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
約在一億四百萬年前,香港現時所處的地帶有一座巨形火山。
山坡上可能有森林,林子裡也可能有恐龍——不過即使真的如此,它們也未能留下任何遺蹟。
因為這座火山最後一連串的爆發威力巨大,噴出的大量火山灰散落各處,香港現有的大多數巖石也是在此次爆發中形成。
是次大爆發之後,這座超級火山就崩塌了。
火山灰之後冷卻,形成了厚達400米的巖石層。
隨著巖石層收縮,節理便以蜂窩形態擴展開去,形成大量六角形巖柱,仿如愛爾蘭巨人堤道和美國懷俄明州魔鬼塔等知名石柱。
但個別石柱體積較大,所佔面積也更廣。
如今,這些六角柱凝灰巖已廣為人知,成為香港世界地質公園的主要景點。
香港世界地質公園由香港東部八處地方組成。
雖然個別景點較難前往,但卻有叫人目不暇給的巖石群和壯麗景致。
萬宜水庫肯定是地質公園內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景點,毋須乘船也能抵達。
萬宜水庫是香港儲水量最多的水庫,以兩座大型水壩橫跨西貢半島東西部,覆蓋原本分隔糧船灣和西貢半島東部的海峽。
萬宜水庫兩個水壩內的儲水,可以升到海拔64米高的位置。
東部水壩的景致尤其壯觀。
這個水壩由環環相扣的巨型混凝土塊構成,是阻隔大海的一道屏障,刮颱風時可以緩衝巨浪的撞擊力。
在凝灰巖峭壁之間是一條狹窄的道路,可以在這裡漫步,一直走到壩牆和高聳懸崖下方的小湖。
沿途風光美得不似人間。
遊客根據信息標誌,可以了解這裡的巖石如何形成,以及有何特色,包括地殼移動所產生的節理,以及黑色巖石形成的長形堤壩。
這些都是巖漿滲入及凝固後的產物。
大壩以南是一條崎嶇路徑,引領遊客攀上一座小山丘,之後可以登上陡峭的臨海岬角頂端,欣賞由原始海岸線的絢麗景色。
破邊洲(右)
這裡最靠近海岸的是破邊洲。
破邊洲原本與岬角相連,後來因拱門塌下而成為海蝕柱,分裂的崖面可見壯觀的石柱。
附近的懸崖一直延伸到石灘及水質清澈(以香港標準而言)的海域。
從這裡向南望,可以看到一個島嶼群。
甕缸群島由伙頭墳洲、橫洲、火石洲及沙塘口山組成,乘船前往遊覽為佳。
甕缸群島大多是陡峭斜坡,仿佛從火山巖石切出來一般--其中包括六角柱石。
從海上欣賞的效果是最好的。
甕缸群島有高大的海蝕拱,其中一個高50米,穿越橫洲,還有不少洞穴峭壁。
香港最高的懸崖在沙塘口山東面,約高140米。
這裡的岬角也形成能夠避風的海灘,周邊長滿珊瑚。
如乘遊船到這裡參觀,就會發現這裡的風景是何等秀麗。
海蝕拱
印洲塘島嶼離香港較遠,從荔枝窩和三椏村之間的海岸可一窺其風貌。
印洲塘島嶼被一片寧靜的水域包圍,是香港其中一個如詩如畫的景點。
這裡的巖石由死火山侵蝕而成的沉積物所形成。這些沉積物包括色彩誘人的紅色砂巖。
其貌似生鏽的色調,反映這裡的氣候曾經猶如沙漠。
印洲塘有個美麗的海灘,有珊瑚及色彩繽紛的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是浮潛的好去處。
在這三個主要島嶼中,只有吉澳可以有人居住。那裡有一個適合漫步的漁村。
北面則是人口不斷減少的鴨洲。鴨洲的命名源於其外形像鴨頭,海蝕拱就像鴨子的眼睛。
印洲塘島嶼雖遠離市區,但較接近正不斷擴展的深圳東部。
那裡的貨櫃碼頭與印洲塘島嶼僅一箭之遙。
吉澳碼頭
東平洲位於香港東北端,由這一帶最年輕的巖石組成。
這些層泥巖形成於六千萬年前,沉積在一個盆地裡,而這個盆地就是今天的大鵬灣。
「東平洲」這個名字反映這裡地勢相對平坦,但南面也有懸崖和海蝕柱。
若乘渡輪到東平洲,必定經過赤門。
東平洲側面是一系列沉積巖,最為人所知的是東北面的黃竹角咀,那裡可以看到香港最古老的巖石床。
黃竹角咀的「鬼手」
這些石頭部份來自於四億年前的三角洲。
離開赤門不久便是赤洲。該處最聞名的是紅色泥巖和礫巖。
這裡甚至有可能埋著恐龍化石。
赤洲地如其名
交通指南
參加導賞團是遊覽地質公園核心景點的最簡單方法,但受過培訓的導遊在行程中可能會說個不停,在每個景點也可能只讓你走馬看花。
綠恒生態旅遊是一家提供乘船遊覽的公司(導遊均說粵語),也有其他公司可供選擇。
西貢萬宜水庫是最容易前住的景點,可以從西貢或馬鞍山乘計程車抵達;該處沒有商店,所以要自備食物和飲料。也可以從烏蛟騰徒步前往印洲塘岸邊;也可以在三椏村乘坐快艇前住。
周末和公眾假期,馬料水有渡輪前往東平洲。在西貢也可以乘坐街渡到橋咀洲。
要欣賞甕缸群島的壯觀景色,最好的方法可能是找一大群朋友,然後租一架帆船暢遊一整天。
文/Martin Williams
點圖並「識別二維碼」
即可關注
南早中文網 是專為中文讀者服務的
南華早報新聞及信息內容平臺
《南華早報》創刊於1903年
是香港首屈一指的英文報章
www.nanzao.com
世界在此 讀懂中國
「喲,不錯哦」—— 求分享!
點擊左上角…即可分享此文到朋友圈!
眾樂樂,才是真的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