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報11月29日訊(通訊員 廖依揚 徐緣雪 記者 黃京) 從大國經濟史的視角研究中國傳統社會的經濟發展,這樣的學術研討很有價值!11月28日,由《中國經濟史研究》編輯部、湖南師範大學商學院、大國經濟研究中心、中國經濟史研究所聯合舉辦的大國經濟史學術研討會在湖南舉行,本次會議的主題為「大國經濟史:中國傳統社會經濟發展研究」。這場學術研討會「大咖」雲集——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的知名專家齊聚一堂,各抒己見。會議開幕式由湖南師範大學商學院院長李軍教授主持,湖南師範大學副校長歐陽嶢教授、《中國經濟史研究》常務副主編高超群研究員在開幕式上致辭。
歐陽嶢對各位專家學者表示熱烈歡迎。他指出,經濟史研究是經濟學科研究最重要的基礎,社會科學領域的歷史研究就相當於自然科學領域的實驗分析,可以為研究提供典型化事實,成為開展理論分析的出發點。當前,學校經濟學科隊伍規模較小,經濟史研究將依託現有優勢,在大國經濟理論的分析框架下研究中國市場發展史、產業發展史、科技發展史、財政稅收史、人口發展史,探索大國興衰的規律性。他希望以此次研討會為契機,各位專家學者為學校經濟學科建設多提寶貴意見,幫助指導學科青年學者成長,進一步推動學校經濟學科繁榮和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魏明孔研究員結合歷史文獻資料和多年來研究成果,對「宋元異體論」「唐宋變革論」進行深入解讀,探討隋代對唐宋時期的影響,指出所謂的唐宋變革事實上從隋朝就已開始,具體表現為中樞機關的調整與確立,稅制的重大變革,文官與科舉的穩定,以及經濟重心格局的形成。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龍登高教授認為,基層自治具備產權制度基石,也是短缺經濟與信息技術條件落後約束下的政府治理之道,這是古代王朝的國家能力能夠實現大一統的重要原因。近代以來,基層自治在日益強化的政府控制下式微,但其制度遺產的理論啟示卻是不可替代的。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顏色教授基於1738-1820年的地級面板數據,探討了國家糧倉制度和經營服務等公共品供給對緩解價格波動的作用。他認為,政府干預有效地緩和了軍事威脅較大地區的糧價波動,而地方精英在其它地區發揮了這一作用,這表明國防擔憂推動了國家資源的分配。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陳鋒教授探討了清代鹽商獲利方式的多樣化。為了維護鹽商的正常運營,保證鹽商一定的利潤空間,藉以保障食鹽的正常運銷和鹽課的交納,清廷曾採取補貼加價與加斤、加耗的措施,對鹽商進行補貼。鹽商為了攫取更大的利潤,也會採取一些類似於私鹽的「浮舂鹽斤」、「夾帶鹽斤」等非法盈利手段,而「借官行私」。
華東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黃純豔教授基於財政窠名的視角認為,南宋財政分權制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和強化財政中央集權。財權分配與事權責任的結合,以及地方財權的相對獨立性日益明確。南宋分權制、唐後期兩稅三分制等的分利制是中國古代王朝體制下地方財政的兩種基本模式。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燕紅忠教授基於1930年代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職員檔案的微觀數據,考察了新式教育對銀行職員工資的影響及其機制。他認為,新式教育相對傳統教育有明顯的工資溢價,較高程度的學校教育具有較高的工資回報,新式教育的工資溢價主要來自於勞動者工作技能的提高,晉升速度和部門調動是實現其工資溢價的重要機制。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劉玉峰教授認為,唐代工商業經濟實際組成上包括官營國有工商業、貴族官僚私營工商業和民間私營工商業三大類別,構成「整體官私二元、實際組成三類」的結構形態。三大類別的工商業有著各具特色的發展形態和重要特徵,官營國有工商業具有突出的政治經濟特徵,貴族官僚私營工商業具有明顯的惡性特徵,民間私營工商業則呈現出向封建性轉化的特徵。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計量經濟史研究中心劉巍教授對近代中國宏觀經濟運行傳導機制進行了探討。經濟傳導機制是首尾銜接的一系列因果關係,在特定的前提條件下自動地發揮作用。在理論上,經濟傳導機制可以透過諸多經濟現象逐漸抽象出來,用以指引經濟研究和經濟績效評價。
湖南師範大學商學院副院長曹虹劍教授主持下午的討論。湖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彭麗華副教授、雲南大學中國經濟史研究所田曉忠副教授、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丁俊副教授、江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邱永志副教授、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豆建春助理研究員、湖南師範大學商學院講師曾雄佩、宋纖等青年學者做了發言。來自國內外十餘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以及湖南師範大學商學院教師及研究生等參加會議。
中國經濟史學會會長魏明孔教授做了會議總結,他認為從大國經濟史的視角研究中國傳統社會的經濟發展,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希望湖南師範大學理論經濟學科以這次會議為契機,加強經濟史學術研究和隊伍建設,為中國經濟史研究的繁榮做出積極貢獻。
[責編:袁欣]
[來源:三湘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