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史》中一段40個字的記載還原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細節

2020-12-06 滄浪大江

《兩京十五日》是牛人作家馬伯庸近期創作的一本長篇歷史小說。本書故事源於《明史》裡關於朱瞻基的一段真實記載——「夏四月,以南京地屢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璽書召還。六月辛丑,還至良鄉,受遺詔,入宮發喪。庚戌,即皇帝位。」。

這段記載只有區區 40 個字,看似平平無奇,但是馬伯庸卻認為,這其中大有戲劇性可挖。史書中的寥寥幾字,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深意?匆匆數句記載,誰才是真正的書寫者?這段記載講的是,皇帝突然在京城病故,太子遠在外地,匆忙趕回去奔喪。那麼,他這一路是怎麼趕回去的?誰陪著他?遇到了哪些困難與危險?這些湮沒於時光中的細節,總是讓人浮想聯翩。這是一個小捕快、一個女醫生、一個芝麻官和一個當朝太子的心靈之旅,一幅描繪明代大運河沿岸風情的鮮活畫卷。

故事是這樣的,公元1425年,那是明朝洪熙元年。當朝的這位洪熙皇帝朱高熾,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孫子。三年前,這位洪熙皇帝的父親,也就是著名的永樂皇帝朱棣,剛剛把大明王朝的國都從南京遷到北京,從此大明王朝有了兩個國都,正都北京和留都南京。

但是洪熙皇帝自打登基,就從心底裡希望能把國都搬回南京。不巧的是,這一年從開春以來,南京城頻繁地震,竟然有三十次。要知道,在封建時代,國都鬧地震被看作是一種極為不祥徵兆。一方面為了安撫南京的軍民,一方面為了提前布置遷都事宜,洪熙皇帝派太子朱瞻基前往南京。

太子坐船前往南京,沒有想到,就在南京城大大小小官員來到碼頭歡迎太子的時候,太子乘坐的船突然爆炸。不論跟隨太子的北京官員,還是岸上的南京官員,幾乎都被炸死,只有太子僥倖逃脫。

太子狼狽地爬到岸上,遇上了趕過來的捕快吳定緣,卻被他當作嫌疑人給抓了起來。太子百口莫辯,幸好吳定緣把太子帶到官府時,遇到一位八品小官,這位官員是進士出身,當年在北京有幸見過太子,這才把太子認出來。

這名官員叫作于謙,是寫下「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未來在土木堡之變的時候,指揮北京保衛戰,擊退蒙古大軍,拯救了大明王朝的大忠臣。只不過此時,他還是一名芝麻官,而且因為為人耿直,被上司和同僚排擠到了南京的清水衙門當差。

於是吳定緣和于謙護送著太子,找到了南京城的提督太監朱卜花。朱卜花沒有到碼頭迎接太子,反而撿了條命,現在他是南京城裡級別最高的官員。而且朱卜花原本就是幾個月前洪熙皇帝從北京派過來的,還帶來了一支禁軍,就是為了在南京給太子當衛隊,由他來負責太子的安全,可以說非常合適。

這時,太子接到一封來自北京的密詔,不過這封詔書無論行文還是格式,都不像正式發出的旨意,更像是有人匆忙之中寫下來的。詔書的大概意思是,皇帝身體已經非常不好,請太子立刻回京。詔書的落款不是大學士,而是太子的母親張皇后,這本身就很可疑。更奇怪的是,這封書信的最後,加蓋的玉璽是「皇帝親親之寶」,這是皇帝給藩王下詔書時專用的玉璽,用在給太子的詔書上,也是極不合規矩。

所有的這些不合理加在一起,意味著一種可能,那就是北京城已經發生變亂,皇后被迫發出密詔,而且暗示這些亂象的背後,是一位藩王、一位皇室成員正在密謀奪取皇位。再加上碼頭的那場爆炸,更加證明,政變的幕後黑手在北京和南京都有布置,想要同時謀殺洪熙皇帝和太子。

