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市古隆中景區位於湖北省襄陽市以西13公裡的西山環拱之中。據《輿地誌》記載:「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聲。」隆中因此而名之。著名的劉備三顧茅廬的史事和興漢藍圖「隆中對策」都發生在這裡。
諸葛亮年輕的時候曾在南陽郡鄧縣隆中(今襄陽古隆中)這個地方隱居,在那讀書、交友、種地。諸葛亮死後,這裡成了紀念諸葛亮的聖地,很多歷史名人來到這裡都寫下了許多讚美的詩句!
晉永興年間(公元304年――公元306年),鎮南將軍劉弘到隆中憑弔諸葛故宅,並命參軍李興作《諸葛亮故宅銘》成為隆中第一篇紀念諸葛亮的碑記。
東晉昇平五年(公元361年),荊州刺史別駕、史學家習鑿齒來到隆中,撰寫了一篇《諸葛亮武侯宅銘》。此時隆中已有紀念諸葛之祠堂。
《諸葛武侯宅銘》東晉習鑿齒
達人有作,振此頹風,雕薄蔚採,鴟闌惟豐。義範蒼生,道格時雍。自昔爰止,於焉龍盤。
躬耕西畝,永嘯東巒,跡逸中林,神凝巖端。罔窺其奧,誰測斯歡?堂堂偉匠,婉翮陽朝。
傾巖搜寶,高羅九霄。慶雲集矣,鸞駕三招。
南北朝蕭梁詩人沈炯回鄉途中路過隆中,在《歸魂賦》中寫到:「歷沔漢之逶迤,及楚郡之參差。望隆中之大宅,映峴首之沈碑。」
唐代詩人崔道融在湖北遊歷時去隆中祭拜諸葛亮,寫下《過隆中》一詩:「玄德蒼黃起臥龍,鼎分天下一言中。可憐蜀國關張後,不見商量徐庶功。 」
唐代文學家楊炯在詩《廣溪峽》中寫到:「漢氏昔雲季,中原爭逐鹿。天下有英雄,襄陽有龍伏。」
唐代詩人李頎在詩《送皇甫曾遊襄陽山水兼謁韋太守》中寫到:「峴山枕襄陽,滔滔江漢長。山深臥龍宅,水淨斬蛟鄉。」
唐代詩人張九齡的《登襄陽峴山》云:「蜀相吟安在,羊公碣已磨。令圖猶寂寞,嘉會亦蹉跎。宛宛樊城岸,悠悠漢水波。逶迤春日遠,感寄客情多。」
北宋司馬光《和始平公郡齋偶書二首》云:「武侯暫為蒼生起,長憶隆中臥舊廬。」
北宋大文豪蘇軾去開封路過隆中,寫下《隆中》詩:「諸葛來西國,千年愛未衰。今朝遊故裡,蜀客不勝悲。誰言襄陽野,生此萬乘師。山中有遺貌,矯矯龍之姿。龍蟠山水秀,龍去淵潭移。空餘蜿蜒跡,使我寒涕垂。」
北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在襄陽為官時到隆中祭拜時,寫下《隆中》詩:「志士固有待,顯默非苟然。孔明方微時,息駕隆中田。出身感三顧,魚水相後先。開跡在庸蜀,欲正九鼎遷。垂成中興業,復漢臨秦川。平生許與際,獨比管樂賢。人材品目異,自得豈虛傳。」
北宋詩人張耒《雜詠三首》云:「隆中臥龍公,平昔事耕釣。無言顧同儕,高視獨長嘯。彼寧惜開口,顧爾非同調。何事逢玄德,曹孫一言料。」
北宋宋庠《孔明》云:「漢家亂無象,賢才戢鱗翼。武侯霸王器,隆中事耕殖。堂堂劉豫州,介紹徐元直。一聞臥龍譽,三駕荒廬側。士為知己用,陳辭薄霄極。說吳若轉丸,抗魏猶卷席。談笑馭關張,從容羈梁益。持邦二紀餘,君臣絕織隙。浮埃蔽穹壤,大節淪金石。梁甫不復聞,懷賢涕沾臆。」
北宋程顥《子直示以新詩一軸偶為四韻奉謝》云:「治劇君能佚,居閒我更慵。自惟降藻麗,不解斷舂容。寡和知高唱,深情見古風。靜吟梁甫意,真似臥隆中。」
南宋韓淲《題隆中圖》云:「何意求聞達,偶逢劉豫州。隆中三顧處,抱膝也風流。」
南宋於石《述懷》云:「孔明臥隆中,世事若不聞。草廬兩三策,大義固已明。陶潛晉處士,束帶恥屈身。浩然歸去來,把酒惟長吟。潛魚遊深淵,好鳥鳴高林。是以古君子,出處各有心。」
南宋楊萬裡《送丘宗卿帥蜀三首》云:「人似隆中漢臥龍,韻如江左晉諸公。四川全國牙旗底,萬裡長江羽扇中。玉壘頓清開宿霧,雪山增重起秋風。近來廊廟多西帥,出相誰言只在東。」
南宋朱熹《次彥輔臥龍作》云:「瀑水源何處,高疑雲漢通。瀉時垂練直,落處古潭空。客寄詩能好,龍蟠意自雄。知君來峴首,為我說隆中。」
南宋陸遊《感舊》云:「凜凜隆中相,臨戎遂不還。塵埃出師表,草棘定軍山。壯氣河潼外,雄名管樂間。登堂拜遺像,千載媿吾顏。」
《詠史》云:夜雨燈前感慨深,為邦一士重千金。風雲未展康時略,天地能知許國心。劍忽拄頤都將相,帽曾壓耳隱山林。英雄自古常如此,君看隆中梁甫吟!
讚美諸葛亮和古隆中的古今詩歌還有很多、很多,就不一一道來了。這些詩句不但頌揚讚美了諸葛亮,也為諸葛亮躬耕襄陽隆中提供了詳實的史料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