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怎樣取名字:戰敗後對漢字的使用大加限制

2020-12-11 騰訊網

[摘要]有人說,起怪名是對平凡的報復。日本三大隨筆之一的《徒然草》裡有這樣的話:「起名用不常見的字沒什麼好處。凡事追求珍奇,喜好另類,大都是沒有教養的人所為。」

圖片選自日本浮世繪

日本動畫片《狼孩雨和雪》

看過一部日本動畫片,叫《狼孩雨和雪》(細田守導演,2012年上映)。主人公叫「花」,喜歡上的人是狼男,生下姐弟倆。生女兒時下雪,就叫她「雪」;生兒子時下雨,起名雨。狼男死了,花從城市搬到山村,避人而居,撫養姐弟。雪喜歡做人,生來孤獨的雨在風雨之夜恢復了狼形,回歸山林。

姐弟在大自然中嬉戲,人漸漸奔跑為狼,畫面很感人,過後想的是他們的名字。「花」出生時屋後的秋櫻開了,父親給女兒起了這個名,希望她像花一樣笑口常開。單名一個「花」字,近年頗流行,若是在過去,男「太郎」、女「花子」是典型的日本人名字。某日本學者說,中國人一聽「花子」就想到叫花子,這說法未免牽強,實際上讀音不一樣。雖然全球化,日本人起名也無須顧忌中國人感覺。對於日本人的名字,生於豬年叫「豚年」,或者女孩叫「泡姬」,望文生義,我們會忍俊不禁,但更多的是莫名其妙。例如有一位美女,既做模特,又搞拳擊,名叫「高野人母美」,姓高野的父母給她起如此大名,是希望她比別人更美,比母親更美,我們就只有望洋興嘆了。

又例如「麻衣」。我們用麻字,麻子、麻疹、麻痺、麻煩、肉麻、一團亂麻、麻稈打狼、瘦得像麻稈、披麻戴孝,只有麻姑搔背麻辣燙好些罷,而日本人對「麻」自古有很好的印象。直至戰敗前,大麻和稻米這兩種農作物是鼓勵種植的。日蓮宗開山宗祖日蓮所著《立正安國論》有云:「交蘭室之友,成麻畝之性。」麻長得筆直而且結實,取名就採用這種形象。若浮想聯翩,想到往昔用麻做衣服,「米」也讀若「麻衣」,衣食足而知榮辱,含義更豐富。

日語的「名字」是指姓,據說有三十萬之多。名,或者連名帶姓,他們叫「名前」。姓是國家的制度,而名是社會風俗。上古人名都很長,其中有尊稱、美稱等。818年3月,出使過大唐的菅原清公建議朝廷把儀式、官服等統統改為唐式,大約從那時起,嵯峨天皇的皇子皇女們起始用二字命名,降為臣子就只用一個字。取名常帶有時代的印記,看一個人的名字能估摸出他出生在什麼年代,人名可以排列出一個歷史年表。江戶時代男人大約有一半名叫「右衛門」、「左衛門」、「兵衛」。本來是護衛朝廷的官名,時代寬鬆,農民起名也好用百官名,好像祖上也闊過,他也是武士。用的人多了,也就沒了個性。有意思的是,為什麼不用更大些的官名呢?明治維新,政府頒布改名令,不許自稱官名,男人們趕緊把名字亂改一氣。後來這法令不了了之,但也再沒人叫,如今只有歌舞伎演員叫吉右衛門、仁左衛門什麼的。自古男名用漢字,女名多是用假名(平假名)。倘若把她們的兩個假名換成漢字,頗有些鶴、龜、虎、熊,不像女人家。女性起名愛帶「子」,是大正年間興始的,1970年這種名字還超過百分之八十。難怪她們的子女問老師:孔子怎麼是男的呀。後來就出現脫「子」化現象,「花子」變成「花」。