這個時候,朱卜花開始顯得可疑了。當天他本來也應該去碼頭迎接太子,但是他稱病不出,直到爆炸發生後才開始露面,這讓太子懷疑,他會不會也是幕後黑手的一顆棋子。

於是,太子暗地裡派于謙和吳定緣去調查朱卜花的底細。吳定緣當過捕快,所以經驗豐富,他順藤摸瓜,抓住了給朱卜花看病的女醫師蘇荊溪。吳定緣在審問蘇荊溪時候得知,朱卜花確實有問題,不過他得了病也是真的。之後,蘇荊溪說出了一個更大的秘密,她和朱卜花有不共戴天之仇,朱卜花之所以生病,是因為自己給他下了慢性毒藥。

到底蘇荊溪和朱卜花之間是什麼仇,吳定緣和于謙來不及細問,另一個危急的消息就傳來,朱卜花已經感覺到了太子的懷疑,於是他加快了謀反的腳步。

太子在吳定緣、于謙和蘇荊溪的幫助下僥倖逃出南京城,朱卜花則毒發身亡。

這一場兇險之後,太子發現,自己面前擺著兩個難題。

第一個難題,是他必須在十五天之內,搶在南京爆炸的消息之前趕回北京,不然,那位謀反者一定會對外宣布,皇帝駕崩、太子遇害,自己應該按照順位繼承皇位。

第二個難題,是參與這場陰謀的人數之多,遠遠超出自己的想像,從南京到北京沿途的官員,哪些是自己人,哪些是對方的人,實在是難以判斷。所以,太子現在必須隱姓埋名,而他目前可以相信的人,只有芝麻官于謙、小捕快吳定緣還有女醫師蘇荊溪。

從南京到北京有兩千多裡路,四個人要隱姓埋名,逃過敵人的追殺,還要每天趕兩百裡的路,在太子看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太子陷入了絕望。

這時,于謙給太子出了一個主意,他們可以藉助漕運,也就是沿著大運河,坐船趕往北京。雖然坐船看起來比騎馬要慢,但是船不用停下來休息,可以晝夜不停地趕路。運河上就有一種「進鮮船」,運輸的是各地進貢給北京的水果蔬菜,為了保證貢品不腐壞,這種船就是晝夜不停趕路,運河沿岸的官員也不敢阻攔。如果可以藏在進鮮船上,不僅十五天內一定可以趕回北京,路上還能減少很多麻煩。

於是,他們四個人花重金賄賂船員,登上了進鮮船。雖然一路上還是遇到了不少兇險,但是藉助吳定緣的機警,蘇荊溪的智慧,還有于謙的執著,太子最終都化險為夷。

在山東境內,太子遇到了一位帶兵南下來尋找自己的大臣張泉。張泉是太子的舅舅,他的姐姐就是太子的生母張皇后,張皇后那封密詔,就是在張泉的幫助下才能傳到太子手中。

從舅舅口中,太子終於知道幕後黑手是誰了。他原本以為造反的是自己的兄弟,沒想到,謀反者竟然是太子的叔父,洪熙皇帝的親兄弟,漢王朱高煦。

朱高煦就是朱棣的兒子裡,最能打仗的那個,在朱棣奪權的過程中,他立下汗馬功勞,但是因為不是長子,最終沒有繼承皇位。但是漢王朱高煦的野心一直沒有消失,既然他父親可以奪權,自己為什麼不能呢?於是他網羅黨羽,謀殺皇帝和太子,到時候,自己就能以皇帝親兄弟的身份繼承皇位。

當然,隨著太子順利返回北京,漢王的計劃破滅,最終被俘虜。但是這時故事還沒有完。

最初逃出南京的四個人,除了于謙之外,其實都有自己的秘密。

之前我們說到蘇荊溪和朱卜花有不共戴天之仇,是因為蘇荊溪最好的朋友被家人送進宮中成為一名低等嬪妃,不料幾個月之後,就趕上永樂皇帝駕崩,明代有極其殘酷的后妃殉葬制度,蘇荊溪的這位朋友就被殺死陪葬,動手的太監就是朱卜花,可是下命令的,正是洪熙皇帝。

