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錢包,你看看裡面有多少張卡,除了銀行卡以外,還有一堆美容卡、兒童遊樂卡、健身卡、會員卡等等。但消費時卻只報出手機號即可。」近日,家住市中區朝陽小區的市民範女士說出了卡多的煩惱。不少商家為吸引消費者,往往通過多充多送、充值打折、充值送禮等方式,建議消費者辦理預付卡,為了使用方便,消費者僅憑手機號碼就能消費,但存在隱患。
據悉,範女士帶同事一起到興安街上的一家美甲店做美甲,結帳時範女士報出手機號碼,收銀員就從範女士的會員卡裡扣了款。範女士的同事於女士想借用她的會員卡去做指甲,做完後給了範女士現金。「當時,我想都沒想就告訴她可以,但她走後,我發現會員卡沒給她,心想如果有問題她會打電話。直到下班,同事也沒給我打電話。」範女士說,在同事給她現金時才得知,同事是報了她的手機號直接消費的。
記者走訪多家商家了解到,憑手機號碼消費會員卡現象較為普遍。在振興路上的一家美容店內,記者詢問是否可以辦理會員卡時,該店工作人員表示可以。當詢問辦理會員卡後,結帳是否需要出示會員卡時,該工作人員表示,「下次來直接報手機號就行。」在文化路上的一家美髮店內,工作人員同樣表示,「辦理會員卡後,今後消費不用每次都出示會員卡,憑手機號碼就可以消費。」
目前,憑手機號碼消費後,有的商家會有簡訊提示,有的則沒有。就此,龍頭路上某律師事務所的姜律師表示,預付卡消費作為目前受商家和消費者青睞的一種消費模式,雖然方便,但存在著消費安全隱患。「在辦理預付卡前,消費者應該詢問清楚,憑手機號碼消費是否有相應提醒,如果沒有,應告知商家及時通過電話或簡訊進行確認提醒,防止預付卡被他人冒用,導致不必要的損失。」姜律師說。(記者 劉一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