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殿林和老伴兒在自家院子裡侍弄紅幹椒苗。
開欄的話
雲上「草原」,聞達天下。為進一步加大草原雲·草原APP宣介推廣力度,把優質新聞傳播得更快、更遠、更廣,提高草原APP在全區的影響力與應用率,內蒙古日報社於2020年7月10日—10月10日開展「草原雲·草原APP百日行動」。從今天起本報開設「草原雲·草原APP百日行動」專欄,集中宣傳展示我區經濟社會發展、脫貧攻堅、生態文明建設成就及文明實踐成果和社會新風,講述全區各族人民走向小康生活的內蒙古故事,傳遞美麗內蒙古聲音。
屋前搭著大棚,蔬菜長勢喜人;屋後圈地養殖,驢馬成群。院裡方磚鋪地,院外樹木成行。7月9日,走進通遼市開魯縣黑龍壩鎮合力村馬曉麗家,小院裡處處透露出勤勞淳樸的家風。
「這家是4月份村裡評選出的『美家美院』,獲得了榮譽牌匾。」黑龍壩鎮黨委書記王勇介紹說,「乾淨的院落裡生活著三代人呢。」
「阿姨,這小院兒真漂亮!」記者一行人忍不住地讚嘆。「我們很珍惜『美家美院』的榮譽,村裡人都互相看著比賽!」馬曉麗的母親65歲的皮淑傑指著大門口的紅色牌匾,一臉自豪。
黑龍壩鎮黨委書記王勇介紹,「美家美院」評選活動以「家風美、室內美、廚廁美、庭院美、村莊美」為評選內容,以嘎查村(分場)為單位,根據常住戶數每月評選出3到5戶。評選出的「美家美院」戶可獲得「愛心超市」價值50元的清潔禮包,縣裡會統一掛牌。
走進院子裡,茄子、辣椒長勢正旺,皮淑傑邊介紹蔬菜邊給我們計算著這個小菜園給她家帶來的收益:第一茬育辣椒苗,收入6000元,5月份辣椒苗移栽後,接著栽上了茄子和線椒,這兩種菜能掙3000元,9月份再種上香菜、菠菜等葉菜,還能收入2500至3000元。「兩個棚子,一年種滿三茬,能掙12000多元。」
除了在屋前搭棚種菜,她家還利用屋後的空地搞起了牲畜養殖。「圈裡現在有6匹馬、10多頭驢,飼養2個月左右就能出欄,平均每匹(頭)的利潤是1000元。」馬曉麗說,「按照現有的養殖規模,我家一年的養殖收入能有8萬元。」
環顧整個院落,農用物品放置有序,屋前屋後規劃合理。記者注意到,村裡不止馬曉麗一家,每家每戶的院落都在合理利用。站在村裡的小路上,遠遠望去,一戶又一戶乾淨整潔的庭院,一院又一院綠意濃濃的蔬菜,一排又一排整齊挺拔的樹木,儼然一幅生機盎然的美麗鄉村畫卷,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都藏著幸福生活的密碼。
近年來,開魯縣把發展庭院經濟作為推動脫貧攻堅、推進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通過強化政策扶持和物質、精神雙激勵,引導村民充分利用好屋前屋后土地發展特色產業。在享有「紅幹椒之都」美譽的開魯縣,萬畝紅幹椒撐起庭院經濟「半邊天」,種植面積達到60萬畝,已經形成了「育秧、栽種、收購、銷售、加工」完整產業鏈條,年產紅幹椒30億斤,產量佔全國的22%,畝效益3500元以上,3000多戶貧困戶依託紅幹椒產業脫貧致富,種植戶年均增收10000元以上。
來到東風鎮東七家子村,街路筆直平坦,沿路乾淨整潔,路兩側的紅幹椒苗綠意正濃,煞是好看。村民劉殿林和老伴兒正在自家院子裡侍弄著紅幹椒苗,「黨的扶貧政策讓我們吃穿不愁、看病不難、孩子上學有保障,還扶持我們發展庭院經濟。現在,家裡有了穩定的收入,不光脫了貧,日子也越過越紅火。」61歲的劉殿林樂呵呵地說。
劉殿林一家3口人,姑娘還在上學,劉殿林肢體殘疾,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2015年,他家被納入精準扶貧對象。政府扶持他家搞起了庭院經濟,種植和養殖結合,貼心的幫扶,讓劉殿林一家對生活充滿了希望:「黨的政策這麼好,咱就得好好幹!」
在開魯縣,像劉殿林這樣建檔立卡的貧困戶發展庭院經濟的,會因戶制宜給予庭院經濟棚舍和春棚補貼、經濟林苗木補貼、電商優惠服務等多項扶持政策,截至目前,已累計發放庭院經濟無息貸款800餘萬元,為136戶貧困戶發放春棚補貼65萬元。庭院經濟和屋前屋後人居環境整治達標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除了能得到400—1000元/年的獎補資金,每月還可參加「美家美院」評選活動領取積分,再用積分到「愛心超市」兌換清潔用品和生活用品。
開魯縣圍繞特色產業抓庭院經濟,除紅幹椒外,在庭院種植香瓜,在庭院種植春棚葡萄,還將林果經濟引入庭院街巷,通過產業政策支持、扶貧項目拉動、典型示範引路等措施,把發展庭院經濟與實施消費扶貧和村屯環境整治結合起來,庭院經濟呈現規模化發展,集中、連片、統一的庭院經濟已經形成,可利用庭院面積達到5萬畝以上,為脫貧攻堅注入了強勁動力,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內蒙古日報融媒體記者 夏虹 郭洪申 劉豔 烏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