命名基本用漢字。女名常用與衣服有關的字,如絹代、綾子、香織。文學裡薄命紅顏常常叫「忍」、「雪」、「佳代」、「夕子」,而富有理智、敢於行動的女子則名為「薰」、「秀」、「貴子」、「真理子」。近年給女孩起名用字排位是「愛、菜、美、奈、結、花、莉、心、乃、音」。同樣是漢字,我們注重字義,他們講究字音。音相同,換了字就會有不同的意思,例如「麻衣」,也讓人聯想同音的「舞」。當今起名的傾向是音響優先,父母頭腦裡先浮現音,覺得悅耳,然後找漢字搭配。名叫「結衣」,可不是結百衲衣,和「麻衣」一樣,這個「衣」一般不取其義,而是配音的,叫起來上口,也免得一字名孤單。主要取其音的字還有「奈、亞、乃、沙」等。

2013年出生,女孩叫得最多的是「結菜」,後面依次為「葵、結衣、陽菜、結愛、澟、凜、愛菜、美結、陽葵」。「結」的意思是聯結、繫結,據說反映了2011年發生東日本大地震以後人們更加珍視人與人的關係,當然也含有女性人生最基本的願望———結良緣。「菜」是油菜花,春光明媚,遍地菜花黃,自古為日本人鍾愛。「結菜」的意思是希望孩子像菜花一樣可愛,能聯結人與人。

男孩叫得最多的是「悠真」。「空(蒼空)」也是近年男孩起名常見的。像蒼井空的「空」一樣,不是空海的空,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無關,它就是天空的空。還流行「翔」、「大翔」等,大概他們的理想不是像蒼老師那樣「雄飛大陸」(日本上世紀前半流行語),而是翱翔世界罷。

日本人起名很在意漢字筆畫數,「衣」六畫,廣受歡迎。筆畫數不好,有的就乾脆用假名,聞其聲而不見其字。不過,假名只有表音的功能,遠不如漢字,音義形三用,而且日本人心底,假名總有點臨時性感覺,漢字才地久天長。起異性慣用名以求健康的習俗似乎還殘存,賤名闢邪已成為歷史。譬如「丸」,是馬桶的意思。「牛若丸」就是源義經,幫哥哥源賴朝打天下,功成後反目成仇。從「丸」的讀音又寫作「麻呂」,我們也知道有個叫阿倍仲麻呂的,還有個柿本人麻呂。平安時代給貴族人家牽牛車的僕人都叫作什麼「丸」,這是主人給他們附加的蔑稱,卻也像大人叫孩子的愛稱。

日本使用漢字以康熙字典為準,康熙以後的中國就是他們有點瞧不起的了。戰敗後,歸罪於漢字,對漢字的使用大加限制。2010年修正頒布《常用漢字表》和《人名用漢字表》,字數為2136字(每個字都有音讀和訓讀兩種讀法)。還允許使用一些異體字,所以有人叫「凜」,有人叫「澟」,不求統一,我們就覺得亂。很有名的作詞家阿久悠(這三個字諧音「惡友」)寫過一首詩:「自由、堅強而溫柔的孩子,就叫作凜然。要當個凜然的女孩子。」女孩子起名只用一個「凜」字,男孩子就要叫「凜太郎」。聽說運動員們特別信算命,把「藝名」改來改去,例如棒球名人長島茂雄的「山」忽而挪到左邊去,若是到中國,非給他墊到屁股底下不可。

取名用字有限制,姓不在此限。據說日本有三十多萬個姓,姓「苫」無妨,但不能名「苫」。日本人和英國人生子,想起名「暎」,規範字彙裡查無此字,上戶口只好不要這個「日」。人名用字是限字,不限音,同樣的字隨你怎麼讀,「結菜」至少有三種讀法。有的字看似常見,卻只有爹媽知道叫什麼,例如「葵」,有讀作「哈密瓜」的。所以,日本人接過同胞的名片不敢貿然叫尊姓大名。原因在歷史:中國發明了漢字,讀音不斷地變化,各種讀音相繼傳到了日本,堆積在日語裡,一字多讀。當今是個性的時代,父母更恣意給孩子起怪名,讀法和用字匪夷所思。二十年前,初到日本趕上了一個事件,某人給孩子起名,叫「惡魔」,戶籍部門不予登記,告上法庭也敗訴。這種名字有損孩子的人格,父母等於犯侮辱罪。此人不甘心,改名「亞驅」,與「惡」諧音,而且拆開來,「亞區馬」的發音仍然是「惡魔」,也可謂用心良苦。

