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河南《南陽日報》頭版刊發了「建設全國知名文化旅遊目的地」系列報導中的第三篇《怎樣建好臥龍崗》,此前的兩篇分別為《為什麼復建臥龍崗》以及《復建一個什麼樣的臥龍崗》。作為對比,近年來湖北襄陽也打起了「諸葛亮牌」,大力推進「諸葛亮故居」古隆中景區創建5A。
「諸葛亮,臥龍崗,滿載著南陽歷史文化的悠長與厚重。」《南陽日報》系列報導提到,該市正在建設具有較強吸納集聚能力和重要影響力的大城市,迫切需要豐沛的歷史文化血脈來凝心鑄魂。復建臥龍崗,建設臥龍崗武侯祠文化園,恰如一次尋根之行、一場圓夢之旅,指引著我們再次品味臥龍崗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探尋諸葛亮「躬耕精神」的時代價值,重塑南陽人文化自信的載體與基石。
報導稱,「魚到南陽方得水,龍飛天漢便為霖。」臥龍崗是諸葛亮成才的搖籃,也是他走向政治生涯的起點。臥龍區作協副主席李遠在《訪古尋蹤臥龍崗》一書中寫道:「南陽決定了諸葛亮一生的事業,未出茅廬,已定天下三分……獨步千古,超越時空,成為中華民族忠誠與智慧的化身。」
報導還提到,南陽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立足南陽實際,確定了「恢復臥龍崗、創建5A級景區」這一目標,將建設臥龍崗武侯祠文化園作為「九大專項」中「建設國內知名的文化旅遊目的地」的標誌性工程,凝心聚力,重抓重推,全力打響「臥龍崗」這一厚重的文化品牌,必定會為高質量建設大城市提供有力支撐。
上述報導指出,南陽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好歷史文化和特色風貌,是城市建設發展的應有之義,也是提升市民幸福感和滿意度的基礎要素。臥龍崗武侯祠是南陽的金字招牌之一,但與國內其他一線文化旅遊目的地相比,其在知名度、美譽度、成熟度上差距明顯。以「創建5A級景區」為目標的臥龍崗復建工程,正是提升景區質量、重塑城市品牌、推進轉型發展的務實之舉和關鍵一招。
此前,《光明日報》對臥龍崗的相應描述為:高9米的「千古人龍」石坊三門四柱,對稱的錦紋、圖案清晰可見。拾級而上,古樹參天草木蔥蘢,穿過鐫刻有「漢昭烈皇帝三顧處」石碑坊和仙人橋,迎面就是祠院的主體建築——大拜殿,殿內諸葛孔明像,綸巾羽扇,神態飄逸,儼然如生,兩側是其子諸葛瞻、其孫諸葛尚的塑像。蓬鬆如傘、古樸美觀的諸葛草廬,亦稱「諸葛庵」,磚木結構,八角挑簷,外圍有八角迴廊,屋頂覆蓋茅草,正門上懸掛郭沫若書的「諸葛草廬」匾額。
據史料記載,諸葛亮歿沒五丈原後,其故將黃權率族人在南陽臥龍崗建庵祭祀,時稱諸葛庵。元延祐四年(1317年),始命名為「武侯祠」。唐代,不少文人墨客都曾來此遊覽祭祀。
《光明日報》報導稱,置身南陽武侯祠,若行走於歷史間。現今武侯祠基本上保持了元明的布局風格,其木構建築多為明清重建或增建。草廬、古柏亭、梁父巖、野雲庵、寧遠樓、伴月臺、三顧堂、小虹橋、老龍洞、抱膝石等紀念性建築,再現諸葛亮「躬耕」時的生活起居,講述著世代流傳的「三國故事」與諸葛孔明的智慧和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南陽日報》近期系列報導,市委、市政府為臥龍崗武侯祠文化園這一重大項目提出的建設目標為「恢復臥龍崗、創建5A級景區」。報導稱,按照專家評審通過的規劃,臥龍崗武侯祠5A級景區創建的總體思路已經明確,即以臥龍崗、武侯祠、漢畫館及其周邊1平方公裡區域為重點,以「一人一崗一館一祠」為核心,以文化保護、生態修復為基礎,以「顯崗」「滲綠」「智城」為理念,系統恢復臥龍崗生態原貌,全面提升武侯祠和漢畫館兩大景點,建設集自然生態、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為一體的躬耕紀念地,打造城市中央5A級景區。按照既定時間節點,臥龍崗武侯祠文化園景區引水上崗工程將於今年6月底前完工,武侯裡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街區今年10月底前將基本建成,臥龍路穿崗段12月底封堵改道分流,臥龍崗復崗植綠躬耕紀念地公園年底前基本建成。
事實上,在南陽方面對臥龍崗武侯祠提出設想的背後,其與湖北襄陽的「諸葛亮故裡之爭」持續已久。
《中國經濟周刊》2010年一篇文章曾梳理道,1990年,中國郵政發行《三國演義》特種郵票第二組,其中有一張是「三顧茅廬」,這無意中又觸動了襄樊(2010年更名為襄陽)和南陽的歷史舊怨,兩地激烈爭奪該組郵票的首發地,「郵票門」由此爆發。國家郵票發行部門不得不讓兩地各自舉辦首發式。
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語文教材重新收錄已經刪除十年的《隆中對》,其中加注稱:「隆中,山名,在現在的湖北襄樊。」在《出師表》中對「南陽」一詞註解為:「南陽,郡名,在現在的湖北襄陽一帶。」此舉強烈刺激了南陽上下,「教材門」爆發,南陽市方面甚至舉行了萬人籤名的抗議活動。
2008年6月8日,中央電視臺某欄目插播了一則湖北襄樊的城市廣告——「諸葛躬耕地,山水襄樊城」。又激起了南陽人的抗議,是為「廣告門」。
澎湃新聞注意到,在南陽方面提出「恢復臥龍崗、創建5A級景區」的同時,近年來湖北襄陽也在推進古隆中景區創建5A。
2018年5月8日,認證為襄陽市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廣電局的微信公號「襄陽文化旅遊」提到,古隆中的創5A工作可謂備受關注,在市旅遊委的支持下,近年來,古隆中圍繞5A創建不斷強化旅遊軟硬體設施設備,新建了全亞洲最大的草廬形態劇場,新建了湖北地區最大的遊客中心,進一步完善景區內的觀光遊覽系統,可以說,通過創5A工作的深入開展,古隆中景區重新定位、全新規劃、加大投資、豐富項目、提升品位,實現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可以說,現在的古隆中風景更美了,服務也更優了。
消息稱,《隆中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修編)2015-2035》確定隆中風景區的性質為:以諸葛亮故居古隆中為特色,體現諸葛亮卓越的智慧,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為一體,以文化體驗、觀光遊覽、度假休憩、愛國教育和科普研學為主要功能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隆中風景區規劃面積209平方公裡,其中古隆中景區23平方公裡、鶴子川景區51平方公裡、七裡山景區73平方公裡、承恩寺景區28平方公裡、水鏡莊景區34平方公裡。規劃提出要將隆中風景區建設成世界諸葛亮智慧文化旅遊目的地、區域休閒度假目的地和愛國教育科普研學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