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沒有春雨溫潤,也不似夏雨激烈。
它,寧靜,悠然,給人一種煙霧般的渺茫,一種水晶般的剔透,像是一位看透世事的高人。
今天傍晚的南陽,就籠罩在這渺茫、剔透的秋雨中。
臥龍崗文化園,自9月26日起局部開園。十一假期,南陽市民及外地遊客紛紛慕名前往。
沒能第一時間登門的我,早已心癢難耐,便隨秋雨欣然踏訪。
一路走來,耳之聞,目之觸,驚喜與自豪油然而生。
(一)
自臥龍路西行,至車站路,便抵達臥龍崗文化園正東門。
從鮮花簇擁的巨石旁向裡走,沿著開闊的步道前行,需要穿過幾重高大肅穆的牌坊。
一副副楹聯,從不同角度歌頌了諸葛亮的豐功偉績,表達著後人如滔滔江水般的敬仰之情。
如果你愛好賦詩作對,這一番細細欣賞下來,就會放慢腳步,活動頸項,不失為怡悅身心的雅興。
臨近第一個大門,「劉關張」哥仨的騎馬雕像,映入眼帘。
領頭的大哥劉備,端坐馬上,目視「臥龍崗」,前馬蹄抬起——應該是求賢若渴,急行軍趕到,猛勒馬韁繩,就要帶領關、張二人翻身下馬,整整衣襟,前去拜訪孔明先生。
我手機給他們合影時,忽然形成了一個「借位」。畫面出來時,鮮紅的國旗似乎由關公扛著。這樣的「時空穿越」,充滿喜感——相聲裡有《關公戰秦瓊》,今天就不能勞煩關老爺扛扛五星紅旗?
進了門,跨過一座橋,再走一段,便來到了臥龍崗原來的山門前。
由此進入,便是濃濃的滄桑歷史感。
(二)
臥龍崗,原名八裡崗——因為,它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陽市老城西4公裡處八裡崗。
「南瀕白水,北障紫峰,遙連嵩嶽,山水相依,景留四時。」臥龍崗這裡,自古便崗巒起伏,曲折迴旋,勢如臥龍,其源發端於嵩山之南,綿延數百裡,連接南陽古城西北紫山繼續南下,至此崗地勢隆起,截然而住,迴旋如巢。
這裡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隱居躬耕地,漢昭烈皇帝(劉備)「三顧茅廬」處、「三分天下」的策源地,也是歷代祭祀諸葛亮的地方。
沒有黃權,就沒有今天的臥龍崗武侯祠。
武侯祠初建於魏晉,投魏蜀國故將黃權及其族人在此首次建庵祭祀,是我國歷史上最早建庵祭祀和紀念諸葛亮的地方,盛於唐宋。
劉禹錫有《陋室銘》曰:「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李白《南都行》中寫道:「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
這些詩篇,無可辯駁地表明:南陽臥龍崗,唐代時期已成為華夏著名的人文景觀。
元朝延佑四年(1317年),元仁宗命名南陽臥龍崗古建築為武侯祠。
明世宗朱厚熜曾欽定南陽臥龍崗為諸葛亮躬耕地,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崗」。
清朝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修武侯祠,並且按照前人的「龍崗全圖」重新興建了臥龍崗十景和臥龍書院。
(三)
傍晚如煙的秋雨中,古老的建築、碑刻、樹木,如老僧禪定。
在南陽臥龍崗,元、明、清時代的建築物,漢代的碑刻、匾額及楹聯等,數量在全國各武侯祠中最多。
近三百餘通曆代碑刻,構成了蔚為大觀的「臥龍碑林」。內容紛繁豐富,記人記事歌詠題記,書法真草隸篆無所不具——漢《張景造土牛碑》、《李孟初碑》、《趙到碑》世所罕見,在書法藝術和雕刻技巧上都顯露了驚人的水準。
「更深秉燭,細觀壁間昔賢所贊先生文詞、詩賦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覺淚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獻茶畢,出紙索字,揮涕走筆,不計工拙,稍舒胸中抑鬱耳。嶽飛並識。」
嶽飛親筆書寫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石刻,以書法的語言,訴說著嶽飛作為臥龍「粉絲」的崇敬之情。
如果說文字可以造假,那麼古樹便是真實歷史的「代言者」。
南陽臥龍崗中現存的古樹,隨處可見。樹齡超過400年的有幾十棵,樹齡1200年以上的柏樹、楸樹有六七棵——它們,足以證明:這裡的武侯祠,是全國諸葛亮祠廟中建立最早、規模最大、保護最為完整的武侯祠,沒有「之一」。
1996年,南陽臥龍崗武侯祠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榮膺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08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首批國家二級博物館。
多年來,先後有眾多國家領導人考察南陽臥龍崗。
(四)
2019年10月24日,臥龍崗文化園奠基。
歷時近一年,南陽臥龍崗文化園建設項目初具規模。
這些天,走進臥龍崗的南陽人及外地遊客,有幸成為歷史的先期見證者——因為,這是自清代中期後規模最大的一次復建,是自公元234年蜀國故將淯陽侯黃權在臥龍崗修祠祭拜諸葛亮以來有記錄的第43次修建。
整個項目規劃佔地2000餘畝,向南至躬耕路漢畫館館前路合圍區域為臥龍出山廣場及躬耕紀念地;向北至武侯路為三國文化園非遺文化街區、臥龍崗廟會地;向東至臥龍書院路區間為擴建元明清三代所建臥龍書院。
臥龍崗文化園規劃以武侯祠為核心,以諸葛亮文化為中心,以躬耕精神為主題,以崗為根,以文為魂,以水綠為底,以龍脈為軸,構建山水文綠及交通建築諸系統,將建成「集文化旅遊高地打造、城市綠核綠肺營造、城市綜合功能完善、城市人居環境改善、整個區域土地經營開發於一體的經濟文化引爆點」。
從入園的第一印象來說,不管是整體氣勢,還是細微設計,一切正向著既定的藍圖轉化,可以說開局良好。
10月9日,臥龍區召開臥龍崗文化園建設項目第六十次徵遷建設工作例會,會議聽取了文物審批手續辦理進度匯報,討論了文化園實景演繹工作、臥龍崗景區周邊風貌提升工程、周邊小區徵遷工作等問題,並分析了相關解決方案。
作為一項世人矚目、可載入歷史史冊的重大文化工程,已進入攻堅階段,未來可期。
……
已見寒意的秋雨,沒能阻擋遊客的熱情。
「臥龍崗裡有股仙氣,難怪諸葛亮住這裡不願出來。」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有操外地口音的女士不住驚嘆。
或許,人傑地靈的臥龍崗,冥冥之中確實有瀰漫了千年的祥瑞之氣,在這樣的能量場中,借著這些老房、舊碑、古樹,今人與古賢可「碰撞」出奇妙的共鳴,產生只可意會的愉悅。
遠方的朋友,臥龍崗裡這樣的「仙氣」,你還不快來吸一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