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品巔峰之作!宋末元初龍泉窯粉青釉梨式執壺鑑賞

2020-12-20 南宋官窯

關於這款龍泉窯粉青釉執壺想必大多數古陶瓷愛好者都比較熟悉,目前全世界收藏的完整器僅有三把,分別藏於英國的大英博物館又名「不列顛博館」(The British Museum)、北京故宮博物館、浙江麗水處州青瓷博物館這三家博物館中。目前,本人還沒有見到這把執壺的殘器和瓷片出土的。

英國大英博物館曾經出版了一本專門介紹玻西瓦爾·大維德爵士( Percival David 1892-1964 )收藏中國古瓷器的書籍,因為目前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精品古陶瓷很多都是這位熱愛中國瓷器的大維德爵士後來捐贈的,所以大英博物館出這本書也是為了紀念大維德爵士。

玻西瓦爾·大維德爵士( Percival David 1892-1964 )和夫人:

這本書的英文名字是:《The British Museum Chinese Ceramics: Highlights of the Sir Percival David Collection》中文翻譯成:《大英博物館 中國陶瓷:玻西瓦爾·大維德爵士收藏集錦》,而這本書就是以這把龍泉窯粉青釉執壺作為封面的,可見大英博物館的專家已經被這把執壺所展現出來震撼人心的藝術之美深深的徵服了。所以,他們才會從大維德爵士眾多精美的中國古代藏品中專門挑選這把執壺作為這本書的封面,這也體現了大英博物館對這把執壺的重視程度。

大英博物館藏,高度:21.1釐米:

下面兩件分別是北京故宮博物館和浙江麗水處州青瓷博物館收藏的這款執壺的清晰圖片,高度都是25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浙江麗水處州青瓷博物館藏:

龍泉窯青瓷,創燒於三國兩晉,興於五代,盛極於宋元,衰敗於明中葉,結束於清代中後期。前後大概經歷1600年左右,窯廠廣布,對世界的影響十分深遠,外國人認識中國陶瓷應該也是從認識中國龍泉青瓷開始的。這種具有青綠色的龍泉青瓷的外文名稱就是:塞拉同或雪拉同,法語為Céladon,是西方人對龍泉青瓷的稱呼,16世紀晚期,當龍泉青瓷第一次運到歐洲時,歐洲人沒有見過這麼漂亮的瓷器,所有人十分驚訝。

當時法國上流社會流行一齣戲,叫《牧羊女》,戲裡的男主人公穿著一件青布長衫,這個男主人公就叫Céladon。貴族們形容不出龍泉青瓷的顏色,只好說:「那個瓷器太漂亮了,就跟Céladon穿的衣服的顏色一樣。」這樣說起來很囉嗦,最後就簡化成「Céladon」。

關於這三把執壺的創作年代,三家博物館都將它們定為元朝。浙江麗水處州青瓷博物館館長葉英挺老師認為這三把執壺的具體創作年代應該是在宋末元初時期生產的。因為在元朝,也只有在元初那個時期的龍泉大窯才能生產出如此高質量、高品質的陶瓷藝術作品。

這三把執壺的釉色通體一色,呈現出乳濁具有玉質感的美麗粉青釉色。執壺器型直口,口下漸豐、垂腹、一側置長流,另外一側置曲柄,蓋子上有圓拱形鈕,器型線條流暢,收放有度,造型優美端莊,壺型就猶如一位亭亭玉立的美少女一般美麗動人,這體現了元初龍泉大窯工匠們極高的藝術修養和審美境界。但是,時間到了元代中、晚期後,龍泉窯瓷器的生產質量和藝術成就就開始出現明顯下降,元朝這兩個時期生產的瓷器大部分胎體厚重,胎土淘煉也不細膩,瓷器釉色多是薄且透明的玻璃釉,釉色不美,基本沒有像宋末元初那個時期具有玉質感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出現了。所以,我認為葉英挺館長將這三把執壺的創作年代定為宋末元初時期是完全正確的。

下面我轉載一下關於玻西瓦爾·大維德爵士( Percival David 1892-1964 )的部分生平介紹,大家有興趣也可以看一下:

