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料!從大國經濟史裡把握中國傳統社會經濟發展的命脈

2020-12-16 三湘都市報

三湘都市報11月29日訊(通訊員 廖依揚 徐緣雪 記者 黃京) 從大國經濟史的視角研究中國傳統社會的經濟發展,這樣的學術研討很有價值!11月28日,由《中國經濟史研究》編輯部、湖南師範大學商學院、大國經濟研究中心、中國經濟史研究所聯合舉辦的大國經濟史學術研討會在湖南舉行,本次會議的主題為「大國經濟史:中國傳統社會經濟發展研究」。這場學術研討會「大咖」雲集——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的知名專家齊聚一堂,各抒己見。會議開幕式由湖南師範大學商學院院長李軍教授主持,湖南師範大學副校長歐陽嶢教授、《中國經濟史研究》常務副主編高超群研究員在開幕式上致辭。

歐陽嶢對各位專家學者表示熱烈歡迎。他指出,經濟史研究是經濟學科研究最重要的基礎,社會科學領域的歷史研究就相當於自然科學領域的實驗分析,可以為研究提供典型化事實,成為開展理論分析的出發點。當前,學校經濟學科隊伍規模較小,經濟史研究將依託現有優勢,在大國經濟理論的分析框架下研究中國市場發展史、產業發展史、科技發展史、財政稅收史、人口發展史,探索大國興衰的規律性。他希望以此次研討會為契機,各位專家學者為學校經濟學科建設多提寶貴意見,幫助指導學科青年學者成長,進一步推動學校經濟學科繁榮和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魏明孔研究員結合歷史文獻資料和多年來研究成果,對「宋元異體論」「唐宋變革論」進行深入解讀,探討隋代對唐宋時期的影響,指出所謂的唐宋變革事實上從隋朝就已開始,具體表現為中樞機關的調整與確立,稅制的重大變革,文官與科舉的穩定,以及經濟重心格局的形成。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龍登高教授認為,基層自治具備產權制度基石,也是短缺經濟與信息技術條件落後約束下的政府治理之道,這是古代王朝的國家能力能夠實現大一統的重要原因。近代以來,基層自治在日益強化的政府控制下式微,但其制度遺產的理論啟示卻是不可替代的。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顏色教授基於1738-1820年的地級面板數據,探討了國家糧倉制度和經營服務等公共品供給對緩解價格波動的作用。他認為,政府干預有效地緩和了軍事威脅較大地區的糧價波動,而地方精英在其它地區發揮了這一作用,這表明國防擔憂推動了國家資源的分配。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陳鋒教授探討了清代鹽商獲利方式的多樣化。為了維護鹽商的正常運營,保證鹽商一定的利潤空間,藉以保障食鹽的正常運銷和鹽課的交納,清廷曾採取補貼加價與加斤、加耗的措施,對鹽商進行補貼。鹽商為了攫取更大的利潤,也會採取一些類似於私鹽的「浮舂鹽斤」、「夾帶鹽斤」等非法盈利手段,而「借官行私」。

華東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黃純豔教授基於財政窠名的視角認為,南宋財政分權制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和強化財政中央集權。財權分配與事權責任的結合,以及地方財權的相對獨立性日益明確。南宋分權制、唐後期兩稅三分制等的分利制是中國古代王朝體制下地方財政的兩種基本模式。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燕紅忠教授基於1930年代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職員檔案的微觀數據,考察了新式教育對銀行職員工資的影響及其機制。他認為,新式教育相對傳統教育有明顯的工資溢價,較高程度的學校教育具有較高的工資回報,新式教育的工資溢價主要來自於勞動者工作技能的提高,晉升速度和部門調動是實現其工資溢價的重要機制。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劉玉峰教授認為,唐代工商業經濟實際組成上包括官營國有工商業、貴族官僚私營工商業和民間私營工商業三大類別,構成「整體官私二元、實際組成三類」的結構形態。三大類別的工商業有著各具特色的發展形態和重要特徵,官營國有工商業具有突出的政治經濟特徵,貴族官僚私營工商業具有明顯的惡性特徵,民間私營工商業則呈現出向封建性轉化的特徵。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計量經濟史研究中心劉巍教授對近代中國宏觀經濟運行傳導機制進行了探討。經濟傳導機制是首尾銜接的一系列因果關係,在特定的前提條件下自動地發揮作用。在理論上,經濟傳導機制可以透過諸多經濟現象逐漸抽象出來,用以指引經濟研究和經濟績效評價。

