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竹媽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家長們總是為孩子的第一聲「媽媽」而感到幸福,尤其是幾個月的時候,孩子還不會說話,突然發出的聲音讓很多父母都興奮不已。實際上這是孩子語言發展規律的一種表現,家長們要深入了解,才能更好幫到孩子。
前幾天朋友和我說:「我家五個月的寶寶會說話了,而且第一聲就是媽媽。
回想起我家孩子的發展,好像第一聲話語比朋友家的孩子要晚的多,正當我好奇時,朋友又說:「其實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我自己也很清楚,孩子這發出的媽媽聲,並沒有喊媽媽的意思。」
我也隨後回應到:「確實,我家孩子五個多月的時候發出的聲音大部分都在哭喊時,而且過了兩個月還會發出「bababa」的聲音。到後來,還才會對我們喊,才有了指向性。
孩子什麼時候喊媽媽,這個其實和很多因素有關,家長一定要先了解,才能有效地幫助孩子儘早開口說話。
一、孩子什麼時候說話和三大因素有關
1、詞彙察覺能力
孩子們在還沒有開始說話時,接收到的信息會成為他們說話的動力。簡單來說就是對詞彙的敏感程度。
如果孩子的詞彙察覺能力高,家長傳達的詞彙孩子就可以迅速反應過來,隨後就會產生說話的衝動。
2、詞語理解能力
與詞彙察覺能力相關,孩子的詞彙理解能力也會影響孩子說話的進度。孩子如果能夠聽懂父母傳達的信息,隨後就會根據自己的理解能力做出反應,與父母有一個正面的回應。
隨著孩子對詞彙的接受以及詞語的理解,就會激發孩子開始想要表達自己。
3、遺傳因素
孩子說話時間的早晚還和父母有關,如果父母開口說話晚,孩子會受到遺傳同樣說話很晚,但這都是屬於正常現象。
孩子說話早晚除了和遺傳有關,很大程度上都和父母平時的教育密不可分。因此家長們要想讓孩子儘早開口說話,應該盡到自己的責任去引導孩子。
二、想讓孩子儘早說話,家長該從幾方面開始引導?
1、提高詞彙量和詞彙頻率
想讓孩子儘早開口說話,那麼就給讓孩子聽得多,有話可以說。如果一個孩子每天只能夠接收到十句話,那麼這個孩子不僅開口說話的時間很晚,並且所表達的內容也不清晰。
相反,如果家長給孩子傳達的詞彙量很大,並且每次重複的頻率又高,那麼這些信息就會在孩子大腦產生反應,孩子腦海中有詞彙可以說,才會自然地開口說話。
平時和孩子傳達信息時,要儘可能用詳細的詞語,並且還要習慣用描繪性表達方式,在語言表達時也要儘可能多重複幾遍,給孩子加深印象。
2、與孩子多互動
很多家長在和孩子溝通時,都是自顧自地說,絲毫不管孩子有什麼反應。有的家長只把自己想要表達的信息說出來了,卻沒有顧及孩子是否理解,這樣孩子自然不會和父母回應,更不會主動開口說話。
所以我們在和孩子溝通時,要引導孩子開口說話,就要做到一定的互動,我們所傳達的信息,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讓孩子能夠聽得懂,能夠對父母傳達的信息有所反應。
並且每一次所表達的內容,都要儘可能地向孩子提問,讓孩子用「回答」的角度去和父母溝通,這樣自然就會主動說話了。
3、注意溝通語境
如果父母過於功利,為了讓孩子開口說話而和孩子溝通,這樣只會導致孩子開始排斥和父母溝通。所以我們一定要營造一個舒適的溝通環境,讓孩子真情自然地表達自己,而不是被迫發表言論。
在這個方面,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語言發展的規律,不要急於求成,要知道孩子們用語言表達自己並不是天生就會,而是通過後天不斷培養而形成的。
並且,家長們在和孩子溝通時,不要用命令式的語氣,更不能暴力溝通,要改變對話的語境,讓孩子們變得樂於交流,才會開始主動說話。並且要學會鼓勵孩子,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在表達自己時才會更有勇氣。
家長們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語言發展規律,想要讓孩子儘早開口說話是好事,但是這並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後天努力培養而形成的。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這裡是林竹媽咪,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