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消費者如何躲過直播帶貨、預付卡消費裡的「坑」

2021-01-20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12月16日消息(記者孫瑩)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在直播間買到假冒偽劣商品,購物遭遇「霸王條款」,預付卡消費被「套路」……消費者該如何維護自身權益呢?北京西城法院日前推出「消費維權法律指南」,對這些問題作出專門回應。

「直播帶貨」,尤其是「網紅帶貨」快速發展之下,直播帶貨中的產品質量、售後問題,主播虛假宣傳、平臺數據造假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公眾的消費體驗。

消費者1:直播售賣,宣傳說9.9元可以買250克的茉莉花茶,但實際發貨後只有25克,與拍下的商品重量相差10倍。

消費者2:像她推薦的一些化妝品之類的就很有爆點,挺吸引我的注意力的。

消費者3:衣服跟直播間的質量感覺不一樣。

而今年10月因售假涉嫌犯罪的網紅主播廖某承認,她並沒有關心直播賣的商品的真假,賺的是帶貨提成。「我們本身就是幫商家帶貨,所以商家提供了什麼東西,他覺得什麼比較好賣,就推薦給我們,然後我們就會賣。」

如果消費者被直播帶貨「坑」了,能否要求主播作出賠償?北京西城法院立案庭速裁法官韓永飛分析,主播在直播中單純以「主播身份」或以「主播及銷售者」的雙重身份從事帶貨行為,其法律地位和法律責任具有顯著差別。他指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由此可見,消費者能否主張三倍賠償的關鍵在於主播能否被認定為經營者,主播的直播帶貨行為能否被認定為經營行為以及直播帶貨過程中是否存在欺詐。」

如主播事先已使用過相應商品,並盡到了基礎審核義務,直播中僅僅以「主播身份」就其使用體驗向其粉絲進行推薦,則無需就產品質量問題承擔相應賠償責任。但另外的情況就不一定了。「如主播以盈利為目的持續性地通過網絡直播形式銷售商品,則其應被認定為經營者,其直播帶貨行為應當被認定為經營行為。如在直播帶貨過程中,主播存在故意告知虛假情況或隱瞞事實,致使消費者陷入錯誤認識進而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的情形,則應當承擔三倍賠償責任。」韓永飛說。

依靠大幅度優惠,「預付式消費」越來越受青睞。北京市西城區市場監管局消保科李智講到他處理的一起案例。李女士到商場購物,被新開張的連鎖養生機構的各種優惠活動誘惑,陸續存入近30萬元預付款。直到一位按摩師傅推薦她喝進口的精油,她意識到自己可能上當了。「李女士就反感了,外用的東西怎麼能口服呢?喝出毛病怎麼辦?就拒絕了。她產生念頭,不想再來按摩了,要求退費。店家以老闆沒在、財務開會去了、錢交上級了等各種理由百般刁難,就是不給退錢,李女士萬般無奈到市場監管局進行投訴。我們依法調解,最後除了消費的錢,其他的都退回來了。」李智介紹。

李智強調,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經營者以預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應當按照約定提供。未按約定提供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履行約定或者退回預付款;並應當承擔預付款的利息、消費者必須支付的合理費用。他說:「『預付式消費』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一種消費方式。廣泛存在於健身、美容、培訓教育、餐飲、按摩、洗車、送水,甚至皮鞋養護等各個領域,一定要找有實力的正規經營主體去辦,應該核對他的營業執照,口頭承諾一定落實到書面文字上,最好能籤一份協議或者合同,一定要收集好相關證據。」

不少人網上購物遇到「先籤收後驗貨」「驗貨可以,得先交開箱費」「易損、易腐貨物在途中損壞、腐爛,本公司概不賠償」「因節假日造成的延誤,承運人不承擔責任」等商家設定的免責條款,遇到這些不合理的「霸王條款」,消費者如何維護自身權益呢?法官韓永飛提示:「如果格式條款的內容違反強制性規定,則被認定為無效。經營者針對格式條款未履行告知和說明義務,所涉條款不構成合同內容,對消費者不發生法律效力。」