湖南師範大學商學院副院長曹虹劍教授主持下午的討論。湖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彭麗華副教授、雲南大學中國經濟史研究所田曉忠副教授、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丁俊副教授、江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邱永志副教授、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豆建春助理研究員、湖南師範大學商學院講師曾雄佩、宋纖等青年學者做了發言。來自國內外十餘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以及湖南師範大學商學院教師及研究生等參加會議。

中國經濟史學會會長魏明孔教授做了會議總結,他認為從大國經濟史的視角研究中國傳統社會的經濟發展,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希望湖南師範大學理論經濟學科以這次會議為契機,加強經濟史學術研究和隊伍建設,為中國經濟史研究的繁榮做出積極貢獻。

[責編:袁欣]

[來源:三湘都市報]

相關焦點

  • 中國經濟史研究領域青年學者、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黃英偉病逝
    黃英偉同志英年早逝,是中國經濟史學界的一大損失!中國經濟史學會表示,黃英偉入職中國社科院經濟所以來,將經濟史研究作為畢生的事業追求,對人民公社時期的工分制、農戶收入、農業生產效率等問題都有很傑出的研究,出版了多部學術專著,發表了多篇重要論文,是經濟所青年學術骨幹。
  • 顏色:你所不知道的經濟史——古代中國與世界的聯通
    近日,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顏色做客《國民財富大講堂》,他在節目中表示,對中國經濟史和金融史的傳統理解,更多的是從中國自身發展的邏輯出發。然而,中國並不是現在才跟世界聯繫在一起的,在很久以前中國就深度參與了全球的經濟金融一體化,只是有所反覆。(以下為節目內容整理)什麼是經濟史?
  • 第一屆中國近代經濟史研討會議程
    第一屆中國近代經濟史研討會(2016·武漢)  聯合主辦: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經濟史研究室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  2016 年 10 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經濟史研究室原主任、《近代史研究》主編徐秀麗  致辭——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中國經濟思想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錢津  9:20--9:40  一樓臺階  ★嘉賓合影  9:40--12:30
  • 何平:傳統中國經濟發展的時代主題和階段特徵 ——萬志英教授...
    編者按:本組筆談是在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簡稱「文研院」)「經濟史的寫法——《劍橋中國經濟史》」研讀會的基礎上擴充而成,感謝北京大學文研院院長鄧小南教授的授權。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經濟史學科的歷史已經有70年的發展,然而教科書形式的中國經濟史,其社會感染力弱,非專業人士無人問津。在這部人們熱望的新著裡,在與學者已有的研究進行廣泛對話的前提下,萬志英教授打出的旗號,是從經濟生活的實際動態,從中國故事本身出發,來敘述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並且,在創作一本關於中國經濟發展的詳盡之作的目標引導下,堅持自己獨特的理念。
  • 從社會的發展歷程,到朝代的更替,來看中國經濟重心的轉移
    這些地區也是個王朝的重點,但是隨著時代的改變,王朝的更替,中國江南的經濟形勢開始變得越來越好,而中國的經濟重心也在不斷地向江南轉移,而直到今日,江南依舊是中國不可或缺的經濟命脈。但是其實轉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很多時候這種經濟重點的轉移更多的是因為不可抗力的原因,而補是自主轉移。
  • 準確把握「十四五」時期的發展環境
    --------------- 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 當前,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
  • 經濟總量不斷飛躍 中國書寫世界奇蹟
    文章稱,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一窮二白,經濟總量不到500億元,到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90萬億,中國經濟不斷飛躍跨上新臺階,近40年平均增速達到9.5%,實現了由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成長為世界第一工業製造大國的歷史性轉變,用幾十年的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書寫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蹟。
  • 人民日報人民要論:認識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新飛躍
    在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緊密交融、互為機遇的歷史時刻,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科學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準確判斷當今世界發展趨勢,審時度勢、運籌帷幄,提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我們黨在新形勢下更好治國理政、更好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戰略部署,為「中華號」巨輪破浪前進提供了方向指引,也為世界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實現了我們黨認識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新飛躍
  • 曾是清朝的經濟命脈,距今已有兩千年歷史
    平遙古城不僅歷史悠久,在清朝的時候還把握著清王朝的經濟命脈。如今,平遙古城成為山西旅遊名片之一,是人們回望歷史的好地方。日升昌記建成於道光年間,類似於今天的銀行,全國共有30餘座分號,總號就在平遙古城,佔地1600多平方米,可謂是中國民族銀行業的起源
  • 把握經濟全球化大勢 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
