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苑(含南海子)地區,位於南中軸延長線與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交匯節點上,有著特殊而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和古河道溼地的獨特地理環境。歷史上,南苑曾是一個獨立的整體,如今更是北京面向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要地。建議在市級層面劃出特定區域,整合豐臺、大興兩區力量進行統一規劃,打造文化與生態「特區」,使之成為首都南大門美麗寬敞的前廳。
北京南部地區作為服務保障首都功能、承接中心城區疏散功能的重點地區,也是北京面向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要地。其中,南苑(含南海子)地區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及良好的生態環境優勢,理應成為城南發展規劃的重中之重,在頂層設計上給予特別關注。
地理空間完整性和歷史文脈延續性歷史上的南苑(含南海子)是一個整體,是永定河故道遺存的天然溼地和遼金元明清五朝皇家苑囿,其地理空間的完整性和歷史文脈的延續性不應被打破和分割。
南苑一帶在元代以前曾是永定河故道,由於湖沼密布、水草豐美、野生動物繁多,自遼金始成為宮廷苑囿。元代稱「下馬飛放泊」,是皇家專屬獵場。明代「復增廣其地,周垣百二十裡」,被稱為「南苑」或「南海子」,是高牆深院、朱門碧波的皇家行宮。清代鼎盛時規模和功能都進一步擴大,「春蒐冬狩,以時講武。恭遇大閱則肅陳兵旅於此」,成為京城最大的皇家園林。其大致範圍北起大紅門,南至南大紅門;西起西紅門,東至馬駒橋西;西北至鎮國寺,東北至小紅門;西南至海子角,東南至大回城,方圓達210平方公裡,面積兩三倍於京城。南苑地區,指的就是歷史上的這個「南苑」,它包含了今豐臺區南苑鄉、花鄉及大興區團河、瀛海、鹿圈、舊宮、亦莊等所屬部分地區。
南苑除了提供皇家休閒、遊獵功能外,還承擔著生產儲備、生態調節、閱兵操練、外交門戶等作用。永定河故道豐饒的水土條件使這裡成為京城蔬菜瓜果、肉禽蛋奶等副食品生產基地,不僅為皇室生產特供,也為軍隊供應馬匹和糧草;水草豐腴的湖沼溼地不僅造就了旖旎風光,還具有強大的生態調節功能,對涵養水源、蓄洪防旱等也發揮了積極效益。作為北京城的南部門戶,南苑也是清朝皇帝接見少數民族領袖和各國使節的重要場所。這裡經常舉行有關「撫綏」少數民族首領的慶典,對民族團結、政權鞏固具有特殊意義。
南苑地區在清末被作為荒地拍賣,昔日皇家園林的風光不再,大量民間資本湧入,許多新興農莊出現,近代新式業態紛紛入駐。民國時期,燕京大學曾在此開辦中美合作的農業試驗場,引進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和品種進行實驗推廣,對改良華北農業起到了引領作用。這裡還出現了中國最早的航空學校以及北京最早的機場(即今南苑機場的前身)。新中國成立後,在原南苑航空學校基礎上建立了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成為中國航空航天事業的搖籃。南苑地區的萬頃良田被劃入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成為首都重要的農業產區和副食品生產基地。
如今,這座曾經最大的皇家苑囿尚有南海子部分水窪和團河行宮、晾鷹臺、德壽寺等古蹟殘存。其範圍輪廓依然大致清晰,文化習俗在地方仍有傳承,傳統業態格局在村莊、產業分布上也有所體現。曾經地域寬廣、風貌獨特、自成一體的五朝皇家苑囿,分屬豐臺(以南苑鄉為核心)、大興(以南海子為核心)兩區,被不同的產業規劃和發展思路切割,變得零散而細碎。這無形中破壞了其歷史文化價值的整體性和區域風貌的完整性。
「一軸」「一帶」的交叉地位和交互功能在《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中,南苑地區正好位於南中軸延長線和永定河文化帶的交匯處,承載著「一軸」「一帶」建設的雙重任務。
北京中軸線是古都北京的靈魂和脊梁,在傳統城市空間和功能秩序上起著統領作用。2017年公布的北京新總規提出,要構建「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的城市空間結構。中軸線及其延長線就是其中的重要一軸。傳統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長約7.8公裡。新總規中的中軸延長線則向北延伸至燕山山脈,向南延伸至北京新機場、永定河水系。中軸線的南北延長,是對傳統中軸線理論的不斷豐富,是對傳統都城營造理念的繼承,也是當代北京城市空間拓展的客觀需求。南苑地區正好位於南中軸延長線上,無論是從歷史的角度還是以發展的眼光看,它都可以完美地體現「中軸線既是歷史軸線,也是發展軸線」的要義,發揮歷史文化魅力、環境資源效益和空間格局優勢。
新總規明確將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納入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要求以生態涵養和文化驅動為主題對永定河流域進行綜合治理。這是站在國家戰略高度的深遠布局,是在更大格局、更廣視野中審視永定河的文化價值,發揮永定河流域山水同源、文化同脈的優勢,為提升整個流域的社會發展水平注入靈魂和永恆的動力。
