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日,羅振宇2021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在武漢落下帷幕。這場演講以「長大以後」為主題,羅振宇提出:「長大以後」都意味著很多問題和挑戰都是新的。如何去解決問題?羅振宇分享了一種「不遠求」的方法:從身邊找資源、從身邊獲得力量。
2020年,國際形勢與宏觀環境發生深刻變化,一個重大挑戰擺在所有做事的人面前: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我們如何去實現目標?羅振宇講述了北京的一所山村小學:九渡河小學的故事。
九渡河小學坐落在北京懷柔區的深山裡,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山村小學。學校僅有23名當地教師,師資嚴重缺乏。羅振宇形容:要想將一名外地畢業的大學生或是名師留在九渡河小學教書,無疑困難重重。如果名師才是學校的資源,那九渡河小學的難題註定無解。
然而,這個問題終究是被巧妙地解決了。就在去年1月,九渡河小學新上任的校長於海龍做了一個決定:在周邊的山村招聘輔導老師。一周時間,剪紙的、做豆腐的、做燈籠的、養蜜蜂的、養魚的、養蠶的、榨油的、廚師等80多人應聘,一群普通的村民將平日裡農家謀生的本事帶上了課堂。
引入這群特殊的輔導老師,就能解決孩子學習的問題嗎?重點來了,九渡河小學還在課程設計上做出了創新。以豆腐課為例,學校不僅教學生磨豆腐,把豆腐做出來,還要求將豆腐賣出去。怎麼把豆腐做出來?科學課的內容就融進來了;怎麼把各項成本核算清楚,把各項收入記錄明白?算術課的內容基本上就涵蓋進來了;如何通過動人的文案成功將豆腐賣給其它學校的食堂和周圍的餐館?語文課的內容便包含了進來。
羅振宇說:「豆腐課的引入,只是引入了一個殼,一個挑戰,而國家課程標準要求的那些知識點,被於校長裝進了這個殼裡。孩子能學到的東西,甚至比課程標準要求的還要多。」
除了豆腐課以外,九渡河小學還開設了木工課、烘焙課、瓷器課、傳統手工課、養殖課、蔬菜栽培課等等。羅振宇說:問題是最好的老師,帶著真問題,滿世界尋找解決方案,這是學習本來該有的樣子。而在這所山村小學,它真切地實現了。
值得注意的是,九渡河小學解決的不僅僅是教育的問題。羅振宇表示,磨豆腐、做木工、種菜、養雞,這些事對於村民來說,原來只是生計和收入。而現在,九渡河小學的一個邀請,讓他們成了老師,他們的生命被這個新身份點燃了。此外,招聘村民當輔導老師,一定程度上也解決當地村民的收入問題,而且讓許多傳承手藝得以傳遞。九渡河小學通過周圍資源解決自身師資難題的同時,也照亮了周邊的村子,周邊的人。
羅振宇表示,九渡河小學讓我們看到了另外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在社區裡長大,整個社區滋養孩子,而孩子給社區帶來希望。這個良性的教育圖景,我們在九渡河和它周邊的土地上看到了。就像教育專家沈祖芸說的:教育資源其實無處不在。資源就在你身邊。
青海的塔拉灘光伏電站,也同樣用這種「從身邊找資源」的方法解決了問題。
為了解決風沙導致光伏電板破損的問題,青海塔拉灘光伏電站曾種植了大量耐旱牧草抓住土壤。然而,按下葫蘆起來瓢,由於定期清洗光伏電板帶來的水流滋養,電站內牧草瘋長遮擋住了陽光,降低了電站效率。54平方公裡的土地完全採用人工除草顯然不夠現實,於是電站引入大量羊群,並通過僱傭牧民放羊及手動除草的方式解決了這一全新問題。最終,青海塔拉灘光伏電站不僅降低了自身光伏電板的損耗,還順便改善了荒漠化,發展了當地的養殖業,扶貧了當地牧民,一舉四得。
還有一個類似的例子,就是得到App發起的得到大學。
羅振宇表示:如果你是一個幹事兒的人,平時你都沉浸在解決自己的問題當中,如果你遇到了難題,你自己解決不了,怎麼辦?得到大學的打法就是不要向遠處找答案,而是把這個城市裡各行各業的實幹家都找到,讓這些實幹家聚在一起,彼此貢獻問題,彼此互為解決方案。
得到大學不是一個小部分成功者的俱樂部,它是一個正在幹事的人的共同體。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同學的多樣性。一個班級裡會有公務員、教師、工程師、科學家、藝術家、演員、創業者、設計師、醫生、律師……他們來自各行各業,他們的平均年齡35歲,都正是幹事的時候。到今天為止,得到大學已經聚集了9300名校友。各行各業實幹家被得到大學聚到一起,做事的人守望相助、彼此點亮。
羅振宇指出,上面這些故事有一個共同的內核:「不遠求」。
「我們這代人,往往習慣於把目光投向遠方,做一個宏大的計劃,然後用四面八方海量的資源去堆出一個奇蹟。但是,2020年,一場疫情來了,逼著我們把注意力收回到我們的身邊。我們發現,原來體育館可以變成方艙,原來汽車廠可以生產口罩,原來解決問題的資源就在身邊。」羅振宇總結道,「這也許是』長大以後』才會有的視角吧。大人的責任,就是不論資源多麼有限,擺在面前的問題總得去解決。」
本文來源:大眾新聞 責任編輯: 陳體強_NB6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