在20世紀中國文物收藏史上,玻西瓦爾·大維德 ( Percival David 1892-1964 ) 是一個充滿傳奇的人物。

他所收藏的中國文物品類之豐、品質之精,舉世聞名。1920年起,大維德爵士從英國的文物公司收購了大量的瓷器,並屢次前往中國,不斷豐富著自己的收藏,成立了「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其中的瓷器有1700件之多,時間跨度長達9個世紀,且以宋代到清代的皇家瓷器為主大維德爵士相信,通過研究這些藏品,他能更深入地了解東方文化。

現今世界範圍內已經公開並得到認可的傳世北宋汝窯,被承認的有八十九件。其中,除去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二十一件數量和質量最佔優勢外,倫敦大英博物館所藏十七件便位列其二,這其中,便有十二件為大維德基金會舊藏。

雄厚的家庭背景

大維德爵士於1892年出生在印度孟買的一個猶太富商家庭,父親是印度銀行(Bank of India)的創始人之一。1913年,大維德爵士移居倫敦,在當時盛行於歐洲的東方藝術熱的影響下,對瓷器收藏開始產生興趣。

1924年,32歲的大維德爵士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當時正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崩塌後的混亂時期,大量皇宮珍藏的文物通過溥儀、溥傑以及太監等各種途徑從宮中流散到社會上,並有謠傳慈禧太后為了籌措「庚子賠款」在1901年將一批內府秘藏珍寶抵押給了北京的鹽業銀行。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被驅逐出紫禁城,「清室善後委員會」籌備成立故宮博物院並對外開放,深藏宮中的珍寶得以公諸於世。

1927年,鹽業銀行準備出售慈禧及溥儀抵押在那裡且已無力贖回的清室珍寶。故宮博物院為此專門於1927年4月25日發函請國務院及內務部禁止鹽業銀行變賣、處理清室抵押物品。大維德看到這批清宮舊藏的文物精品後,與鹽業銀行的談判前後持續了一年多,通過幾番周折,到第二年才與鹽業銀行達成一致,購買了其中40多件清宮舊藏的精品。

大清雍正年制款粉彩花鳥紋抱月瓶 大維德基金會舊藏

在這40多件器物中,大部分為宋代名窯瓷器,其中有汝窯、以南宋官窯、哥窯瓷器、龍泉窯等居多。這些瓷器在一位日本古董商人的協助下,分三次運出中國,歷經磨難,最終成功抵達倫敦。

1929年7月24日,大維德爵士捐款5073.05元,用與修繕景陽宮後院御書房及購置宋、元、明瓷器陳列館的陳列櫃。

1929年8月10日,故宮聘請大維德為故宮博物院顧問。位於景陽宮御書房的宋、元、明陶瓷陳列館從展品遴選、展覽設計甚至到說明標籤的撰寫都基本上是在大維德的指導下進行的。

著名的大維德元青花象耳瓶,原供奉在北京智化寺中,後被福建華僑吳賚熙購得。

「元青花大維德瓶」的身世來歷也充滿了傳奇色彩。在20世紀20年代,福建華僑吳賚熙帶著一對罕見的青花雲龍象耳瓶來到北京琉璃廠,請當時古玩行的專家高手掌眼並打算出售。這對瓷瓶據稱原供奉於北京智化寺,其中一件的頸部記有六十二字銘文:「信州路玉山縣順城鄉德教裡荊塘社奉聖弟子張文進喜舍香爐花瓶一副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 星源祖殿胡淨一元帥打供。」正是這段絕無僅有的書寫於公元1351年的銘文,使這對大瓶成為了最真實可信的,也是唯一的斷代證據,為元代景德鎮陶瓷製作的諸多謎團提供了清晰的線索。

遺憾的是這對珍貴的文物被當時幾乎所有的「高手」認為是贗品而拒之門外,結果竟先後進入了大維德爵士的珍藏中。根據記載,大維德爵士先從芒特斯圖阿特·鄂爾芬斯東(Mountstuart Elphinstone)處得到了第一隻,後來又以360英鎊的價格在蘇富比舉辦的查爾斯羅素專場拍賣中購得另一隻,遂成連璧。而實際上羅素的這件也是來自鄂爾芬斯東,也就是說,鄂爾芬斯東最初從北京運回倫敦的時候,就是成對的。輾轉流傳,一如人的命運,最終塵埃落定,留在了大英博物館中,接受來自四方八面的人們的瞻仰。這對堪稱偉大的元青花大瓶,不愧是大維德爵士珍藏中的寶冠之星。

