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調查農產品流通過程發現,蔬菜完成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至少要經過收購、批發、零售這三關,在每一「關口」,每斤蔬菜要被加價0.2元~0.5元
核心提示
「通貨膨脹就像一隻老虎,如果放出來就很難再關進去。」上周一,溫家寶總理在全國「兩會」期間答記者問時,特別提到接下來要努力管好通脹預期,其中「加強農產品流通這個薄弱環節的管理」則是重中之重。
的確,從一年內身價暴漲數十倍的「蒜你狠」,到單價超過10元的「豆你玩」,再到售價逼近7元的「天價」菜心,去年農產品價格的高漲不僅「拱起」了通脹,更讓老百姓的腰包倍感壓力。今年以來,特別是進入3月以來,雖然各類農產品,尤其是蔬菜的價格一路回落,但「高價陰影」仍然留在人們心中。
排除遊資炒作、惡劣天氣等非正常因素,究竟是什麼導致農產品價格一路走高?懷著這樣的疑問,近一周來,記者對蔬菜從「出土」到「上桌」進行了一番跟蹤,發現蔬菜從菜園子到菜籃子,其間至少經過了收購、多級批發、零售這3個環節,在每一個環節,蔬菜都會「被加價」。以一斤菜心為例,產價1元,但經過多個環節的流通之後,到了消費者的菜籃子,其「身價」已漲到了3元。
東莞市物價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全市將建多家平價商店,打造產銷對接的平臺。市農業局也表示,目前農業部門正積極開展農戶與大型零售商之間的「農超對接」,從而減少中間流通環節,讓利給消費者。同時,東莞還將參考廣州等市的經驗,儘快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
菜田:菜心以1元/斤被收購
時間:3月15日中午12時30分
地點:謝崗鎮趙林村蔬菜生產基地
進入3月,陰雨不斷,不過這並未能遮掩謝崗鎮趙林村那429畝蔬菜生產基地勃勃生機。
3月15日中午12時30分,記者來到田間,吃過午飯的菜農們正陸陸續續聚集到各自的菜地裡摘菜。「我們這個基地總共由50戶農民來打理,每天午飯後開始收割,到下午4時左右就等著收購商來收菜。」該基地的負責人之一何子宇嘆了一口氣,「菜種得再好,每斤也只能賺兩毛左右。」
陳國潮在該基地包種了3畝菜地,他向記者解釋了何子宇嘆氣的緣由:「近年來,肥料、菜地租金、人工、農藥樣樣都在漲。」他以種生菜為例給記者算了一筆帳:目前他使用的一種俄羅斯肥料3年前每袋只需70~80元,但現在卻漲到150~165元;按年計算的地租從2009年初的600~800元/畝升至如今的1500~2500元/畝;人工漲得更加厲害,去年上半年請一個人每天只需40~50元,下半年開始就漲到70~90元了。
「種菜成本一路飛漲,現在絕大多數蔬菜的成本差不多都要0.3元/斤,但收購價卻一直在0.4~0.5元/斤之間。菜心特殊一點,成本差不多要0.5元/斤,因此收購價最高,不過也僅1元/斤。折算下來,我們菜農一般的純利潤只有0.2元/斤左右。」
批發市場:批發價1.6元/斤
時間:3月15日晚9時許
地點:東莞一級批發市場——細村農貿市場
據了解,菜農以0.5元/斤左右售出的生菜、以1元/斤左右售出的菜心,經收購商賣到一級批發市場之後,身價立馬被抬高了0.2~0.5元/斤。不少批發商為了賺取更多利潤,也兼任收購商的角色,來自惠州市博羅縣的賴小姐就是其中一員。
3月15日晚9時,正在東莞一級批發市場——細村農貿市場清點待售菜心的賴小姐告訴記:「我每次都是去博羅進貨,把菜拉到東莞,每次兩個小時的車程,光油費就要400多元,比去年多了近100元。」
大概半個小時後,細村農貿市場變得熱鬧起來,粵A、粵B、粵L……來自廣東各地的卡車隨處可見。「細村是東莞最大的一級批發市場之一,很多廣州或者東莞主城區的二級批發商都會來這裡提貨,然後再轉售給小零售商,當然也有少量零售商會自己過來。」賴小姐告訴記者,自己進價1元/斤的菜心,批發出去時至少要叫價1.6元/斤。「不然根本沒得賺。」