小捕快吳定緣在路上意外得知自己的身世,他的親生父親其實是前朝大臣鐵鉉,在靖難之變中鐵鉉堅決抵抗朱棣,最終被朱棣以極其殘酷的方式殺害。

蘇荊溪將太子誆到永樂皇帝的陵墓,吳定緣也趕來,在陵墓正前的高樓上,在永樂皇帝的靈位前,一切的秘密都被說開了。太子的爺爺殺死了吳定緣的父親,太子的父親殺死了蘇荊溪的好友,已經要登上皇位的太子,雖然對兩位朋友心生愧疚,可是皇家的尊嚴不容褻瀆,祖宗的成法不容更改,太子既不能給鐵鉉下一道平反的詔書,也不敢直接下令廢除殉葬的制度。

太子的怯懦讓蘇荊溪徹底憤怒,她想要殺死太子,吳定緣在這一路上,和蘇荊溪產生了愛情,卻也和太子結下了友誼,他夾在兩人之間左右為難,三個人在爭執中打翻油燈,高樓起火,于謙帶人前來救駕,太子又一次死裡逃生。

在小說的最後一幕,太子順利登基,成為大明王朝的第五位皇帝,年號宣德。漢王被押到皇帝面前,這時,皇帝身旁有一位年輕御史站出來,代替皇帝訓斥漢王,詞鋒犀利,句句要害,說得漢王瑟瑟發抖,跪在地上請罪。

這位御史正是于謙。于謙代表皇帝訓斥漢王,這不是小說中的虛構,而是真實發生過,這也是于謙第一次在朝堂上嶄露頭角。

而吳定緣和蘇荊溪下落不明,他們理應在那一場大火中喪生,可是事後清理廢墟時,並沒有找到兩個人的屍體。在這裡,小說留下了一個開放性結局,當然,我作為讀者,肯定希望他們兩個人能平安無事,歸隱江湖。

馬伯庸以史實為依據,用部分虛構的人物,還原了許多隱藏著的大量真實歷史細節,寫到史書上的只有寥寥數筆,但背後被掩蓋了大量的真相和細節。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喜歡請長按文末點讚,不勝感激!