不曾聽說過日本改個名,比如把「彬彬」改為「要武」,天下大亂,一旦報了戶口,再想更名就必須經家庭裁判所審批。某女叫虎(假名),申請改名,裁判所不準,理由是「雖然這名字難以覺得是女性,但也不至於認為不民主。命名之際,因為是柔弱的女性,所以取了強有力的名字;而且往往也與屬相有關,不能認為虎這個名字含有輕蔑、謾罵的意思,不應有侮辱之感」。名字是父母贈給孩子的第一份禮物,飽含著他們的心願,但對於孩子來說,名字是父母強加給他(她)的。孩子出生在電視播映《鐵臂阿童木》那年,起名「亞鬥夢」,父母可能是一時興起,孩子卻背負一生。戰敗以前給孩子命名一般是爺爺輩的權力,現在大都父母說了算,有的父母就濫用命名權。把自己的夢想或情結加到孩子身上,孩子長大了,人生跟那個名字判若兩人,被人一叫就是個嘲笑。反過來,那名字把父母的淺薄也留在世上。

有人說,起怪名是對平凡的報復。日本三大隨筆之一的《徒然草》裡有這樣的話:「起名用不常見的字沒什麼好處。凡事追求珍奇,喜好另類,大都是沒有教養的人所為。」

(作者:李長聲,旅日作家。近著有《紙上聲》。)

