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服飾 雪域高原的亮麗標識

2021-01-11 新華網客戶端

  圖①:拉薩市附近縣城的藏族姑娘。

  圖②:拉薩市達孜縣的藏族兒童。圖③:特色藏靴。圖④:日喀則市拉孜縣的藏民。人民視覺 製圖:沈亦伶

  今年兩會,在人大會議的開幕式會場上,一位藏族參會代表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他身著藏族盛裝,即使在溫暖的室內,也不摘下厚厚的皮帽,只為在這個莊嚴的時刻保持本民族最莊重的禮節。

  在雪山環繞、江河奔騰的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環境養育了藏族、珞巴族、門巴族等眾多少數民族,他們也創造了燦爛而獨特的服飾文化,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2008年,藏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藏服——

  寬腰大襟 特色鮮明

  「長袖、寬腰、大襟」是傳統藏服最鮮明的特點。據研究,早在公元前1世紀前後,西藏高原土著部落的服飾就已具有今天藏族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束腰及以毛皮製衣的特徵。隨著與外界交流增加,藏族服飾曾經受到蒙古、漢、滿等族以及波斯等國服飾的影響,在服飾的色澤和製作等方面取得了進步。

  「藏族服飾習俗的形成,同藏民族居住的青藏高原的自然環境及氣候條件、生產生活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體現了民族的集體智慧,蘊含了民族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員白瑪扎西認為,藏族服裝、配飾在其款式、結構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深受自然條件、勞動生產和文化交流的影響。從地域看,可區別為農區和牧區類型;按生活方式,可區別為農村與城鎮類型;從身份講,可分為平民、僧人等類型。

  用於婚禮上的藏裝,往往造型精美,吸引眼球。在婚禮上,不同的人群穿著風格有明顯差異,新娘新郎的服飾以亮色為主,服飾的圖紋樣式繁複精緻,並配以多種裝飾品,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新人父母的藏裝則以穩重成熟為主基調,通常為棕色、絳紅等較為沉穩的色調,配飾上也趨於簡單,比較符合中年人的穿衣習慣。參加婚禮的年輕人,藏裝色彩往往以明亮色調為主,彰顯年輕人青春活潑的一面。作為伴舞的婦女人群,服飾以單一色彩為主,既顯得莊重也不會喧賓奪主。

  藏袍——

  多種穿法 便利美觀

  藏袍是藏裝的主要款式,種類很多,從質地上可分錦緞、羊皮、氆氌、素布等。由於生活地域的不同,藏裝風格各異。

  藏北羌塘地處高原,氣溫低,風沙大,又是遼闊的草原,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就要選擇便於起居、行旅、保暖禦寒的服裝。牧區藏族穿著以皮袍為主,結構肥大,袖口寬敞,穿著自如。白天陽光充足、氣溫升高時,可脫袖露臂,調節體溫,夜間可解帶和衣而眠。牧民的皮袍離不開腰帶,穿時提起下擺與膝蓋平齊,腰帶一束,懷裡形成大囊,裡面可裝不少隨身用品。皮袍用土法加工的綿羊皮縫製,既經久耐用又抵風禦寒。牧民的節日盛裝質地考究、做工精緻,這種皮袍以羊羔皮縫製,面子用獐皮製作,袖口、襟領、下擺用紅、藍、綠紋呢子裝飾,用水獺皮或豹皮鑲邊,顯得格外漂亮。

  農區氣候溫和溼潤,人們穿著的男式袍子和女式長坎肩,主要以黑氆氌為原料,款式仍屬大襟藏裝,右腋下釘一個紐扣,男式袍子用綠色或藍色綢布做兩條飄帶。一般男式白氆氌藏袍的領口鑲上加洛。女式藏袍大多是黑色的,一般冬季穿有袖的,夏裝無袖,但也有四季穿無袖的,冬春季外加氆氌短褂。

  城鎮男女一般喜歡以嗶嘰、毛呢或混紡為衣料,婦女尤講究款式新穎合身。近年在拉薩出現的女式藏裝,雖然前面留有藏服的大襟式樣,但左右襟不開,合縫成管狀,比較緊身,講究線條,外裝、襯衣的色調淡雅柔和。穿藏袍,裡面都要穿襯衣。男式襯衣多半是高領,有大襟和對襟兩種,用白色綢布作面料的居多;女式翻領用各種顏色的綢布做成。女式襯衣袖子較長,平時捲起,跳舞時放下,袖隨舞起,翩翩飛舞,十分好看。