相關焦點

  • 《山海經》的一段記載,或證明大禹就是埃及法老
    在中學的歷史教材上,曾經有過這樣一段記載:「古中國、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是四大文明古國」。這段記載我們都曾見過,雖然四大文明被排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但它們之間的聯繫似乎很少,猶如平行線一般,從未有過相交的時候。
  • 《山海經》中一段離奇記載,一旦被證實,人類歷史或被改寫
    人們在文獻的綜合整理過程中,研究者們居然在這本書中發現了一條黃河的河道。就是從這時候開始,人們才意識到,這《山海經》有很大的研究價值!比如,在《山海經.大荒東經》中記載了有關小人國的事情,他們名為「靖人」。當時還就是因為這個記載,讓紀曉嵐極力摧毀!
  • 清官修《明史》對萬曆朝鮮之役的歷史書寫
    李晉華將《明史》纂修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期自順治二年至康熙十七年,共三十四年。第二期自康熙十八年至六十一年,共四十四年。第三期自雍正元年至十三年,共十三年。」⑨纂修《明史》的三個時期中,最重要的是第二、三期,先後修成萬稿、王稿和殿本《明史》等,三者關係十分密切,只是史家個人的成分越來越弱,官方意志越來越強。
  • 數千兵馬佔洞為王,靚馬河、飲馬溪,記載著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
    點擊藍字獲取更多精彩信息
  • 魯國史話十:只書於《左傳》中的一段記載,體現了王室的禮樂崩壞
    破壞莊稼的各種螟蟲中的一種可是,當咱們再反覆推敲整個事件的過程時,會發現這條記載中除了魯隱公這一個「守禮」之人以外,竟然就沒有第二個「守禮」的人了。並且,這短短十幾個字,左丘明可謂是字斟句酌。他想用自己手中的筆來把整件事的細節描繪清楚,讓後人也能明白「京師告飢」這件事是有多麼的不正常,甚至體現出王室的禮樂崩壞在春秋之初時就十分嚴重了。那接下來咱們就把這條記載細緻地剖析一下,看看其中的「失禮」之處。
  • 《敦刻爾克》,不是看一段歷史,而是走進一段歷史
    是看一段歷史,還是走進一段歷史,這是一個問題。《明月幾時有》很棒,但還不夠棒,導演許鞍華給我們展示了一段歷史,讓我們看到原來香港還有一些這樣的人,還有一些這樣的事,他們的人物魅力與歷史功績已經被人忽視了,值得被記起。看完了,哦,原來如此。但《明月幾時有》止於看到,至於識見。
  • 一段復成新村的往事,還原南京城歷史記憶
    與復成新村有所關聯的不乏各色傳奇人物,有當時韓國臨時政府主席金九,也有抗戰前夕二十九軍的重量級人物、抗戰時期南京保衛戰中的鐵血將領。 「以往研究者大多單純從建築角度來研究復成新村,對於小區整體歷史,特別是單體建築的歷史及其主人身份的研究和確定,基本處於空白狀態。」
  • 聽一段風雲歷史,見一回古城風情。
    亞熱帶滇西部的高原上,終年不斷的季風中,隱約中可見一古城。不似江南水鄉的柔美,不勝豔遇之都的繁華,它以「腹有詩書氣自華」而遺世獨立!它就是蒼山腳下,沒有洱海之畔的大理古城。抬頭「文獻名邦」,金色的「大理」二字尤其耀眼。正感嘆之餘身邊的導遊說出想要的答案,是把天上的星星看做街市的郭沫若老先生提筆所寫。低頭腳下的青石已留下歲月的痕跡。進身門裡,絲絲涼意襲來,縷縷花香收入囊中。既已入城,便是城中人。
  • 一個美國女人,不去研究美國歷史,卻寫了一段中國人自己都不了解的...
    她當年在選擇博士專業的時候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文學,一個是歷史,司徒琳女士在一次採訪中介紹,因為她對文學專業有著一種誤解,認為只要文學造詣超過她要評價的文學作品時才能夠對作品進行評價,因此文學功底不高的司徒琳選擇了歷史專業,從此走上了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道路。
  • 一段難以追溯的歷史、一座最為武漢人所遺憾的山
    滾滾的江水向東而逝,淘不盡一段段英雄往事,流傳著一篇篇歷史佳話。龜山是武漢名勝古蹟較多的山。龜山景點大致分為三類,一為名人陵墓,東漢末年名士禰衡墓、東漢未年劉琦墓、東吳名將魯肅墓、向警予烈士陵園,然除近代向警予烈士陵園外,餘者皆為衣冠冢。次則為寺廟古蹟,桃花洞羅漢寺、龍祥寺、關王廟,但毀於戰禍,其史難考。其三為傳說名勝,藏馬洞、磨刀石、桂月亭狀元石等。
  • 日本古書《吾妻鏡》中一段關於「牛鬼」的記載