她細數了自己每月的支出,除了油價外,每月需支付一名司機3000元、兩名僱工1800元/人。「我在細村市場的檔口費每月要1300元;請市場裡專門卸貨的工人來卸貨,搬一箱就要1毛錢;還有進場費,每噸菜40元;貨車停在這裡也要收費……七七八八的錢很多。」賴小姐感嘆說,做蔬菜批發這行都是薄利多銷,自己每斤菜的利潤滿打滿算最多0.2元左右。
菜市場:賣到3元/斤
時間:3月16日上午11時許
地點:火煉樹菜市場
「我檔口上的菜心在周邊市場上的菜心裡算是便宜了,每斤2.5元/斤,雖然每斤加價近50%,但已經不算貴了。」在火煉樹菜市場等3個零售點包了4個檔口的廖先生告訴記者,由於自己檔口多,進貨量大,因此可直接去細村市場上拿貨,而不像其他小零售商,只能去二級批發市場如南城塘貝市場進貨,這就是為何其他檔口的菜心賣到3元/斤才有得賺,而他只需賣到2.5元/斤即可。
「我們的毛利也不多。」廖先生稱,除去蔬菜的進價成本,他每月還須支付水電費、物管費、檔口費、搬運費等,這些成本平攤到每一斤菜上約為0.4元。不算人工,2.5元一斤的菜心利潤僅有約5毛錢。
「有些菜當天賣不完,一旦爛掉還要虧本。菜葉中含有大量水分,在檔口擺放一段時間,重量也會縮水。」廖先生說。
部門應對
農業局:搭農超對接平臺
「農產品從田間到市民餐桌要經過多個環節,加價不少,為了控制農產品價格,我們現在就在想方設法搭建一個農超對接的平臺,從而儘量避免流通環節的加價。」東莞市農業局經管科科長尹效良告訴記者,實現農超對接之後,流通環節至少可以節約20%的成本,「這部分成本將可讓利給農民及消費者」。
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
另外,目前市農業局已組織人員前往菜籃子建設基礎較好的廣州和江門取經。「下一步我們將參考這些經驗,儘快落實全市菜籃子市長負責制方案。」
物價局:組建平價商店
東莞市物價部門目前也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劃平價商店的建設。「平價商店就是實現『產銷對接』、『農超對接』,減少中間環節的平臺。」市物價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物價部門正在對全市的情況進行調研,即將出臺相關的建設方案。」
據了解,目前廣州已採取兩種模式,率先建立了平價商店。對此,市物價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東莞目前正在籌建的平價商店將參考其模式,加快組建平價商店。
加強對農產品價格的監管
在籌建平價商店的同時,記者還了解到,眼下物價部門也加強了對農產品價格的監管。「我們正在從價格幹預、差率控制、提價申報等多方面建立健全物價應急機制。」該局成本監測科黃科長稱。
背景資料
東莞蔬菜自供率僅三成
「東莞是一個農產品消費大市,卻不是一個農業大市。」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東莞經過改革開放30餘年的發展,早已從一個農業縣轉變為一個新興的工業城市。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市務農人員僅有5萬人左右,耕地面積也僅有30餘萬畝。「就蔬菜而言,全市每年需消耗逾150萬噸的蔬菜,但自供率僅三成。」該負責人稱。
東莞消費的蔬菜有七成必須依靠外地供應,這也無形中增加了東莞老百姓吃菜的成本。
它山之石
據了解,目前廣州建立的平價商店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以廣州新供銷商貿有限責任公司為主體,在中低收入群體集中的城鄉接合部發展綜合性連鎖超市;另外一種則是以廣州市供銷社農產品經營公司為載體,在人口密集的城區建設社區連鎖超市。
張曉嘉、周睿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