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當經理當菜販,做菜心禮盒,讓菜樹變身「搖錢樹」

2020-12-24 創業家

每年在增城遲菜心上市的這4個月,都會形成一個特殊的市場。每天一大早,都會有收購商在那專收菜心。農戶都趕在凌晨起床割菜,去得越早,菜越新鮮,賣價才可能就越高。即便這樣,一斤菜心也只能多賣幾毛錢,一斤也就2、3元錢。因為種菜心太辛苦,當地許多人都不願意幹。

有個年輕人叫張文彬,就在當地許多人不願意種遲菜心時他卻種了,而後來自己靠著菜心發了財,對於張文彬來說也是一件意料之外的事。

增城遲菜心,屬於菜心的一種。它和我們通常所說的菜心可不是一回事。因為要到深冬才能上市,比一般的菜心上市時間遲,所以叫做遲菜心。張文彬的老家小樓鎮一帶,是遲菜心的主要種植地區,像這樣的遲菜心地有很多。

2005年張文彬大學畢業後,在自己的家鄉增城,找到了一個在旅遊開發公司的工作,這年冬天,突然有在廣州的同學,向張文彬打聽增城遲菜心。張文彬很意外,因為當時增城遲菜心太便宜,是一種沒有人願意種的蔬菜。

不受待見的菜心突然有人打聽,張文彬決定到廣州市看個究竟。這一去,張文彬有了發現,回來後,張文彬開始了一連串出人意料的舉動,也開始為一個上千萬的財富計劃做準備。

原來,2004年,廣州市增城區政府舉辦了第一屆的美食節,菜心也在美食節上亮了相,沒成想,吃不了用來餵豬餵鵝的遲菜心竟然引起了一些關注。張文彬的同學很想嘗嘗,而當時遲菜心在增城之外的地方幾乎都沒有銷售。

張文彬說:「從以前沒有人知道,現在更多人知道還主動要,我覺得這個事,心裡想著是不是一個好的機會,現在還沒有人在做這個事,自己就有這麼一個想法。」

當時,增城遲菜心因為價格低,當地不但沒有人規模化種植,更沒有人把菜心賣到增城之外的地方,雖然美食節過後,撬動了一點點遲菜心的市場,但是銷售渠道不成熟,還是沒人專門做遲菜心的生意,張文彬卻想試一試。