相關焦點

  • 【普法講堂】法律如何保障「剁手黨」消費權益?
    看直播買到假冒偽劣商品,購物遭遇霸王條款,預付卡消費「被套路」……消費者如何維護自身權益?指南一:直播買到假貨,主播視情形擔責在新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直播帶貨」尤其是「網紅帶貨」成了電商新風口。但是,快速發展之下,「直播帶貨」中的產品質量、售後問題,主播虛假宣傳、平臺數據造假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公眾的消費體驗,諸多消費者購買網紅直播帶貨遇「坑」事件頻頻引發輿論爭議。
  • 直播帶貨、線上團購……「直播帶貨」帶火消費
    疫情期間,電商服務出新出彩,新型消費加速湧現,直播帶貨、線上團購、雲旅遊……這些線上消費新業態展現出強大生命力。3月27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保持線上新型消費熱度不減。當前,線上新型消費新在哪兒?擴大居民消費,這些線上新業態有哪些優勢?推動線上新型消費加快發展,還需要哪些政策助力?
  • 預付卡消費亂象叢生,優惠卡變吞錢卡—— 會員卡,莫卡住消費者
    尹志燁制(人民視覺)新華社記者 施鰻珂制美容美髮卡、健身卡、洗車卡、餐飲卡,眼下錢包裡裝幾張會員卡幾乎成了一種標配。專家表示,近年來,預付卡消費模式越發盛行,商家藉此穩定客源,刺激消費,消費者也可享受一定優惠。
  • 直播帶貨應該停止忽悠消費者了
    直播帶貨應該停止忽悠消費者了唐健盛今年「雙11」最火的新聞,無疑是各類直播帶貨的「戰報」。從頭部主播到明星主播,創造出了「天文數字」成交額。這些「天文數字」背後的商業邏輯在於兩個「相信」:商家相信頭部主播能創造「爆款」奇蹟,而消費者相信在直播間能獲得「全網最低價」。
  • 這些「消費坑」,你踩過嗎? 案例教你如何維權
    前不久,快手主播辛巴因為直播帶貨賣假燕窩而翻車,一石激起千層浪,之後羅永浩「交個朋友」直播間也出了假羊毛衫事件。直播帶貨頻頻「爆雷」,受傷害的其實還是消費者。  從線上到線下,小到針頭線腦大到汽車樓房,2020年,區市場監管局接到的消費者投訴舉報中,涉及到形形色色的消費維權案例。  那麼,2020年有哪些典型的消費陷阱?
  • 直播帶貨的冰與火:大品牌做品宣 小商家被「坑」
    本報記者 鍾楚涵 李向磊 上海報導6月29日,中消協發布「618」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稱,直播帶貨最火爆,各方關注問題多。報告點名了羅永浩,根據報告,多位網友稱,在直播中,羅永浩剛喊完「上連結」,多個平臺立刻給出了「低過老羅」的價格。「低過老羅」一時成為網絡熱詞。
  • 如何防範預付卡消費風險
    臨近年末,又到了預付卡辦理的高峰期——年末,又到了各大商場和消費場所辦理預付卡的高峰期,各種「滿就減」「大優惠」廣告頗是誘人。不少消費者貪圖便宜,大方地辦理著各種預付卡。不過,預付卡消費存在中止消費退款難、經營者變更履約難、信譽質量保證難、歇業停業後追償難的四大風險,因此也給「購卡族」提個醒,購買時一定要慎重,不要一次存入過多錢款。
  • 葉璇宣布退出直播帶貨!是明星直播帶貨不行,還是直播帶貨不行?
    比如,許君聰首次直播帶貨,邀請到旅遊博主「小小莎老師」擔任助播,還邀請了抖音老年網紅「山支花」在直播間捧場,可謂做足了準備。但實際上他一場直播銷售額僅超一百萬,有業內人士分析稱,主要是因為他的粉絲構成中男粉比例太高,佔比78.84%。在此基礎上,他的帶貨品類中美妝護膚產品佔大多數。像這種消費者與產品畫像不符的情況,往往很難形成轉化。
  • 直播帶貨,沒有想得那麼美
    前不久,「口紅一哥」李佳琦再次登上網絡熱搜,只不過這次不是因為網絡直播銷售業績,而是作為特殊人才落戶上海。如今,熱鬧非凡的直播產業,吸引了大眾、明星乃至各領域精英爭相湧入,直播帶貨這趟「快車」已經對市場和經濟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在直播帶貨多彩炫目的「濾鏡」背後,資本如何開展商業運作?直播間裡又有什麼操作「門道」?
  • 許光建:如何破解直播帶貨亂象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直播帶貨異軍突起,成為今年618購物節的新概念。我們首先要肯定直播帶貨作為一種商業新業態,對於促進消費、豐富商業文化的創新價值,同時也應未雨綢繆,防範風險,時刻把消費者權益保護放在首位,推動直播帶貨沿著健康的路徑順利發展。