1930年代之前,是沒有「元代青花瓷器」這個概念的。英國大英博物館的中國古陶瓷學者霍布遜(R.L.Hobson)首先在1929年發表了《明以前的青花瓷》(Blueand White Before Ming)一文,介紹了這對帶有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紀事款的青花雲龍紋象耳瓶。隨後,美國佛利爾藝術館(FreerGallery of Art)的中國古陶瓷學者波普博士(Dr.J.A.Pope)在1952年發表了《14世紀青花瓷器:伊斯坦布耳託布卡比宮所藏一組中國瓷器》(FourteenthCentury Blue-and-White: A Group of Chinese Porcelain in the Topukapu SarayiMuzesi, Istanbul );在1956年又發表了《阿爾德比神廟收藏的中國瓷器》(Chinese Porcelain fromArdebil Shrine)一文。他同樣以大維德爵士收藏的這對大瓶為標準器,對照土耳其和伊朗兩博物館收藏的幾十件與之風格相近的中國瓷器,將所有具有象耳瓶風格的青花瓷定為14世紀青花瓷。從此元青花受到全世界中國古陶瓷學者的重視和公認。中國學術界將這種類型的青花瓷定名為「至正型」元青花,這對瓶也被稱為「大維德瓶」,成了公認的「至正型」元青花斷代標準器,研究和收藏元青花瓷器的熱潮隨之蔓延全球。

大維德爵士與他的學術體系

古往今來真正意義上的收藏家,可分為兩類:一類為藝術性收藏,重點強調收藏對象的藝術品位;一類為學術性收藏,強調收藏對象的學術價值和系統性。收藏家中二者兼具的少之又少。

與大多數西方收藏家不同,大維德爵士對中國古典收藏體系有自己的研究,在收藏思想和境界上對《格古要論》十分推崇。

大維德爵士在1936年為英國東方陶瓷學會撰寫《汝窯評鑑》(Commentaryon Ju Ware)一文時發現了這本書,如獲至寶,他深感原文作者的思想情操與己高度契合,遂將三卷十三論的《格古要論》及後經王佐於1459年增編至十三卷的《新增格古要論》翻譯成英文,取名為《中國式鑑賞》(Chinese Connoisseurship)。這也是大維德爵士所擁有一種中國古典文人學者特有的藝術情懷和審美體系。

大維德爵士不單是一位品味卓越、眼光獨到的收藏巨擘,同時也是一位對藝術教育極為注重的人。除了不斷組織藝術展覽、學術研討和出版研究文章外,他一直渴望在倫敦大學創辦一個中國藝術研究中心。早在1931年,他就開始為東方學院(Schoolof Oriental Studies) 提供臨時講師的資金贊助,這份熱情最終使倫敦大學的中國委員會從庚子賠款中提取了部分資金作為固定的教席薪酬,提供給中國藝術與考古課程。隨後,葉茲教授(W.P.Yetts)被任命擔任該職務,在他的積極管理和組織下,世界上第一個中國藝術與考古系正式誕生了,擁有完整的教學大綱與課程、學位和畢業證書。

隨後,大維德爵士做出了他人生另一個偉大的決定——向倫敦大學捐贈他的圖書館與全部藏品。通過商談,倫敦大學選定了布魯姆斯博瑞(Bloomsbury)的喬頓廣場(GordonSquare)53號的一處樓房作為這些捐贈品暫時的存放處,取名「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Art),於1952年6月10日正式開放,在此後到2007年的55年之間,這棟小樓成為無數學者和來自世界各地的瓷器熱愛者的倫敦朝聖之所。1950年,大維德爵士獲得了倫敦大學文學博士學位,成為英國古物學家協會的一員,並被授予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因「珍珠港事件」的影響,大維德爵士曾於1941年被日本人逮捕,在上海被關押9個月後,他患上了肌肉萎縮症,這給他後來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最終也因此結束了他的生命。在人生的最後幾年,大維德爵士因肌肉萎縮症的加劇而不能再離開輪椅,但這並沒有妨礙他不斷地到歐洲、美國、臺灣、日本和俄國等地的旅行。他的最後一次出行是在1963年去斯德哥爾摩,為了參加他的好友瑞典國王主持的遠東古物博物館的開幕典禮。

