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批出海收海鮮的漁船昨天歸來。記者探訪發現,一條一斤重的
黑頭魚,從捕魚的漁民手裡收購價僅為4.6元,等到了市民餐桌,就漲到了30元,足足漲了5倍多;漁船上20元一隻收來的對蝦,到市場上能賣到90元/只;30元一斤收購的鯧魚,到了農貿市場價格達到每隻80元……在目前價格不斷走高的島城海鮮市場上,這僅僅是冰山一角。
魚蝦蟹等海鮮,從被漁民打撈上來到市民餐桌,中間要經過幾道環節?一條魚經過了哪些加價過程?記者昨天赴嶗山沙子口漁港、小港漁碼頭,從源頭探訪,揭開海鮮的加價之路。
魚剛上船
黑頭每斤才賣3塊錢
1月2日,本市千餘艘漁船出海捕魚,收購船也在3日左右相繼出海收魚。據了解,從兩年前開始,隨著人工、柴油等費用上漲,為節約成本,捕撈船在海上捕到的海貨不再中途靠岸送回,而是由專門的收購船運回,這樣捕撈船冬天就可以在海上連續作業兩個月不用回來。
「捕撈船的漁民在海上捕魚,很辛苦。遇到大風,船被吹得晃來晃去的,三十歲的棒小夥子都會暈得嘔吐難忍。在海上漂半個月後就連頓青菜和肉都吃不上了。 」長期在海上收購海貨的船員韓先生告訴記者,收購船從捕撈船買回海貨,是加價的第一道環節。捕撈船船長要算上柴油、人工、船員吃喝、燒煤取暖等成本,把這些分攤到海貨身上,「比如,一艘捕撈到十噸左右黑頭魚的船,至少賣到3元/斤,才保證不賠本。 」
倒
第一手
收購船競價到4.6元
僅僅算上成本還不夠。 「現在海上的魚越來越少。再加上是冬季,魚蝦蟹也『冬眠』,待在海底懶得動彈,漁船不得不跑到更遠的地方捕魚,甚至到了東海和黃海的邊緣,捕上來的那些少量的鮮貨,自然而然成了收購船競相搶購的對象。 」韓先生說,這些收購船競爭的方式就是加價,這是一條魚被加價的第二道環節。所有想收魚的船都會在海上進行激烈的價格PK,常跟來自浙江、江蘇、廣東等地的漁船競價,「這樣價格就被一角錢一角錢地加上去了,跟拍賣會類似,誰加的價高,這船魚就歸誰。 」他告訴記者,現在海貨很稀缺,大家為了不白跑這一趟,紛紛被迫加價。 「比如,捕撈船原本定的起價為3元/斤左右的黑頭魚最後成交價漲到了4.6元;從這條船倒到另一條船上,八帶的收購價就從5元/斤漲到了7元/斤。 」
倒
第二手
每斤魚加4角錢「送禮費」
在海上收海鮮時,收購船還需向捕撈船交納高額的「送禮費」。出海歸來的船員告訴記者,過年過節到「船老大」家裡送去電視、冰箱等家具,為的是和「船老大」搞好關係,保證穩定的供貨。
「賠本的買賣誰做?這些費用自然也都加到了魚身上。 」海洋漁業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早已是行業內的潛規則。韓先生告訴記者,他這次購買的一萬斤黑頭魚就送了2800元的「小費」。「我是迫不得已啊,不送的話,就白白出去一趟。 」韓先生坦言,這樣他4.6元/斤收購的黑頭魚在轉手給批發商時,每斤還要加4毛錢「送禮費。
倒
第三手
再加1元錢賣給魚販子
昨天上午10時,出海三天的首批收購船陸續歸來,記者趕到沙子口漁港碼頭時,一艘從距青島900公裡以外的黃海東部海域歸來的「魯嶗水1086」號漁船正在從船上往下卸貨。一桶桶八帶、黑頭魚、鰻魚、對蝦從船上用繩索拉上來,記者看到,該船帶回來的海貨有活的也有死的。
「這一船拉來的海鮮差不多有50噸,我們是1月3日出發的,行駛了30個小時才到捕撈船所在的地點。 」負責該船的船主常先生告訴記者,在海上他購買的對蝦20元/只,黑頭魚4.6元/斤,八帶7元/斤。
10時30分,在沙子口漁港碼頭,記者看到,三四輛批發海鮮的貨車陸續到來。大家對常先生這艘船拉來的海鮮開始了分割和搶購,為數不多的鰻魚直接被酒店買走,剩下的八帶和黑頭魚則被加價售出。
「對蝦50元/只,活八帶20元/斤,黑頭魚6元/斤。 」常先生對批發商報出這個價,並聲稱不還價。 「我們開30個小時的船,油錢不得算上?再加上船員的工資、吃飯開銷等,反正肯定不能賠本。 」
常先生指著船上的水泵對記者說:「你看我們在船上用水泵一天24小時給魚衝換水,如果死了,就不值錢了。 」記者看到,前來購買的批發商也不叨叨,直接就買下了。
倒
第四手
批發市場加價到10元
一口氣批發了250公斤的黑頭魚、對蝦、八帶等海鮮的馬先生,隨後開著一輛麵包車把貨送到距沙子口漁港14公裡以外的海江路水產品市場。記者隨後趕到此市場了解到,他以10元/斤的價格把黑頭魚轉手給批發市場三位 「常客」,對蝦則以70元/只的價格售出,八帶以22元/斤的價格出手。
「我當然要加價!」記者詢問為何以這麼高的價格售出,他說,跑到沙子口漁港耗費的柴油費要加上,人工費也要加上,「我不能白跑一趟吧。 」
倒
第五手
零售攤販漲到30元
記者在海江路水產品市場的十幾個海鮮攤位上了解到,這裡的海鮮價格直接漲兩倍!黑頭魚到這裡時價格已漲到30元/斤,個頭大一點的更是高達55元/斤;八帶在這裡也漲到25元/斤;對蝦則瘋狂漲到了90元/個。
記者稱知道批發價,表示太貴了。攤販魏女士給記者算了一筆帳:攤位費、海水費、電費、庫房租金、衛生費,還有給蛤蜊等海鮮加溫用煤爐燒熱水,所有費用加起來差不多2000元。 」說起這麼多費用,她頗為無奈地說:「這六項都算起來攤到魚身上,不貴才怪呢? 」
業內說法
收魚加價屬監管空白
「這種行為在海上進行,我們無法監管。 」市工商部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只負責陸地上的市場交易行為,這種在海上進行的交易無法經過註冊、備案等程序。
「這種『潛規則』目前處於監管空白。」業內人士稱,海上加多少價完全由船員決定。而市海洋與漁業局機關服務中心主任汪洪山則認為,這完全是一種市場規律下的正常行為。他說,現在海洋資源非常緊缺,同樣的價格,賣方想給誰不想給誰,是賣方市場,而不是買方市場。在南方,不少企業每年都給船長几十萬的「小費」,為的就是能得到及時的供貨。這顯然助長了海鮮價格的進一步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