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在增城遲菜心上市的這4個月,都會形成一個特殊的市場。每天一大早,都會有收購商在那專收菜心。農戶都趕在凌晨起床割菜,去得越早,菜越新鮮,賣價才可能就越高。即便這樣,一斤菜心也只能多賣幾毛錢,一斤也就2、3元錢。因為種菜心太辛苦,當地許多人都不願意幹。
有個年輕人叫張文彬,就在當地許多人不願意種遲菜心時他卻種了,而後來自己靠著菜心發了財,對於張文彬來說也是一件意料之外的事。
增城遲菜心,屬於菜心的一種。它和我們通常所說的菜心可不是一回事。因為要到深冬才能上市,比一般的菜心上市時間遲,所以叫做遲菜心。張文彬的老家小樓鎮一帶,是遲菜心的主要種植地區,像這樣的遲菜心地有很多。
2005年張文彬大學畢業後,在自己的家鄉增城,找到了一個在旅遊開發公司的工作,這年冬天,突然有在廣州的同學,向張文彬打聽增城遲菜心。張文彬很意外,因為當時增城遲菜心太便宜,是一種沒有人願意種的蔬菜。
不受待見的菜心突然有人打聽,張文彬決定到廣州市看個究竟。這一去,張文彬有了發現,回來後,張文彬開始了一連串出人意料的舉動,也開始為一個上千萬的財富計劃做準備。
原來,2004年,廣州市增城區政府舉辦了第一屆的美食節,菜心也在美食節上亮了相,沒成想,吃不了用來餵豬餵鵝的遲菜心竟然引起了一些關注。張文彬的同學很想嘗嘗,而當時遲菜心在增城之外的地方幾乎都沒有銷售。
張文彬說:「從以前沒有人知道,現在更多人知道還主動要,我覺得這個事,心裡想著是不是一個好的機會,現在還沒有人在做這個事,自己就有這麼一個想法。」
當時,增城遲菜心因為價格低,當地不但沒有人規模化種植,更沒有人把菜心賣到增城之外的地方,雖然美食節過後,撬動了一點點遲菜心的市場,但是銷售渠道不成熟,還是沒人專門做遲菜心的生意,張文彬卻想試一試。
2015年,張文彬開始把加工好的菜乾,做成包裝禮盒,並且自己開設了特產店。銷售遲菜心禮盒、絲苗米等增城特產。
如今張文彬合作酒店50多家,自己的600多畝基地遲菜心和水稻輪作,銷售額3000多萬元。
本文來自生意我最行,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