作為永定河故道,南苑地區是永定河文化帶的一個重要節點。歷史上,永定河的多次漫流衝刷,為這裡留下眾多河塘湖泊和豐富的地下水,形成了水網密布、草木茂盛、鳥獸聚集、風景如畫的獨特地域風貌。結合永定河文化帶的建設,南苑地區承擔著綠色生態修復和傳統文化復興的雙重重任。一軸、一帶在此相交,天然地凸顯了南苑地區的歷史文化價值與生態文化價值,表明該地區正面臨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
改革開放以來,南苑東部區域成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亦莊)的一部分,眾多高新技術產業相繼在此落戶發展。當前,中軸線穿過南苑向南,緊鄰南苑的南端,一座嶄新的現代化國門——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拔地而起,它將給這裡帶來更加便利的交通和順暢的人流物流。歷史的積澱、產業的更新、文化的創新,賦予了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創新基因,必將使其成為一片嶄新的文化熱土和新業態高地。
在「一核兩翼」規劃和京津冀空間格局中的特殊區位和戰略意義牢牢把握北京進入歷史性空間格局調整的重大戰略機遇。背依京城、面向津冀,「一核兩翼」的新首都規劃,使南苑原有的區位優勢更加凸顯,區域價值更加特殊。從城市「攤大餅」轉向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兩個新城,作為兩翼分列北京中心城區的東側和西南,一左一右拱衛京城,形成新的首都發展骨架。南苑地區作為連接北京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和雄安新區的重要空間走廊,不僅佔據了「一主(中心城區)」「一軸(南中軸延長線)」「多點」(亦莊新城)和永定河文化帶的概念,在「一核兩翼」的京津冀空間格局中還正好位於西南走向的「京保石發展軸」和東南走向的「京津發展軸」的夾角處。它猶如相連山脊之間扇形張開的谷地,呈現出由首都核心城區向津冀腹地縱深輻射的空間形態,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統一規劃打造南苑文化與生態「特區」。鑑於南苑地區獨有的歷史文化背景、生態環境特徵以及在國家戰略規劃中特殊的節點地位,建議將歷史上的南苑地區儘可能地予以整體規劃,以生態修復和文化復興作為主要承載功能。作為兩條發展軸之間的空間緩衝和功能區分,南苑的整體規劃可以更好地體現「都」與「城」、城與自然、人口疏解與城市品質提升之間的辯證關係,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格局中一片風貌迥異、功能獨特的區域。建議市級層面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協調豐臺、大興兩區,由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組織專家學者統籌設計,引入「特區」概念將南苑地區進行統一整體規劃,打造一個文化與生態「特區」,而非設立一級行政機構、增加管理層級。協調各區規劃銜接,整合資源,最大限度地保護好南苑空間格局的整體性、特殊性和文化風貌的延續性,使之成為城南地區最大的歷史文化寶庫。這個「特區」,「特」在獨特風貌,「特」在文化屬性,「特」在生態投入,有別於經濟特區和科技開發區。
建設大型國家級溼地郊野公園。藉助永定河故道的地理基礎和已有的麋鹿苑、南海子公園等條件,最大限度地恢復皇家苑囿曾有的歷史風貌和生態環境,將這裡建成一個匯集各種動植物資源和「森林—草地—河流—溼地」形態為主的大型國家級溼地郊野公園。以國家公園為核心,打造「一核兩翼」、兩大發展軸之間的疏散空間。南中軸延長線到此正好在永定門和新機場之間形成一個城市形態的波谷,就像什剎海之於紫禁城和鐘鼓樓。這不僅能在城南地區和「京保石發展軸」「京津發展軸」之間形成一片良好的生態涵養區和人口窪地,起到空間上的自然緩衝和分隔作用,還能給周邊的文化產業、科技產業等提供優質環境支撐,並滿足城市對防災減災空間的需求。南苑國家溼地公園與北中軸延長線上的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遙相呼應,構成南北中軸線的完美對稱。
大力發展文化科技產業。南苑地區富含歷史文化、生態文化以及創新文化基因,為三者融合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勢能。近年來,文化創意、非遺文化技藝展示與傳承等新型業態在南苑地區蓬勃興起。周邊既有航空航天高端科研機構聚集地,又有中關村科技園區(豐臺園)、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亦莊),文化與科技的發展勢能強勁。應抓住南苑機場搬遷、大紅門地區功能疏解、南海子溼地生態修復等有利時機,加強周邊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與環境提升,努力建成融生態旅遊、文化展示、科技研發、商務金融、國際交往等功能於一體的低密度、高附加值的生態文化、綠色科技發展區,帶動京南及相鄰津冀地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