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乳腺癌是中國乃至全球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我國乳腺癌的年平均發病率約為30/10萬,城市高於農村,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的發病率甚至高達60/10萬,乳腺癌嚴重威脅著現代女性的健康和生命。目前,我國的乳腺癌的發病年齡早於西方國家,發病高峰在45-55歲,而西方國家多在65歲之後。這一差異,對我國女性而言,無疑是一個噩耗,本應在最好的年齡享受人生,卻因可能存在的疾病風險而陷入人生危機。尤其是晚期乳腺癌,數據顯示,僅20%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可存活5年。晚期患者生存有限,讓這部分患者在有限的時間內選擇更有效的治療方案、讓患者獲得更長的生存至關重要。
為幫助這部分晚期乳腺癌患者,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發起了「因愛得芙—芙仕得慈善援助項目」,項目啟動會於7月26日在上海召開。該慈善援助項目旨在以切實的醫療援助方案減輕患者經濟負擔,給予患者更有效的治療,增強患者對抗疾病的信心。
在此次會議上,生物谷小編很榮幸的採訪到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外科主任兼乳腺外科主任、復旦大學腫瘤研究所所長邵志敏教授。
記者:在您臨床接觸的患者中,你覺得晚期乳腺癌患者最重要的是什麼?
邵志敏:毫無疑問療效是最重要的。
記者:芙仕得主要是針對晚期乳腺癌的,將來有無可能用於早期乳腺癌的治療?
邵志敏:任何藥物的開發都是由晚期向早期推進的,但新藥物的產生受很多因素影響。如果對晚期疾病有作用,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該藥物對此種疾病的療效。但在藥物的研發中,從晚期推進到早期疾病的治療,是需要數據支撐的,所以我個人認為芙仕得完全可能會隨著時間的發展應用到早期乳腺癌,對於早期乳腺癌的治療,臨床上稱之為輔助內分泌治療。
記者:從臨床實踐來看,您認為未來乳腺癌治療領域,主要的挑戰有是什麼?
邵志敏:我們無時無刻不面臨著挑戰,挑戰如何治好病人,挑戰過去無法治好的病人現在治癒,這就是我們的挑戰,不過我們從來不畏懼挑戰。
記者:在您接觸的乳腺癌治療中,能做手術的比例佔到多少?
邵志敏:在我們醫院,95%以上的早期乳腺癌患者都可以手術,無法手術的患者可以通過化療變為可手術狀態,但是絕大多數患者都是可手術的。手術是主要辦法,但並非最好的辦法。
記者:安吉麗娜·朱莉因為基因檢測有高度罹患乳癌風險,進行了預防性乳腺切除手術,對於此事您是怎麼看待的?在我國的可操作性?
邵志敏:腫瘤的治療有三個模式,為一級預防、二級預防、三級預防。一級預防亦稱為病因預防,是在疾病尚未發生時針對致病因素採取措施,也是預防疾病和消滅疾病的根本措施。二級預防亦稱「三早」預防,就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好。三級預防也叫臨床預防。被動的進行治療,主要是對症治療和康復治療措施。乳腺癌的治療包含以上三種。
所謂一級預防,以肝癌為例,在中國十年以前或者是十多年以前,甚至二十年以前,嬰幼兒全部注射B肝疫苗。隨著肝癌感染率明顯的降低,我國肝癌的發病率會急劇的下降,到下一代的話基本上肝癌會很少。在歐美和香港有針對宮頸癌的疫苗,需要在有性生活之前注射疫苗,這些都是一級預防的實例。
但是針對乳腺癌,目前還沒有有效的一級預防的措施,但也並不完全是被動的。目前的研究已知與乳腺癌密切相關的因素,如果BRCA1、BRCA2基因檢測有突變,患乳腺癌的概率可達80%。但通過預防性手段——乳腺切除,可以極大減少發病概率,至少可以減少95%的乳腺癌發生率,所以她選擇了手術。後來她也又手術切除了卵巢,因為BRCA1、BRCA2基因跟乳腺、卵巢都相關的。我們稱之預防性切除,可以極大的減少乳腺癌和卵巢癌的發病率。但是這種手段只在特定的人群中適用,例如直系親屬中有2個以上患乳腺癌,特別是患病年齡在35歲以下,那麼家庭裡的其他女性都要注意,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基因檢測。
記者:基因檢測加上預防性切除來防治乳腺癌在我國的可操作性怎麼樣?將來相關的乳腺癌基因檢測能否普及呢?
邵志敏:將來應該會的。目前關鍵問題在於我們國家的相關基因檢測沒有很好的開展。雖然很多公司都在做基因檢測,但是真正權威的還是很少。因為基因檢測的結果報告需要絕對的權威性。檢測結果顯示相關基因突變,意味著以後患者家裡所有的人80%以上都可能患乳腺癌,檢測結論需要承擔非常大的責任。目前我們國內沒有很好的權威機構,但是美國有,所以可以做相關的檢測,並且根據結果進行相關幹預。
記者:中國目前還沒有相關的技術?
邵志敏:基因檢測技術我們有,但是缺乏的是社會基礎和相關政策的介入。目前國內相關公司追求短、平、快,沒有嚴格的試劑,並且國內相關試劑應用市場相對紊亂。在臨床應用的藥物需要國家SFDA批准,試劑也一樣的,但是目前監管沒有這樣嚴格。臨床需要大量數據支撐檢測結果的可信度,但國內沒有相關監管認定機構,檢測結果缺乏權威性。
記者:那目前乳腺癌常用的篩查方法是什麼的?
邵志敏:因為乳腺癌高發年齡是在40歲以後隨著年齡而增加,所以我們一般推薦都是40歲以上的女性每年去做一次鉬靶、B超。乳腺癌目前沒有很好的方法進行預測,但是根據不同病情,有相應的治療原則,具體到個人則根據個體化差異判斷推薦治療方法。(生物谷Bioon.com)
關於邵志敏教授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外科主任兼乳腺外科主任
復旦大學腫瘤研究所所長
復旦大學乳腺癌研究所所長
亞洲乳腺癌協會主席
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