我不悔恨,這次遠遊恰恰是我平生最奇絕的經歷。
這兩句詩可以說是將蘇軾豁達樂觀的襟懷體現的淋漓盡致。「九死」和「茲遊」,並不局限於說是蘇軾被貶海南的經歷,而是蘇軾對其一生整個被貶經歷的概括。即蘇軾經歷了多次貶謫,但他不為自己所作所為而後悔,而把這種經歷看作是一場遊歷。
一次貶謫更像是一次遊歷,在世人為世事無常痛哭流涕時,蘇東坡把它當做一次機遇。於是,歲月靜好,溫文從容。
也正是因為他的直言己見,在朝堂新舊兩黨的爭鬥中,仍然秉持自己的處事原則,堅持不同流合汙,結果卻在新黨執政時,不幸遭遇了「烏臺詩案」,沒過多久,新黨上臺,蘇軾又被貶去海南,可謂是飽受飄零之苦。
相比之下,其弟蘇轍雖然經常受到蘇軾的牽連,但卻能夠三緘其口,深知明哲保身之道,雖然蘇轍名聲大不如兄長蘇軾,但在元佑年間,曾官至門下侍郎,拜相執政。
後來,蘇洵賦詩一首詩,以聊慰自己對孩子的期望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除此之外,蘇軾本人更是一位美食家。在宋代筆記小說中,就有很多關於蘇軾發明美食的記載。
在蘇軾住在杭州時,正好趕上五、六月份,浙西迎來了一場大雨,太湖也隨即泛濫。蘇軾負責指揮疏濬西湖,築建了蘇堤。杭州的老百姓都非常感激他。等到過年的時候,老百姓就抬豬擔酒的來給他拜年。
於是蘇軾就開始指揮家人先把豬肉切成小方塊,然後燒至酥紅,做好之後,就立刻分送給老百姓吃,沒錯,這便是東坡肉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