    話說很久很久以前,墨田川出現了一個長得像牛鬼的妖怪,在村中狂奔亂撞,後來不知這麼就闖進了牛御前裡,之後它從身體裡掉出一塊牛黃,然後就離去了。而「牛怪」留下的這塊牛黃被作為鎮社之寶流傳至今。神社的祭神須佐之男命,又被稱作「牛頭天王」,它的性格像牛鬼一樣暴躁,前面說的那頭怪牛似乎就是它的化身。
  • 一段中外交往史:蘇祿國王訪明成祖逝於德州
    這份資料中,記載的是一段中外交往史。  蘇祿國東王訪中不幸逝於德州  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遵明太祖遺訓,遣使出訪南洋15國。蘇祿國王決定親自來中國拜見朱棣。永樂十五年,蘇祿群島上的三位國王——東王率西、峒兩王連同眷屬、隨從340多人,來中國進行訪問。蘇祿使團到中國後,由總兵太監鄭和陪同北上。
  • 電影《南口1937》:還原一段北平光榮抗戰史
    新華社北京7月9日專電(記者白瀛)根據歷史事件改編的戰爭題材影片《南口1937》日前在全國上映。影片通過南口小鐵匠在戰爭背景下的命運故事,再現了全面抗日戰爭初期發生在北京昌平的一段歷史。  導演朱丹介紹,電影《南口1937》以南口戰役為背景:血氣方剛的鐵匠趙鐵錘,在迎親的路上,遭遇日寇襲擊,平靜的生活被戰爭撕碎;面對殘忍的日寇,憤怒的趙鐵錘在羅團長等中國軍人民族精神的感召下,毅然拿起武器,投入到戰鬥中。
  • 楊椒山祠和「公車上書」 百年前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
    那些看上去很破舊的大雜院,追溯起來,很多都發生過驚心動魄的故事,歷史煙雲仿佛拂面而過。宣南實在是一個很奇妙的地方。 筆者跟隨社科院文學所楊早老師尋訪宣南留下的戊戌變法遺蹟,來到了宣外達智橋胡同裡的這座老宅院——楊椒山祠。幾百年來,這裡發生了不少載入史冊的事件,然而真相卻始終撲朔迷離,就讓我們去探究一番。
  • 《山海經》中一段離奇記載,一旦被證實,很多歷史文明會迎刃而解
    《山海經》中最標誌性的記載,就是我們熟知的崑崙山。崑崙山到底是在哪裡?《山海經》中描述的崑崙山是這樣寫的: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但是我們現在都不知道這崑崙山是在什麼地方,但是我們知道的是崑崙山是一定不是我們現在的崑崙,崑崙山這個地方在我們整個中國神話中的地位都是很高的。在早的時候都是有龍脈或者是龍山這樣的一個稱呼,並且在神話中也是說這個地方是人間通往天界的一個地方。
  • 倉山的每一座老房子,都記載了一段美麗的過往
    鴉片戰爭留下了歷史,也在福州留下了倉山老洋房,漫步在這裡,能聽到許多關於歷史的故事。
  • 三本時空穿梭文:一部百變天書,成為抗日戰爭中的一段歷史傳奇
    三本時空穿梭文:一部百變天書,成為抗日戰爭中的一段歷史傳奇文/劉姐談歷史今天來給大家講三部小說,這是三部非常有意思的故事,講述的是時空穿梭的劇情。相信大家聽到這部小說的名字之後都會聯想到中國,結合的真實歷史故事背景,就是我們國家上個世紀經歷的抗日戰爭。故事的主人公名字叫做李強,他出生在現在社會,一次偶然的機會,一下子穿越到幾十年前走到了抗日戰場上,他在穿越之後的身份是一名八路軍戰士。
  • 一個人,一座城,一段短暫的交集,一段悠久的歷史記憶
    也許這次旅行的收穫,也僅僅是給自己人生旅途中又增加了一個停留點,沒有興奮,也談不上失望。在幾十年翻天復地的大拆大建之後,最終選擇原址復建古城樓,終究為後來者留住了一段城市的歷史記憶。韓愈任職潮州時間僅為短短八個月時間
  • 泌陽縣楚長城:一段塵封在歷史煙雲中的記憶
    這是筆者眼中的屈原的形象,從中也可以管中窺豹,感知歷史上曾有那麼一個時代,諸侯割據,你爭我伐,分分合合,一刻不停。而楚國,曾經的一方大國,曾經令周圍小國聞之不寒而慄的諸侯國,也早已經煙消雲散,隱藏在歷史的煙雲中。 而通過探訪楚長城,對於了解歷史,關照時代,提供了一個很小的切口,在楚長城遺址處探訪,見微知著,不得不感佩古人,真的了不起!
  • 壽寧屏峰越野賽:跑一段連心路 重溫一段歷史
    比賽圖片由賽事主辦方提供東南網7月2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肖榕)跑一段連心路,重溫一段歷史。21日,由福建省體育局指導,福建省社會體育指導中心、福建省戶外運動協會、寧德市體育局主辦的2019「不忘初心·難忘下黨」壽寧屏峰越野賽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