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國慶長假,不少聰明的旅遊發現者不再走大眾路線,開拓出了不少小眾路線,發現了不少小眾的但極有品味的景點。河南淅川紫荊關古鎮就是這些小眾的高品位景點之一。
紫荊關古鎮位於河南省淅川縣西北邊陲,地處豫、鄂、陝三省結合部,面臨丹江,背負群山,地勢險要,為「西接秦川,南通鄂渚」之交通要塞,素有「一腳踏三省」之稱。
從明清時期一直到民國時期,荊紫關憑著獨特優越的地理位置,自然成為歷代商賈雲集和兵家必爭之地,經濟繁榮程度甚至遠遠超過淅川縣城,這裡一度被譽為「小上海」。南來北往的生意人自然相中了這個寶地,陸陸續續匯聚到了一起。
明清時期的荊紫關商鋪林立,行商來自全國各地,經營範圍廣泛,銀莊、金鋪、藥店、 動物皮毛、糧食麵粉、生漆、桐油、棉麻布匹、絲綢、茶葉、山貨土特產品、手工鐵器等 等,應有盡有,為解決商業經營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成立各種商會組織,方便商人們洽談業務, 調解糾紛,凝聚各地行商合力的會館,發揮了極大地作用。
荊紫關就出現了 山陝會館、江西會館、湖廣會館、漆幫廟、河南會館、平浪宮等會館,這些會館自然傾注了全國各地 行商的心血,匯聚了南北建築業的能工巧匠,在此留下他們的傳世佳作,成為南北建築藝術的 大觀園。
在此,不能不說荊紫關古鎮裡的山陝會館。
清道光年間,山西、陝西兩地在荊紫關經商 的商人聯 手修建了規模宏大、建築精美,氣勢雄偉的山陝會館。
據《川大事記》記載:1806 年,即嘉 慶十一 年,山西、陝西商人在荊紫關建山陝會館 。
山陝會館位於荊關古街東側面,面積 4000 餘平方米。坐東向西,面臨丹江。
山陝會館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是山西和陝西兩省商人聯合籌建的行業性會館,它集祈福、酬酢、團拜、議事、觀劇、娛樂為一體。總面積達 5000 餘 平方米,2001 年 6 月 25 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荊紫關古建築群面積最大、文化內涵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群之一。
裡面所有 建築構件均達到「無石不雕、無木不刻」的程度。其「建築藝術、雕刻藝術、 壁畫裝裱」號稱「中原三絕」。
現存建築 6 座, 房屋 29 間。中軸線上依次有大門樓,戲樓(過道樓)、鐘鼓樓、過廳、前殿遺址、後殿、春秋閣等 。
山陝會館建築結構新穎獨特,裝飾技藝精巧複雜,木雕、石雕隨處可見。
戲樓的前後簷均有 「唐僧取經」等木雕組畫六組,雕繪精湛。過廳兩側有形態逼真的透花木雕,包括「麒麟望北鬥」、 「丹 鳳朝陽」、「習武圖」及「雄鷹展翅」等。
最令人驚訝的是大殿屋簷的木雕,精雕細刻,盡顯當年工匠的看家水平。
春秋閣內供泥塑關公像,關平、周倉 左右相伴,春秋閣內有「哪吒鬧海」、」仙鶴送書」等故事木雕。
大殿前的陛石更是精益求精,雖歷經滄桑,但仍然可以看出雕工之細膩。
大殿的柱礎石上也精心雕刻了吉祥圖案,但貌似保護不力,個別有現代白色水泥痕跡未徹底清除掉。
山陝會館的石雕都很具特色,各個房柱都有柱頂石,柱頂石均雕有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石刻圖案,加上會館前門,門沿及房角等處的石雕獅子,令人目不暇接,據說有「會館石獅子數不清」之說。
山陝會館目前是荊紫關鎮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建築群,對了解古代的歷史經濟和 文化都有重要的價值。在山陝會館裡,你還可以看到不少令你意外的東西。
原來,在會館裡現在有在廂房裡設立了「民俗館」。裡邊陳列了荊紫關相關的文物,更加充分地詮釋了荊紫關古鎮的民俗文化。
從這些物件來看,當年荊紫關的繁華程度完全超出我們的想像。
這個曾經在時間長河裡曇花一現的古鎮如今是沉默了。沉默也是一種等待,等待著我們去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