    2017年,在逆全球化抬頭、世界經濟陰霾重重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人類歷史長河的高度,在達沃斯論壇發表了歷史性演講,表明了中國捍衛經濟全球化的堅定立場,指明了經濟全球化的正確方向,為世界注入了強大信心和正能量,獲得國際社會持久的高度讚譽,標誌著中國從經濟全球化的參與者向引領者轉變。
  • 把握機遇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當前,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把握機遇,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以數位技術為支撐助力疫情防控工作,以數據為生產要素推動高質量發展。  數字經濟能有效緩解疫情衝擊  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大量線下需求轉移到線上,刺激網際網路行業發展。而且,信息技術也有效提升了疫情的防控效率。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華南理工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資料圖黨的十九大以來,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詞。因為數量型的經濟擴張已經到了一個頂點,產生了很多瓶頸,所以必須向高質量發展轉變。而此時正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我們如何在大時代中把握自己,實現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最終實現我們民族的復興大業,是中央所關心的。研究近代以來的世界經濟史,我們發現,高質量的發展、質量經濟一直與海洋有關係。近代以來的世界經濟史,海洋經濟在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 張永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命脈
    12月4日-5日,2020中國企業家博鰲論壇在海南省博鰲舉行。本屆論壇期間,將舉辦多場平行論壇,其中,平行論壇——「守正創新 2020中國文化經濟發展論壇」在12月4日下午舉行。  新華社總經理室總經理張永平  會上,新華社總經理室總經理張永平表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
  • 【非洲 | 社會人文】理解歷史方能認識現狀——讀《非洲經濟史...
    原創 劉偉才 中國投資參考 導 讀無論外部世界之於非洲的風險有多大,非洲經濟的發展仍將有賴於對內外兩個環境的利用和調適非洲經濟發展既是一個學術問題,也是一個現實問題。
  • 人民日報新知新覺:從哲學高度把握開放發展的內涵和要求
    國家主權、國家安全、領土完整、國家統一、我國憲法確立的政治制度和社會大局穩定、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國家核心利益不容侵犯,也理應得到國際社會的確認和尊重。為此,應廣泛宣傳我國的開放發展戰略,引導國際社會正確認識和對待我國的發展。我國發展絕不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我們絕不做損人利己、以鄰為壑的事情,將堅定不移做和平發展的實踐者、共同發展的推動者、多邊貿易體制的維護者、全球經濟治理的參與者。
  • 70年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和把握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邏輯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解決,我國開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
  • 深刻把握新發展格局的基本內涵和重大意義
    《建議》強調,要「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防範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築牢國家安全屏障」,具有極其鮮明的時代特徵和重大現實意義。  總之,我們黨適應新時代、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階段提出的新發展格局內涵十分豐富,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新發展。
  • 科學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
    首先,從現實依據來看,十九大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新表述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把我國「落後的社會生產」新表述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狀況,是立足於我國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大實際,主要從經濟領域及社會領域兩個方面對我國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出的正確判斷和把握。
  • 《中國經濟立法史》|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結構
    古代經濟立法作為社會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社會經濟基礎的制約。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結構決定了古代經濟立法的性質和發展方向。社會經濟結構主要是指生產關係的諸般要素及其相互關係,包括所有制結構、分配結構、交換結構、消費結構、生產結構、技術結構和勞動力結構等。學習中國經濟立法史,必須對古代社會經濟結構有所了解。
  • 張雄:自覺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寓意
    為什麼要從世界歷史進程的角度來思考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問題呢?世界歷史的發展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自覺把握世界歷史進程,直接關係到每個民族或國家能否發展、如何發展的大問題。   自覺把握世界歷史進程,就是自覺加速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的流動,它本質地反映了一個民族或國家的社會主體能動地把控社會變革的能力,是推進社會進步的重要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