  邦典、町瑪、碎辮子——

  含義不同 風格各異

  農區、城鎮婦女均系有圍裙,藏語叫「邦典」,是藏族已婚婦女的標誌。圍裙織法獨特,編織精密。農牧區婦女喜歡以強烈的對比色調相配,城鎮婦女則選擇以纖細的相關色組成嫻雅溫和的色調,即便是農區,因自然條件不同,也各有特點。如西藏工布地區有大片原始森林,雨量充足,人們為適應這裡的自然條件,在長期勞動中創造了名為「古季」的外衣。這種無袖套服,一般用野山羊皮、熊皮或黑氆氌製作,適合在林中伐木,耐穿而又能防避小雨。工布人還在「古季」的領和腰間鑲上織錦圖案,作為他們的節日盛裝。

  藏族女子的服飾較男子複雜得多。阿里普蘭地區的婦女「孔雀」服飾就相當精美獨特,而且與阿里孔雀河的美名緊緊聯繫在一起。孔雀河源頭似孔雀,是美麗和吉祥的象徵,為了使孔雀般的美麗和吉祥永生永世地存在於這塊土地上,婦女們的裝飾便模仿孔雀流傳至今。婦女戴的帽子叫「町瑪」,是棕藍色彩線氆氌製作的圓筒帽。獨特的帽子及耳墜象徵孔雀的頭冠,婦女背部系「改巴」,即背部圍裙,「改巴」用毛色純白光滑的山羊皮製作,正中部鑲嵌帶有圓形花紋的氆氌粗條線,顯示出孔雀的背部;周邊鑲嵌圓形花紋的棕藍彩色氆氌,是婀娜多姿的孔雀翅膀;底部開的三道叉口便是孔雀的尾羽。有的「改巴」皮面夾有色彩絢麗的綢緞,更具有非凡的風姿,猶如開屏孔雀在眼前,美麗多姿。

  四川阿壩、甘肅夏河和青海等地的藏族婦女頭飾多為「碎辮子」,將頭髮梳辮成數十根細辮,下接黑絲線或咖啡色絲線,直墜至腳踝。自頭部起墜一寬寸許的硬布塊,上綴真假琥珀、瑪瑙或銀碗形飾物。未婚女子,梳兩根辮子,辮子上綴有紅布塊,上排綴紅珊瑚數行。部分婦女在頂腦門處飾以較大的綠松耳石串。

  有意思的是,康區藏族男子一般要從十六七歲開始蓄長發,梳理辮入紅絲線後盤於頭頂,將絲線穗垂於右耳後,絲線髮辮上套象牙箍、玉環和鑲有珊瑚、瑪瑙等珠寶的銀飾。

  小貼士

  氆氌,藏語音譯,為藏族手工生產的一種羊毛織品,實為手工織成的毛呢,也叫藏毛呢。氆氌是加工藏裝、藏靴、金花帽的主要材料,相傳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藏族人日常生活中所佔地位如內地的棉布一樣重要。氆氌結實耐用,保暖性能好,傳統品種有加翠氆氌、毛花氆氌、棉紗氆氌等。氆氌生產幾乎遍及農區、半牧半農區,以西藏山南澤當最為著名。(記者 扎西)