相關焦點

  • 當年日本人不懂漢字,胡亂給自己取中文名字,翻譯後讓人笑掉大牙
    而到了別的國家之後,首先就是了解當地的文化,而取一個當地語言的名字,這也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各國的文化不同,如果大家不了解的話,那麼可能就會鬧出笑話來了。當年日本人不懂漢字,胡亂給自己取中文名字,翻譯後讓人笑掉大牙!
  • 日本鬼子因不懂漢字,給自己取了中文名字,結果一個比一個搞笑!
    在戰爭時期,許多侵華的列強都會給自己取一個中國名字,方便在中國行事。其中日本人尤為甚,因為都是亞洲人,膚色五官都基本相同,所以,只要起一個中國名字,裝成中國人基本滴水不漏。憑著都是黃種人的外貌,脫下和服穿上長袍馬褂,裝扮的與中國人無異。他們來這裡就是為了探取中國的國情,地方具體的地圖地形,村莊人口,方便打仗。日本鬼子不懂漢字,給自己取了中文名字,一個比一個搞笑!
  • 日本人為什麼沒有放棄漢字?
    倭是中國對古代日本的稱呼,委是倭的通稱。《後漢書·東夷列傳》「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綬。且登用人材乃為第一之急務,如有適宜之人,應急速上報;近現代的漩渦近代以來,漢字與漢字文化圈的諸多國家一樣,一同跌落進入民族主義與殖民主義相互撕咬的漩渦之中。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作為脫亞入歐的典範,對漢字的態度也有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
  • 朝鮮人民用漢字取名字?竟然和老祖宗有關!
    古代中國憑藉著強大的文化影響力,形成了中華文化圈或者儒家文化圈,也稱之為漢字文化圈。越南、日本、朝鮮等國家都多多少少受到了漢字影響。越南中北部地區一度是中原王朝的郡縣,漢字也一度是越南地區的官方文字。日本的「平假名」和「片假名」深受漢字影響。朝鮮也曾經長期使用漢字,漢字一度是朝鮮地區的官方文字。
  • 朝(韓)、越南現在已經廢除漢字,他們的名字是怎樣譯成漢字的?
    公元3世紀左右,漢字傳入朝鮮,後來又採用漢字的音和意來記錄朝鮮語。1945年8月15日朝鮮半島光復後,分裂為半島北方和南方,即今天的朝鮮和韓國。為了規範文字的使用,朝韓雙方在建立政權後分別對文字的使用進行了改革。朝鮮採取了全面廢止漢字的改革措施,即所有文字書寫全部使用朝鮮字母,不再夾雜漢字。在詞彙上,朝鮮也嚴格限制漢字詞的使用,儘可能多地用朝鮮固有詞彙創造新詞。
  • 【日本漢字】日本為何還堅持使用漢字
    加之百濟、高句麗滅亡後,又有大量 「渡來人」 移居日本列島,進一步促進了日本人漢字能力的提高。聖德太子在公元604年所制定的日本法制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七條憲法》,就全以漢字寫成,第一句就是 「以和為貴、無忤為宗」。話說回來,漢文對於大多數日本人而言,仍舊是門難學的外文。8世紀時,日本空海和尚從中國留學後回到日本,仿照漢文的草字體創製了草書字母—— 「平假名」 。
  • 日本《常用漢字表》
    編輯同志:日本文化審議會的漢字小委員會近日批准對「新常用漢字表」方案的修正案,決定新收錄9個字、刪除4個字。能否介紹一下日本的「常用漢字表」?黑龍江讀者 葛曉玲日本是一個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其文字表達方式不僅有基於中國漢字草書創造的平假名,還有基於中國漢字楷書偏旁部首創造的片假名,此外還直接使用數量可觀的漢字。所謂的《常用漢字表》是日本政府機構制定的「一般社會生活中使用漢字的大致上的標準」,也就是社會使用漢字的一份標準表。第一份字表於1981年10月1日制定,當時規定經常使用的漢字為1945個。
  • 韓國取消漢字後,為何份身份證還加中文名字?日本人:他們後悔了
    荊山在我國湖北省的西部,出楚人發源地在流經荊山的漢江,我們都知道,在韓國也有條河叫漢江,而韓國的首都首爾,古時候名字叫漢城,更早些還叫漢陽,漢江就流經韓國的首都首爾;韓國現在有個市的名稱叫江陵市,而在我國湖北,也有一個江陵市,我國有一首很著名的詩《早發白帝城》中的「千裡江陵一日還」,裡面的江陵就是我國湖北的江陵。
  • 怎樣取名字 取名字的注意事項
    姓名學是一門十分博大精深的學問,一直以來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那麼對於怎樣取名字呢?相信對於這個問題大家也很想知道答案,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怎樣取名字,通過對於風水學知識的學習使我們更好的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怎樣取名字吧。
  • 越南一直使用漢字,突然廢掉漢字後又強推拉丁文,現今效果如何?