  • 羅永浩、唄唄兔、高火火集體翻車,直播帶貨的口碑該如何挽回?
    近日,電商直播帶貨賽道並不平靜,多位主播都登上了「風口浪尖」。其中不乏部分平臺頭部主播。老羅的直播帶貨似乎並沒有因此受影響,直播帶貨的進程在正常繼續。老羅這次的確是翻車了,但是老羅勇於承認錯位,為消費者負責的態度值得讚揚。至於直播方面,老羅給全網的主播選品提了醒,頭部主播如何在頻繁開播的情況下,做好品控工作確實需要注意。
  • 1212快到了,直播帶貨有很多糟心事兒?法官支招"避坑"
    之前他們公司合作的品牌方與薇婭合作,她在朋友圈發了一條推廣海報,沒想到幾分鐘之後,她發出的內容出現在了另一個人的朋友圈裡,對方以她老闆的語氣加了幾句話,表示「作為不靠譜的領頭人,618能給的支持就是為團隊打call」。  …………  除了商家、明星之外,普通人在直播帶貨中踏入的坑更多!!!
  • 戳破泡沫,如何把握直播帶貨的風向?
    電影《大空頭》裡曾經這樣評價金融泡沫,「整個世界都在虛假狂歡,少數的局外人和怪才卻獨具慧眼。」直播就像一陣疾風,乘風者順勢而上,一有疏忽卻可能粉身碎骨,因此,把握風向,放平心態看帶貨非常重要。一、直播帶貨,到底誰才是贏家?
  • 起底預付卡消費陷阱:超8成用戶踩過坑 這些行業是重災區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到了,預付卡消費陷阱可要當心了!  不少人開始選擇購買禮品卡作為禮物或者自用,生活中,除了禮品卡,我們經常會發現商家提供「先充值,後消費」的服務,這種預付費形式的購物消費卡在各個行業都屢見不鮮。
  • 燈飾搭上直播如何實現帶貨?
    在採訪中,商家表示,直播短期內難以直接拉動消費,燈飾營銷搭上直播快車,需要探索一條符合經銷商和消費者服務需求的路徑,方能實現流量變現。本報記者黃凡線下開店促線上流量變現泰沃照明位於星光聯盟的旗艦店正在裝修,總經理楊國頂帶記者走進店內。
  • 莫讓帶貨變「帶禍」 直播經濟有規矩才會真的火
    一些明星、網紅直播帶貨「翻車」引發輿論熱議,貨不對板、假冒偽劣等引發的消費糾紛頻頻曝光。規範行業標準等為直播營銷「剎車降速」的諸多舉措逐步提上日程。年中促銷期間,各大電商平臺再創銷售新紀錄,直播帶貨成為各家搶先攻佔的新領地。然而,直播帶貨熱度持續飆升的同時,許多問題隨之暴露。
  • 預付式消費大起底?別讓預付卡把消費者「卡住」
    洗車卡、健身卡、美容卡……眼下,預付卡越來越多,一方面給消費者帶來了實惠和便利,另一方面弊端和癥結顯現。諸如商戶老闆卷錢跑路、服務不滿意卻無法退款等問題屢屢發生,成為消費投訴的一大熱點。不料,近日再去店裡刷車遭到拒絕,店家稱是因為APP平臺未結算。  「當時就是感覺挺便宜,離家近,反正總需要刷車,也沒怎麼琢磨就下載了,也付錢了,誰知道才洗了幾次,再去就告訴我不能用了,裡面還剩100多塊錢呢,不讓消費了,這不屬於欺詐嘛!」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辦卡顧客氣憤地向吉網、吉刻APP記者說。
  • 門店關閉預付卡沒法退,老人最易被坑,監管困難消費者要長點心
    健身、培訓班、美容理髮、生鮮超市……預付卡的消費方式無處不在,預付金額少則百元,多則數萬元。隨之而來的風險,也在不斷增加。多家教育培訓機構近日出現關店現象,預付了數千甚至數萬元的家長陷進了預付卡的坑。預付卡消費問題,再次被公眾關注。
  • 憑手機號消費預付卡易讓人冒用 希望商家能簡訊提示
    但消費時卻只報出手機號即可。」近日,家住市中區朝陽小區的市民範女士說出了卡多的煩惱。不少商家為吸引消費者,往往通過多充多送、充值打折、充值送禮等方式,建議消費者辦理預付卡,為了使用方便,消費者僅憑手機號碼就能消費,但存在隱患。據悉,範女士帶同事一起到興安街上的一家美甲店做美甲,結帳時範女士報出手機號碼,收銀員就從範女士的會員卡裡扣了款。
  • 預付卡消費這個「坑」該怎麼填
    如今,辦理預付卡消費,成為不少商家的營銷方式。但背後存在很大的消費風險。一旦商家跑路、倒閉,消費者將很難把錢追回。此前全國連鎖餐飲企業金錢豹大規模閉店,涉及預付卡金額超千萬元。對此,商務部稱將開展聯合檢查,將儘快完善工作機制,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手段,來完善預付卡監管。  預付卡消費,其實公眾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