相關焦點

  • 藏族—生活在雪域高原的古老民族
    我想,很多人會以為這個雪域高原上的民族都是神秘的,的確,漢藏史書裡的記載少之又少,我們人類對於未知的事物總是充滿著好奇和嚮往。當然,心裡還有一點點的小恐懼,比如對於那輕則心跳加快,重則傷及性命的高原反應,讓一些身體素質不太好的人對藏地望而卻步。
  • 藏族服飾圖鑑|乘風破浪的藏族小姐姐們,藏不住了
    然而有一個地方,看起來與時尚沾不上邊,但卻將民族服飾進行到底——藏族地區。說到西藏,怕是很多人都不陌生,西藏位於中國西南地區邊疆青藏高原,北鄰新疆,東接四川,周邊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克什米爾等國接壤,在熱愛旅行的人眼裡,這是一個神聖的目的地。在這個文化大匯集的地方,藏裝在這片雪域高原盛開出一片繁華。
  • 雪域高原的「心連心」晚會
    笑聲、掌聲不時震響在春意盎然的演播大廳,也迴蕩在雪域高原的城市夜空……立足青海,面向藏區,在交流碰撞中彰顯特色與魅力笛聲、鼓聲、鈴鐺聲,歡快的帶著濃鬱草原風情的音樂響了起來,30名玉樹地震之後出生的小朋友,手捧潔白的哈達和五彩的鮮花奔跑著上場了。
  • 雪域高原上的明珠,藏傳佛教的聖地,給自己一次朝聖之旅
    雪域高原上的明珠。只要和別人說到拉薩,那麼對方腦海裡第一個想起的一定是布達拉宮。一本本印發成冊的情詩流傳,自身傳奇故事的廣為人知,六世達賴的名聲從雪域高原傳遍了中華大地的大江南北,他就是倉央嘉措。但是在布達拉宮中,有五世達賴以來的八座靈塔,而只有倉央嘉措沒有靈塔。這就像武則天的無字碑,命名什麼都沒有,但是你在或者不在,我就在那裡。
  • 陳光:雪域高原的城
    飛機降落在貢嘎國際機場,我又一次踏上雪域高原。離開拉薩,沿雅魯藏布江西行250公裡,來到雪域高原上的歷史文化名城日喀則。這裡海拔3836米。古城周邊被層層疊疊的雪山包裹,山腳下綠樹婆娑,水草亮麗,縱橫交錯的小溪清澈無比、潺潺流淌,掬一捧入口,甘甜爽心,讓人感覺仿佛置身於風景秀美的江南古鎮。
  • 堅強樂觀、熱心公益,這個從雪域高原到上海交大的藏族姑娘,好樣的!
    從班級下遊到專業第五,她突破自我勤學苦讀,實現逐夢路上的華麗蛻變;從有口皆碑的好班長到全面發展的交大青年,她熱心公益,助力漢藏文化交流傳播;從雪域高原到上海交大,她用堅強和韌性書寫出一曲青春之歌組織活動、熱心公益她是交大校園的藏族文化傳播者作為一名藏族學生,嘎瑪卓嘎拉姆立志做交大校園中的藏族文化傳播者。在人文學院三年,嘎瑪卓嘎拉姆深深感受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性。她希望能夠為藏族文化的傳播和漢藏文化交流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或許渺小卻會熠熠閃光。
  • 「援藏父親」愛灑雪域高原
    第二次是去青藏雪域高原,整整三年。從東北平原到雪域高原,從長嶺縣第二中學到日喀則市第三高級中學,從支教汶川災區到支教藏族同胞,黃福軍千山萬水的跋涉與跨越,萬水千山的責任與擔當,皆因他內心深處的樸素信念——當一名好老師。三年前,當黃福軍踏上日喀則的土地時,他已經沒有任何精力欣賞雪域高原的藍天白雲了,堂堂七尺男兒的血肉之軀在3800米的高原癱軟成泥。
  • 服飾設計|丁真的世界,藏族小夥丁真爆火全網!藏族服飾設計介紹!
    這為我們區劃藏族服飾奠定了基礎。 安多藏族服飾體現的是安多藏族同胞對生活與美好的執著追求,也美化和壯大了藏族的服飾文化。色彩是康巴藏族服飾點綴美的靈魂,他們在色彩運用上十分著重色塊與整體的相村與和諧,運用最多的紅、黃、藍、綠、白和黑色往往包含了宗教的象徵意蘊,又歸納了雪域大自然所呈現的直觀表徵。廣泛運用金銀珠寶裝飾也是康巴藏族服飾的一大藝術特色,體現了他們鮮明的民族個性和務實的審美價值觀念。
  • 服飾:藏族文化明珠——藏裝
    由於長期的封閉性生存,總的來說,藏族服飾發展的縱向性差異不大,其基調變化亦小。藏族服飾的形制與質地較大程度地取決於藏族人民所處生態環境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因此,藏裝的地域性特徵明顯。由於自然條件、生產方式的不同,藏族服飾豐富多彩,差異頗多,不勝枚舉。
  • 圖片故事:藏族夫婦雪域高原安家救助野生動物