    拉丁文原為義大利中部拉提姆地區的方言,後被羅馬帝國帶向了世界,從歐洲中世紀至20世紀初葉拉丁文作為羅馬天主教的公用語,其影響力可想而知。漢字是全球使用時間最長且沒有出現斷層的文字,在古代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國家和地方,漢字都曾是該國正式文書的系統,形成了一個共同使用漢字的漢字文化圈。
  • 日本網民:漢字降低了日語的功能性,日本人應該繼續使用漢字嗎?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除了中國,日本也使用漢字。漢字引入日本後,隨著時間的發展,已經融入日本人生活,變得不可或缺。以前朝鮮半島和越南也是使用漢字的國家,但是他們都已經廢除漢字,只剩下日本還堅持在語言中使用漢字。日本歷史上也出現過廢除漢字的聲音,但是均未能成功。
  • 漢字傳入日本後經歷了怪怪的變化
    在新星出版社的「巖波新書」系列中,《日本的漢字》的作者笹原宏之曾把這種關係稱之為「學恩」,也就是說,從文化方面,中國有恩於日本。那麼,日本文字和漢字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關係?漢字進入日本的文化體系後,又經歷了哪些變化和發展?讀過笹原宏之的這本書,便可一目了然。  撰文/本報記者常立軍    日本為何引入漢字?
  • 《日本的漢字》:日語中的漢字,也是日本文化一部分
    明治時期,日本學者用漢籍翻譯西歐語言,創造出「經濟」「勞動」「取締」「場合」這些詞語,如今在漢語中廣泛使用。漢字被用於記錄日語,在日本人的手中,逐漸發展出不同於中文漢字的特點。有些漢字按照古漢語發音,有些按照日語發音;有些字寫法與漢語相同,意義卻不同;日本人為了方便書寫、表義,甚至創造出新的漢字,稱為「國字」。
  • 抗戰時期,日本士兵冒充中國人,結果卻因為取的中文名字露出馬腳
    不僅有改進了幾千年的漢字可以用,而且經過諸子百家等文化大爆發活動後,文化產業也是進入了一個鼎盛時代。就在這個時候,有個叫王仁的人渡海來到日本,向應神天皇獻上鄭玄注的《論語》10卷和《千字文》1卷。漢字就此開始傳入日本,開始使用漢字作為正式文書用漢字,用漢字給日語注音。
  • 日本人如何用漢字取名
    圖片說明:清水寺主持書寫日本2005年度漢字「愛」。9月6日,日本天皇家族41年以來第一次添丁。孩子出生以後,老百姓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忙著起名字了。在日本,普通新生兒起名字是在出生兩周之內,而皇室則是在出生的第7天。據說這個習俗和古代新生兒在出生後夭折率太高有關。
  • 讓日本人放棄漢字到底有多難?| 漢字文化圈的那些事兒01
    2008年,新首相麻生太郎上任,歐巴馬提出競選口號「Change」,日本年度漢字定為「變」。而1995年,阪神大地震造成6434人死亡,奧姆真理教製造沙林毒氣襲擊事件撼動全社會,日本將第一個年度漢字定為「震」......每年一個字,不僅總結了大事記,也留下了人們當時的感受。
  • 昱見|日本年度漢字為「災」,日本人為啥迷戀漢字
    日本年度漢字評選活動始於1995年,由民眾投票產生,定於每年12月發布最能反映當年社會熱點、世態民情的漢字。比如,1995年發生阪神大地震和東京地鐵奧姆真理教毒氣襲擊,年度漢字為「震」;1997年許多金融機構在亞洲金融危機中倒閉,年度漢字為「倒」。
  • 日本人不懂中文,給自己胡亂取的中國名字,讓人笑掉大牙
    而姓名也是唯一從出生到死亡,陪伴人一生的東西。漢字千變萬化,也讓姓名也變得多姿多彩,中國人姓名的魅力,也讓很多老外也躍躍欲試。 不過,對於日本人,卻是一個特例。畢竟現代日語就是在中文的基礎上發展變化而來,日本人取中文名並不會這麼隨意。下面,筆者就來帶大家看看抗戰時期的日軍是怎麼給自己取中文名的,由於他們不懂漢字意思,有些名字取出來實在讓人捧腹。
  • 漢字在日本一直處於被保護的狀態,這是為什麼呢?
    倭是中國對古代日本的稱呼,委是倭的通稱。 《後漢書·東夷列傳》「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綬。 且登用人材乃為第一之急務,如有適宜之人,應急速上報; 近現代的漩渦 近代以來,漢字與漢字文化圈的諸多國家一樣,一同跌落進入民族主義與殖民主義相互撕咬的漩渦之中。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作為脫亞入歐的典範,對漢字的態度也有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
  • 日本的漢字:不要以為認識漢字就可以去日本混生活
    在新星出版社的「巖波新書」系列中,《日本的漢字》的作者笹原宏之曾把這種關係稱之為「學恩」,也就是說,從文化方面,中國有恩於日本。那麼,日本文字和漢字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關係?漢字進入日本的文化體系後,又經歷了哪些變化和發展?讀過笹原宏之的這本書,便可一目了然。  撰文/瀟湘晨報記者常立軍日本為何引入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