2015年,張文彬開始把加工好的菜乾,做成包裝禮盒,並且自己開設了特產店。銷售遲菜心禮盒、絲苗米等增城特產。

如今張文彬合作酒店50多家,自己的600多畝基地遲菜心和水稻輪作,銷售額3000多萬元。

本文來自生意我最行,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相關焦點

  • 攤位漲價菜販罷市
    ,因為他們依賴多年的南坑市場已連續兩天沒菜賣了。而造成這一狀況的直接原因是因為這個市場一樓的200多菜販不滿新的管理者提高攤位租金,集體罷市。菜販攤位提價生意難做  昨天早晨,記者接到王先生報料,稱自己一大早去香洲南坑市場買菜,竟發現偌大的市場一樓上百個蔬菜攤位無菜可買,只好空手而歸。  南坑市場是珠海市香洲老城區有一定影響的老市場,周圍居民密集。
  • 菜販買菜遇"限購" 郫縣一家購物中心拒絕賣菜給菜販
    我到摩爾購物中心買蔬菜,只是考慮自己攤位上的菜沒有了,為解決臨時需要,圖個方便。」  超市  「林灣村就這麼大,哪些是市場上的菜販,我們都熟悉。」下面的員工,曾看到一些菜販拿著編制口袋過來裝,這部分人實質是來進貨的。  前段時間購物中心搞促銷活動,其中土豆1.25元/斤,結果近千斤的土豆,大部分都被菜販買走了。
  • 梅花村:樹頭菜變身「搖錢樹」
    2001年,當時還只是村民的茶紹鋒返鄉置業,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思考著能否為家鄉的父老鄉親做些什麼。當時,梅花村的樹頭菜生長地點分散,除了本地村民,知道樹頭菜的人非常少。茶紹鋒看到樹頭菜的發展價值,動員黨員、村民種植樹頭菜。鍋圈山的樹頭菜「步步為營」,由天然野生變成人工種植、由葉子變成票子,梅花村樹頭菜的名聲也逐漸響亮了起來。
  • 【四川交通】交通人變身「菜販」,但他從不賺差價!
    在四川省樂山市金口河區同心村蘿蔔地裡,胡文武和他的愛人開始忙碌了起來。▲同心村村民正在採收生薑7組的楊華大叔,騎著他的農用車突突突地就往蔬菜基地集散點來了,車上摞著綠油油的佛手瓜,他笑呵呵地說:「以前這瓜都賣不起價的,好多都爛在地頭了,這下安逸了,賣了上百斤,又多了一筆收入咯!」
  • 8公斤重遲菜心摘得「菜心王」桂冠
    南方網訊(全媒體記者/朱偉良 通訊員/吳琨)12月30日,為期三天的廣州增城菜心美食節在增城區小樓鎮舉行。經過評選,一棵1.1米高,8公斤重的菜心以綜合評分第一的成績摘下了2016廣州增城菜心美食節「菜心王」的桂冠。在增城區小樓鎮的山間田野,遲菜心隨處可見,種植面積達到幾千畝。
  • 海南檳榔產業不斷轉型升級 檳榔樹變身「搖錢樹」
    截至去年年底,海南全省檳榔種植面積達178萬畝,是海南230萬農民的重要經濟收入來源,佔全省農業人口的41.37%,是海農心中不折不扣的「搖錢樹」。因此,近年來,海南檳榔產業不斷轉型升級,加強科學種植管理,延長檳榔深加工產業鏈,推動加工向園區集中發展,讓檳榔樹日趨從「懶人樹」變成「搖錢樹」,從單一發展種植業到全產業鏈發展,檳榔果提質增效,市場話語權增大。目前,在海南,檳榔產業已由原本「種植在島內,加工與市場『兩頭在外』」的局面,逐步向「種植+初加工+深加工+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布局發展。
  • 一斤菜心的加價之旅:菜田1元收購 餐桌3元售出
    他以種生菜為例給記者算了一筆帳:目前他使用的一種俄羅斯肥料3年前每袋只需70~80元,但現在卻漲到150~165元;按年計算的地租從2009年初的600~800元/畝升至如今的1500~2500元/畝;人工漲得更加厲害,去年上半年請一個人每天只需40~50元,下半年開始就漲到70~90元了。
  • 白灼菜心時不要直接下鍋,做對兩個步驟才能讓菜心清脆爽口
    雖然說白灼菜心這道素菜真的很受歡迎,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自己在家裡面做這道菜的時候並不容易做出飯店的味道來,絕大多數的人自己在家做白灼菜心的時候不僅菜心不容易入味,吃起來的口感也不像飯店裡那樣清脆爽口。明明很好吃的一道素菜,為什麼做出了這樣的味道和口感呢?今天就為大家來分享白灼菜心的正確做法,白灼菜心時不要直接下鍋,做對兩個步驟才能讓菜心清脆爽口。
  • 菜心不是越圓越好,買對了比啥都好吃,菜販一般不告訴你
    「菜心」在廣東屬於主打蔬菜,一年四季都能見到,在廣東這邊真的是太普通了,菜心的頂端開著一簇金黃色的花。別看菜心一年四季都有,但是真正吃菜心的季節只有冬天。冬天的菜心才是最好吃的,因為在冬天的清晨,蔬菜葉上都綴了一層透明的霜花。我們都知道打過霜,受過害的青菜特別好吃,尤其是菜心,翠翠綠綠、鮮嫩無比,吃起來帶股清甜的味道,好吃極了。
  • 從職業經理人變身為老闆,他是如何做的?