    青海省海西州海拔約四千多米的都蘭縣有一座野生動物保護救助站——溝裡鄉合支龍野生動物保護救助站,站長是一個叫肉保的中年藏族漢子,他的妻子德措吉和女兒仁青拉毛也和他一同參與野生動物的救助。 從2010年開始為了救助野生動物,肉保辭去村委主任一職,帶領家人從都蘭縣城搬到人跡罕至的雪域高原搭建的簡易板房裡居住。
  • 雪域高原「孺子牛」
    作為本地民族幹部,尕藏才讓深知甘南嚴酷的生存環境、薄弱的經濟基礎,卻道出了人們在這雪域高原上謀生存、求發展的艱辛。我打心眼裡由衷地敬佩起了眼前這位紮根雪域高原,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藏族漢子尕藏才讓。
  • 在香格裡拉菜市裡遇見雪域高原上的「鮮活藏區」
    中新社香格裡拉6月17日電 題:在香格裡拉菜市裡遇見雪域高原上的「鮮活藏區」作者 繆超土鍋子「藏式火鍋」將是格桑卓瑪家今晚迎接客人的「法寶」,她注重平衡土鍋子裡肉食與蔬菜的比例,精心挑選生菜、青筍、南瓜
  • 雪域高原上的臺灣符號
    中新社拉薩11月12日電 題:雪域高原上的臺灣符號  作者 楊程晨  華婉伶、餘雅琪、勤彭蓁是三位生活在雪域的臺灣女性,因不同原因來到雪域高原,又因西藏的獨特氣息不願再離去。  臺灣與西藏位於中國南境的東西兩端,相隔千裡,卻又有著說不清的緣分。
  • 當大家都在沉迷康巴漢子的美色時,多少人會留意到藏族雪域精工?
    ▲(image:丁真)要知道,無論是外貌身材,還是性格、氣質,沒人能抵擋得了康巴漢子的魅力,所以一不小心容易令人沉迷美色,而忘了藏族還有那些蘊含著藏文化精髓的寶藏——「雪域精工(藏族的手工藝)」。▲ 藏族是我國 56 個民族之一,亦是中國及南亞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 她猶如高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靜靜的躺臥在西藏東南部
    拉薩,是起源於拉薩河谷平野上的一座舉世矚目的高原名城,距今已有1300年歷史。那曲、林芝、山南、日喀則環繞周圍,使拉薩成為中樞地帶、重要交通樞紐;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擦肩而過滋養著拉薩河谷肥沃的土地,養育著一代代淳樸善良的藏族兒女;
  • 甘南藏區,聖境之地;藏族服飾,珠搖環珮
    那裡有伸手就好像抹得到的藍天白雲,有純樸熱情的藏族同胞,有莊嚴肅穆的密宗寺院,絕對會使你的心靈得到安慰和平靜。甘南藏族自治州位於甘肅省南部,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與黃土高原西部過渡地段,是甘、青、川三省的結合部。甘南州境內草原遼闊、河流縱橫,森林茂密、物產豐饒。
  • 用中醫為雪域高原百姓減輕病痛
    「來到雪域高原西藏已經快半年了,回想這半年的經歷,我們克服各種困難,順利地開展工作,收穫良多,既增長知識,也磨練了意志。」昨日,記者連線採訪了我市援藏專家、市中醫院預防保健科醫生何永江。中醫診療法贏得患者信任今年6月,33歲的何永江抵達林芝市工布江達縣,開始了他的援藏之旅。
  • 西藏——最美的雪域天堂
    西藏是美麗的西藏是綻放在那雪域高原上最燦爛的一朵花走進世界文化遺址—布達拉宮布達拉宮靜靜地坐落在雪域高原上,那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每時每刻,布達拉宮都在散發著神聖的光芒,引無數人來此朝拜。八廓街的兩旁都是販賣各種商品的商店,有賣工藝品的,有賣藏族服飾的,足以消磨掉一下午的時間。
  • 西藏阿里,濃縮了雪域高原最極致的風光!
    隨手一拍,都是風光大片 岡仁波齊 藏族人心中的神山 坐標:阿里地區獅泉河鎮以南約25公裡處 納木那尼峰 深情的「藏族少女
  • 綻放吧,雪域高原上的格桑花——回憶我的父親於鳳山在四川甘孜的...
    一次,父親軍郵站收到了一封加急文件,郵件上標識要求分工委書記親啟。當父親把郵件送到苗書記辦公室時,秘書說苗書記到下面視察工作去了,距離機關所在地六十多公裡,估計今天不一定回得來,機關又抽調不出人手去送,怎麼辦?十萬火急,一刻也不能耽誤。父親帶上一位軍郵人員,把加急文件裝好,騎上馬,向苗書記視察的地方疾馳而去。途中,他們遭遇了土匪,兩人一邊還擊,一邊伺機擺脫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