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拉薩市附近縣城的藏族姑娘。
圖②:拉薩市達孜縣的藏族兒童。圖③:特色藏靴。圖④:日喀則市拉孜縣的藏民。人民視覺 製圖:沈亦伶
今年兩會,在人大會議的開幕式會場上,一位藏族參會代表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他身著藏族盛裝,即使在溫暖的室內,也不摘下厚厚的皮帽,只為在這個莊嚴的時刻保持本民族最莊重的禮節。
在雪山環繞、江河奔騰的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環境養育了藏族、珞巴族、門巴族等眾多少數民族,他們也創造了燦爛而獨特的服飾文化,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2008年,藏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藏服——
寬腰大襟 特色鮮明
「長袖、寬腰、大襟」是傳統藏服最鮮明的特點。據研究,早在公元前1世紀前後,西藏高原土著部落的服飾就已具有今天藏族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束腰及以毛皮製衣的特徵。隨著與外界交流增加,藏族服飾曾經受到蒙古、漢、滿等族以及波斯等國服飾的影響,在服飾的色澤和製作等方面取得了進步。
「藏族服飾習俗的形成,同藏民族居住的青藏高原的自然環境及氣候條件、生產生活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體現了民族的集體智慧,蘊含了民族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員白瑪扎西認為,藏族服裝、配飾在其款式、結構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深受自然條件、勞動生產和文化交流的影響。從地域看,可區別為農區和牧區類型;按生活方式,可區別為農村與城鎮類型;從身份講,可分為平民、僧人等類型。
用於婚禮上的藏裝,往往造型精美,吸引眼球。在婚禮上,不同的人群穿著風格有明顯差異,新娘新郎的服飾以亮色為主,服飾的圖紋樣式繁複精緻,並配以多種裝飾品,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新人父母的藏裝則以穩重成熟為主基調,通常為棕色、絳紅等較為沉穩的色調,配飾上也趨於簡單,比較符合中年人的穿衣習慣。參加婚禮的年輕人,藏裝色彩往往以明亮色調為主,彰顯年輕人青春活潑的一面。作為伴舞的婦女人群,服飾以單一色彩為主,既顯得莊重也不會喧賓奪主。
藏袍——
多種穿法 便利美觀
藏袍是藏裝的主要款式,種類很多,從質地上可分錦緞、羊皮、氆氌、素布等。由於生活地域的不同,藏裝風格各異。
藏北羌塘地處高原,氣溫低,風沙大,又是遼闊的草原,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就要選擇便於起居、行旅、保暖禦寒的服裝。牧區藏族穿著以皮袍為主,結構肥大,袖口寬敞,穿著自如。白天陽光充足、氣溫升高時,可脫袖露臂,調節體溫,夜間可解帶和衣而眠。牧民的皮袍離不開腰帶,穿時提起下擺與膝蓋平齊,腰帶一束,懷裡形成大囊,裡面可裝不少隨身用品。皮袍用土法加工的綿羊皮縫製,既經久耐用又抵風禦寒。牧民的節日盛裝質地考究、做工精緻,這種皮袍以羊羔皮縫製,面子用獐皮製作,袖口、襟領、下擺用紅、藍、綠紋呢子裝飾,用水獺皮或豹皮鑲邊,顯得格外漂亮。
農區氣候溫和溼潤,人們穿著的男式袍子和女式長坎肩,主要以黑氆氌為原料,款式仍屬大襟藏裝,右腋下釘一個紐扣,男式袍子用綠色或藍色綢布做兩條飄帶。一般男式白氆氌藏袍的領口鑲上加洛。女式藏袍大多是黑色的,一般冬季穿有袖的,夏裝無袖,但也有四季穿無袖的,冬春季外加氆氌短褂。
城鎮男女一般喜歡以嗶嘰、毛呢或混紡為衣料,婦女尤講究款式新穎合身。近年在拉薩出現的女式藏裝,雖然前面留有藏服的大襟式樣,但左右襟不開,合縫成管狀,比較緊身,講究線條,外裝、襯衣的色調淡雅柔和。穿藏袍,裡面都要穿襯衣。男式襯衣多半是高領,有大襟和對襟兩種,用白色綢布作面料的居多;女式翻領用各種顏色的綢布做成。女式襯衣袖子較長,平時捲起,跳舞時放下,袖隨舞起,翩翩飛舞,十分好看。
邦典、町瑪、碎辮子——
含義不同 風格各異
農區、城鎮婦女均系有圍裙,藏語叫「邦典」,是藏族已婚婦女的標誌。圍裙織法獨特,編織精密。農牧區婦女喜歡以強烈的對比色調相配,城鎮婦女則選擇以纖細的相關色組成嫻雅溫和的色調,即便是農區,因自然條件不同,也各有特點。如西藏工布地區有大片原始森林,雨量充足,人們為適應這裡的自然條件,在長期勞動中創造了名為「古季」的外衣。這種無袖套服,一般用野山羊皮、熊皮或黑氆氌製作,適合在林中伐木,耐穿而又能防避小雨。工布人還在「古季」的領和腰間鑲上織錦圖案,作為他們的節日盛裝。
藏族女子的服飾較男子複雜得多。阿里普蘭地區的婦女「孔雀」服飾就相當精美獨特,而且與阿里孔雀河的美名緊緊聯繫在一起。孔雀河源頭似孔雀,是美麗和吉祥的象徵,為了使孔雀般的美麗和吉祥永生永世地存在於這塊土地上,婦女們的裝飾便模仿孔雀流傳至今。婦女戴的帽子叫「町瑪」,是棕藍色彩線氆氌製作的圓筒帽。獨特的帽子及耳墜象徵孔雀的頭冠,婦女背部系「改巴」,即背部圍裙,「改巴」用毛色純白光滑的山羊皮製作,正中部鑲嵌帶有圓形花紋的氆氌粗條線,顯示出孔雀的背部;周邊鑲嵌圓形花紋的棕藍彩色氆氌,是婀娜多姿的孔雀翅膀;底部開的三道叉口便是孔雀的尾羽。有的「改巴」皮面夾有色彩絢麗的綢緞,更具有非凡的風姿,猶如開屏孔雀在眼前,美麗多姿。
四川阿壩、甘肅夏河和青海等地的藏族婦女頭飾多為「碎辮子」,將頭髮梳辮成數十根細辮,下接黑絲線或咖啡色絲線,直墜至腳踝。自頭部起墜一寬寸許的硬布塊,上綴真假琥珀、瑪瑙或銀碗形飾物。未婚女子,梳兩根辮子,辮子上綴有紅布塊,上排綴紅珊瑚數行。部分婦女在頂腦門處飾以較大的綠松耳石串。
有意思的是,康區藏族男子一般要從十六七歲開始蓄長發,梳理辮入紅絲線後盤於頭頂,將絲線穗垂於右耳後,絲線髮辮上套象牙箍、玉環和鑲有珊瑚、瑪瑙等珠寶的銀飾。
小貼士
氆氌,藏語音譯,為藏族手工生產的一種羊毛織品,實為手工織成的毛呢,也叫藏毛呢。氆氌是加工藏裝、藏靴、金花帽的主要材料,相傳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藏族人日常生活中所佔地位如內地的棉布一樣重要。氆氌結實耐用,保暖性能好,傳統品種有加翠氆氌、毛花氆氌、棉紗氆氌等。氆氌生產幾乎遍及農區、半牧半農區,以西藏山南澤當最為著名。(記者 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