1953年,大維德爵士與妻子正式離婚,並在同年10月15日與礦業工程師ArthurYork Hardy的女兒Sheila Jane York Hardy結婚。他們沒有子女。1964年10月9號,大維德爵士因肌肉萎縮症在倫敦喬登廣場53號去世。他去世後,因為沒有子女,他的爵位也隨之失效。

大維德爵士去世後,大維德基金會仍然在迎送著絡繹不絕的參觀者。但是到了2007年,因為無法解決的財政困難,基金會迫不得已在2007年12月31日宣布關閉。眼看這批歷經100多年的重要的文化財產竟然無處可去的窘況,在何鴻卿爵士的倡議和慷慨贊助下,大英博物館得以接手這批曠世珍藏,並從2009年開始在新建的展廳中永久性展出,成為佳話。

大維德爵士藏中國陶瓷堪稱西方最頂級的私人珍藏,代表了最高的藝術水平和鑑賞品味,琳琅滿目,比肩兩座故宮珍藏。其中有珍稀無匹的北宋汝窯大碗、成化鬥彩雞缸杯、清宮秘藏琺瑯彩瓷等等,均是國家級的瑰寶。大維德爵士以清宮皇家珍藏的標準來甄選入藏品,故官窯瓷器的數量與品種佔絕大多數,成就了這座空前絕後的藝術寶藏。(完)

本人這篇作文的重點還是介紹三把宋末元初時期創作的極品龍泉窯粉青釉執壺,後面順便也介紹了著名收藏家學者大維德爵士的部分生平事跡,希望各位老師朋友們喜歡,祝各位老師新年快樂,身體健康,全家幸福,謝謝大家觀看。