    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前,林先生經營著一家叫橋苑酒家的高檔食府,他的老闆兼合伙人是香港太興飲食集團董事長陳永安。橋苑之所以吸引香港城中大腕及名流絡繹不絕地光顧,皆因有「香港鮑魚王子」林先生在主理。無論是裝修檔次、出品和服務都是超一流的。但是,亞洲金融風暴過後,香港經濟首當其衝遭到重創,橋苑也因此關門。
  • 鄉村振興丨河北平鄉:榛子樹變身群眾致富「搖錢樹」
    2018年夏天回村後,他把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作為第一任務,無私忘我地奔走在富民強村之路上。在一位多年從事榛子種植的朋友介紹下,他帶隊去山東、河南、遼寧等地進行實地考察後,決定在村裡引進榛子特色種植項目。
  • 中東海棗樹農民「搖錢樹」 美國黑李落戶德化(圖)
    中東海棗樹農民「搖錢樹」 美國黑李落戶德化(圖)     本報訊烈日炎炎,南安市溪美鎮蓮塘村農民陳建樹卻忙著將已經長成的中東海棗樹運往上海據他介紹,家中兩畝地種植的中東海棗樹每年至少能為他增加1萬元的收入。現在,蓮塘村有近1/3的農戶種植中東海棗樹,這種樹成為了農民致富的「搖錢樹」。  據了解,中東海棗樹投入成本低,1畝地只要1200元的種植成本,每年的產量和效益卻是水稻的5倍。村民們嘗到甜頭,種植積極性很高,就連屋前屋後也種上幾棵。記者在蓮塘村採訪時看到,山坡上、田地裡,隨處可見鬱鬱蔥蔥的樹木,煞是美觀。
  • 古茶樹變百姓搖錢樹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古茶樹變百姓搖錢樹 2020-05-15 20: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菜籃子的「中場戰事」:巨頭三倍砸錢挖人,十年菜販成團長
    美團優選打入重慶市場僅1個月後,菜販晨晨就發現生意不好做了,最擊中他痛點的是,每月營收少了近兩成。網際網路公司的擴張速度讓晨晨有了緊迫感,離菜市場1公裡的範圍已經開出5家提貨點。社區團購的搶客大戰同步反映到蔬菜產業鏈上遊。
  • 貨車駕駛員千裡迢迢送貨,女菜販承諾不到位,對方扭頭就走
    通行費用的額度達到1500元,這位貨運駕駛員也覺得這些費用真的還是非常高的,因此就詢問不知道女菜販是否能夠接受這多出來的路費,當時在電話裡面女菜販也表示只要把菜按照規定的時間送到,那麼所有的過路費用都可以由自己來支付。
  • 中國的「搖錢樹」翻譯成英文和樹沒有關係哦,那老外怎麼說?
    我們中文有「搖錢樹」這個表達,如果放在企業裡,可以用來稱呼「核心的贏利項目」。在英文裡,也有同樣的表達,但是跟tree(樹)無關,而是cash cow(現金中搖錢樹)。cash是現金,cow是奶牛,「能給你產現金的奶牛」,自然就是「搖錢樹」了,跟我們平時所說的「會下金蛋的雞」是一個道理。
  • 南嶽衡山的搖錢樹
    老人似乎很了解鍾老漢的身世,從衣袖裡拿出一粒金黃色的種子對他說:「回家後把這種子種下,明年會長成樹,後年就會開花結果,今後你有了這棵樹,你的晚年生活不再愁吃愁穿了。」老人接著又對他說:「不過記住,在這樹發枝長葉時,不論天晴落雨都要灌七七四十九天的水,每天要灌七七四十九擔,每擔水要滲進七七四十九滴汗,在這顆樹開花的第一年,每朵花上要滴上你自己的一滴鮮血。」
  • 小菜販的淘汰或將是「板上釘釘」?
    同理,小菜販消亡之時,沒有一個用戶是無辜的。儘管人民日報、央視等媒體已經屢次點評社區團購巨頭,希望巨頭們不要只惦記老百姓的這幾捆白菜,但是沒有一個巨頭願意退出的,甚至有的巨頭還加大了廣告投入力度。不過整體上,各家社區團購巨頭還算是「和諧共處」,還沒有到達「血拼」的地步。
  • 《吉州區青石街菜市場正式運營》續:菜販全部入場菜價基本穩定
    2月20日,晨報二版刊登了《吉州區青石街菜市場正式運營,部分菜販卻拒絕入內——新建市場冷清,馬路攤位熱鬧》一文,對新建的吉州區青石街菜市場的運營狀況進行了報導。該文指出菜販因為種種顧慮不願搬進新菜市場,而是繼續留在馬路市場經營,導致新建市場冷清,形同虛設。連日來,本報記者持續關注事態進展。
  • 陳樹菊 一個菜販的慈善
    陳樹菊 一個菜販的慈善 資料圖 兔年春節前後,大陸巨富陳光標攜數億新臺幣赴臺發紅包,其高調慈善之舉引發臺灣社會廣泛爭議;與此同時,陳樹菊,臺東一位普通菜販的低調善行持續發酵這位最近受到國際媒體追捧、臺灣社會引以為傲的陳樹菊,在現實生活中,卻只是個在三線城市菜肆中守著一攤市口的菜販。今年正值花甲之年的陳樹菊從13歲即撐起家庭重擔。47年來,貧困拮据、至親離世,她的前半生遭遇了常人難以忍受的坎坷,但她並不因此怨天尤人,憑藉著樸素的人生觀、近乎頑固的執著,持續而低調地捐贈了1000萬元臺幣(約合227萬人民幣)給慈善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