相關焦點

  • 極品巔峰之作!宋末元初龍泉窯粉青釉梨式執壺鑑賞
    關於這款龍泉窯粉青釉執壺想必大多數古陶瓷愛好者都比較熟悉,目前全世界收藏的完整器僅有三把,分別藏於英國的大英博物館又名「不列顛博館」(The British Museum)、北京故宮博物館、浙江麗水處州青瓷博物館這三家博物館中。目前,本人還沒有見到這把執壺的殘器和瓷片出土的。
  • 大英博物館宋末元初極品龍泉梨式執壺底圖
    上一篇作文大英博物館宋末元初極品龍泉梨式執壺底圖沒有發上來,這裡補發一下。這種黑褐色也有不是用鐵而是用銅做成的,用銅則呈現紅色的斑塊,與青釉相襯,鮮明奪目,大大提高了紋飾效果的表現力。大英博物館藏蒜頭瓶一對 香港佳士得拍品 1200多萬港幣成交元龍泉點彩吉字瓶(軍持)或者稱做淨水瓶,帶底座,粉青乳濁釉色。
  • 美瓷鑑賞—大清雍正年制包金龍紋粉青釉瓷器
    粉青釉;瓷器釉色名。略帶乳濁性的一種青釉。龍泉窯首創,宋官窯和以後的景德鎮窯均有成功作品。粉青釉,釉色青綠淡雅,釉面光澤柔和,達到類玉的效果,為青釉中最佳色調之一。屬石灰鹼釉的一種,以鐵的氧化物為主要呈色劑,還有少量的錳和鈦。
  • 美瓷鑑賞—大清雍正年制包金龍紋粉青釉瓷器
    粉青釉;瓷器釉色名。略帶乳濁性的一種青釉。龍泉窯首創,宋官窯和以後的景德鎮窯均有成功作品。粉青釉,釉色青綠淡雅,釉面光澤柔和,達到類玉的效果,為青釉中最佳色調之一。屬石灰鹼釉的一種,以鐵的氧化物為主要呈色劑,還有少量的錳和鈦。
  • 龍泉窯,國外哪家仿得最逼真?
    龍泉窯於南宋時期創燒的品種。釉色濃翠瑩潤,如青梅色澤,故而得名。 梅子青釉與粉青釉同被譽為「青瓷釉色與質地之美的頂峰」。
  • 宋人追求極致釉色之美的瓷器-南宋粉青釉
    粉青釉色首創於南宋龍泉窯,粉青釉創燒之初就風行一時,風靡了1000多年,成為龍泉青釉瓷器的代表而經久不衰。南宋龍泉窯粉青釉折沿洗南宋龍泉窯粉青釉折沿洗洗口呈圓形板沿,腹較深,坦底。內外施青釉,光素無紋。龍泉窯是中國青瓷史上的瑰寶,自宋代一經興起,就憑藉其肥美的釉汁和優雅的形態稱絕於世。
  • 元龍泉窯青釉三足鬲式爐
    元龍泉窯青釉三足鬲式爐元龍泉窯青釉三足鬲式爐尺寸:高12釐米,直徑14釐米品相:修復藏品說明:此爐呈鬲式,圓口,鼓腹,下承三獸形短足支撐,凸楞由足連體,時代特徵顯見。
  • 宋末元初.趙孟頫.行草《酒德頌》
    宋末元初.趙孟頫.行草《酒德頌》宋末元初.趙孟頫.行草《酒德頌》局部宋末元初.趙孟頫.行草《酒德頌》局部宋末元初.趙孟頫.行草《酒德頌》局部宋末元初.趙孟頫.行草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見泰山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嗜欲之感情。俯觀萬物,擾擾焉如江海之載浮萍。二豪侍側 焉,如螺蠃之與螟蛉。延佑三年丙辰歲十一月廿一日,為瞿澤民書。子昂。
  • 盛行千年:龍泉窯
    龍泉窯屬南方青瓷體系,融合南北方技術之長,其燒制的青瓷色清如玉,溫雅可人,遠銷於世界各地,名揚海內外。 元龍泉窯青釉執壺
  • 元代龍泉窯青瓷為什麼喜歡追求圖案美
    宋代龍泉青瓷以釉質為美,冠絕古今,尤其是宋代龍泉青瓷梅子青和粉青釉瓷器千百年來一直被模仿,但是從來未被超越。離南宋最近的元代都沒有燒造出梅子青釉瓷器,元代龍泉青瓷為什麼不追隨宋代龍泉青瓷審美和工藝,而喜歡追求追求圖案美呢?
  • 龍泉窯厚釉技術和粉青釉瓷器的燒造
    本文追溯了龍泉 窯粉青厚釉產品的歷史背景,對龍泉窯白胎、黑胎類粉青厚釉產品的紀年材料分別進行 了例證,並以其他窯口的窯業技術為間接證據,對這類產品的始燒年代進行了綜合推定, 最終認為其創燒時間應不晚於南宋早期龍泉窯是中國瓷業史上最重要的窯場之一,粉青〔圖一〕、梅子青釉瓷器是龍泉窯最具代表性的特色 品種。這類產品釉質肥厚,釉層乳濁失透,具有如玉般的瑩潤質地。
  • 龍泉窯厚釉技術和粉青釉瓷器的燒造始於何時?
    本文追溯了龍泉窯粉青厚釉產品的歷史背景,對龍泉窯白胎、黑胎類粉青厚釉產品的紀年材料分別進行了例證,並以其他窯口的窯業技術為間接證據,對這類產品的始燒年代進行了綜合推定,最終認為其創燒時間應不晚於南宋早期。〔圖一〕 龍泉窯粉青釉鳳耳瓶龍泉窯是中國瓷業史上最重要的窯場之一,粉青〔圖一〕、梅子青釉瓷器是龍泉窯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品種。
  • 宋朝興起的龍泉窯,元朝達到高峰,元朝的龍泉青瓷有哪些特點?
    元 龍泉窯青釉執壺 故宮博物院藏元 龍泉窯青釉執壺 底部 故宮博物院藏元朝的龍泉青瓷在繼承宋朝的基礎上繼續發展,並出現了多種新的瓷器樣式,這一時期的瓷器整體特點如下:一、在器型上元朝的統治者出身於草原,身上帶著屬於草原民族的大氣與粗獷之風。這種風格與中原本土的文化相結合,並形成了新的審美風尚。受到元朝審美的影響,元朝的龍泉青瓷器型風格也隨之產生變化。
  • 我把龍泉窯瓷器說給你聽
    這個夢想終於在龍泉窯身上實現了。龍泉窯的梅子青和粉青瓷器就是這個夢想下的傑作。古代有詩這樣讚美龍泉窯瓷器:「如蔚藍落日之天,遠山晚翠」、「雨過天晴雲破處,梅子流酸泛青時。」龍泉窯體現的天地之大美,是中國古代藝術的奇葩。
  • 龍泉窯,國外哪家仿得最逼真?
    龍泉窯於南宋時期創燒的品種。釉色濃翠瑩潤,如青梅色澤,故而得名。 梅子青釉與粉青釉同被譽為「青瓷釉色與質地之美的頂峰」。
  • 龍泉窯為何在明代以後淡出歷史舞臺?和龍泉窯的這些特點有關
    差委官員即便回京,違者罪之。」龍泉窯位於浙江,皇帝命令從詔書下達到當地開始,不允許再燒制瓷器,違令者還會獲罪。明 龍泉窯青釉刻花葡萄紋大盤 故宮博物龍泉窯並不是一般的窯口,其燒制的青瓷冠絕天下。龍泉窯曾燒出的粉青和梅子青釉色被譽為青瓷藝術的巔峰,龍泉窯在明朝初年也曾是皇家「供用器皿」。
  • 青釉瓷器收藏與鑑賞知識
    青釉色澤比較符合古代人民的審美情趣和理念。青釉瓷器穩重而高雅,我國明清時期的燒造技藝就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而且也出現了許多名貴的瓷器品種,如粉青、梅子青、冬青等。紫色百合香為您細說青釉瓷器,介紹各種青釉瓷器收藏與鑑賞知識,使您對青釉瓷器的細化認識更為清晰。
  • 「類冰似玉」——浙江省博物館藏宋代龍泉窯管窺(一)
    北宋 龍泉窯青瓷刻劃花執壺北宋龍泉窯青瓷刻劃花執壺口徑7.7、底徑7、高20釐米。淺盤口,細長頸,八稜腹,圈足外撇。流長而彎曲,把手背中間被分成兩股,肩部置有一對系,中間亦分成兩股。此件執壺製作規整,紋飾優美,為注酒器。初創時期的龍泉窯較多地燒造淡青釉產品,生產年代大致在北宋早期。這一時期生產的產品帶有強烈的越窯風格。越窯是宋以前浙江的制瓷中心,唐五代時期是越窯發展的巔峰時期,進入北宋以後快速走向衰落直至停燒。關于越窯停燒的原因,目前主要的觀點是唐五代時期越窯生產規模快速擴張導致燃料不足。越窯的部分工匠轉移到龍泉地區燒造瓷器,因此早期的龍泉窯青瓷產品帶有強烈的越窯風格。
  • 鑑賞:最全的歷朝龍泉青瓷
    最大化提升藏品的價值魅力、與知名專家面對面鑑賞交流、讓您的藏品有理有據的傳承有序。 我國的原始青瓷始於先秦時期,至東漢時期燒制出成熟的青瓷。 浙江是青瓷的發祥地,而龍泉窯是青瓷窯系傑出代表。
  • 宋代龍泉窯鬲式花口三足香爐 鑑賞
    自兩晉南北朝佛教傳入中國後,爐這種瓷器便作為佛教禮器流行開來,到了宋代,瓷爐的品種已非常豐富,除了鬲式爐還有鼎式爐、樽式爐、簋式爐等等。南宋官窯燒制的鬲式爐,便專為供皇帝祭祀或陳設之用。而南宋龍泉窯燒制的鬲式爐則很有可能也是官物,其收藏價值和觀賞價值並不在官窯之下。南宋著名詩人楊萬裡《焚香》詩中稱作「琢瓷作鼎碧於水」的鼎就是南宋時期由龍泉窯燒制的青瓷香爐之一-----鬲式爐。(下圖)宋代龍泉窯粉青鬲式爐日本藏家舊藏 這件鬲式爐形似青銅禮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