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洱源:保護生態推進鄉村振興

2021-01-11 新華社

新華社昆明9月8日電題:雲南洱源:保護生態推進鄉村振興

新華社記者丁怡全

一陣風吹過,稻香撲鼻。趙紫豔站在田埂上眺望,合作社的千畝稻田向遠方綿延。

距收割稻子還有一段時間,趙紫豔每天就到田邊走走看看。她是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鳳羽鎮半邊天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往年這個時候,她和丈夫李富榮已經開始採購蒜種,準備種植大蒜,忙得不可開交。

2018年以前,大蒜是洱海流域很多農戶的主要經濟來源。2018年開始,為了減少洱海流域農業面源汙染,大理州實施禁種大蒜、禁止使用化肥等「三禁四推」行動。大理州洱源縣鳳羽鎮副鎮長丁彭說:「鳳羽鎮以洱海保護為契機,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帶動農業結構調整。」

「大蒜種了很多年,突然不讓種了,很多村民都擔心收入減少。」重新種回水稻、玉米、油菜等傳統作物,收入能否趕上種大蒜,趙紫豔心裡也沒底。

為了讓老百姓在生態保護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鳳羽鎮引進龍頭企業,通過「政府引導、企業發動、農戶種植、企業回購」,重點打造「水稻+養魚」的生產模式。

「每一畝不但發5公斤魚苗,還補助200元。企業還跟農戶籤訂種植協議,水稻產出後高於市場價回收。」有了這麼好的政策,趙紫豔率先試驗了500畝。

為了讓魚長得好,水稻不施化肥,施少量有機肥;不用農藥,改用物理除蟲。「養出來的魚很快得到市場認可,一公斤能賣40元,價格是飼料魚的3倍。」趙紫豔感到驚喜,一畝「水稻+養魚」的利潤與一畝大蒜的利潤基本持平。

2019年,鳳羽鎮共推廣「水稻+養魚」1490畝、中草藥材328畝、朝天椒800畝,並計劃種植油菜5000畝。「大家的觀念也在慢慢轉變,願意去嘗試一些新的生產方式,對化肥、農藥的態度從『政府不準用』,變成『自己不願用』。」周圍生活環境的變化趙紫豔都看在眼裡,以前從蒜田裡淌出的尾水是渾的,現在從水田淌出的尾水清了很多。

為了有效防控面源汙染,政府不斷補齊環保設施短板,加快了截汙治汙項目建設,開展溼地生態恢復建設。「我們鎮充分發揮萬畝溼地體系,對汙水處理廠達標排放尾水開展分段攔截二次淨化,利用溼地庫塘對低濃度汙水及汙水處理廠尾水進行分流淨化處理,不斷提高進入河道水質。」丁彭說。

溼地生態恢復不僅起到提升水質的作用,還極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從事旅遊文創產品製作的鳳羽鎮佛堂村村民周正昌用白色鐵絲編制了8匹駿馬,讓它們「馳騁」在村口的大澗河溼地,「現在這裡是小有名氣的網紅打卡地了。」他得意地說。

優美的生態環境是發展鄉村旅遊的先決條件和巨大優勢。「今年暑假,每天有近千名旅客來到佛堂村。」鳳羽鎮黨委書記項麗娟介紹,佛堂村將在生態保護的基礎上,挖掘當地傳統文化,引入當前時尚元素,開發鄉村旅遊。

佛堂村內已經建成一個約300平方米的文創展區,並在此舉行過汽車的新車發布會。目前,村內的溼地雕塑公園、鄉村文化創意園以及配套的餐飲、客棧正在建設當中。

回到田園牧歌的生活尋找鄉愁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嚮往。「我們嘗到了生態保護的甜頭:農業產業綠色發展,村容村貌明顯提升,鄉村文創激活,旅遊發展起步……保護好綠水青山,以後的日子只會越來越好。」項麗娟說。(完)

相關焦點

  • 雲南洱源:鄉村振興「鳳羽模式」正在起飛
    千宿文旅供圖積極探索鄉村振興「鳳羽模式」千宿文旅是國內新銳雜誌《新周刊》創辦人、原執行總編封新城離職後,聯合佛堂村人陳代章共同創建的一家立足於鄉村的文旅企業。從2016年到現在,該企業在有著國家和省級「歷史文化名鎮」雙重稱號的鳳羽壩子裡,進行了一系列與生態農業、文化創意有關的探索和實踐,並根據地域及文化特徵初步摸索出鄉村振興「鳳羽模式」。
  • 關於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力度, 推進儋州市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的...
    隨著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海南省自由貿易港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的推進,儋州市市民對加強古樹名木保護的呼聲和要求越來越高,已經成為當下社會關心、關注的熱點。為了更好地加強我市古樹名木保護力度,利用古樹名木推進我市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
  • 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支撐點
    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五個方面,以生態振興推進鄉村發展,就是要以綠色發展為引領,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推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加快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支撐點,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 山東舉行鄉村生態振興新聞發布會
    6月29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宋繼寶介紹全省鄉村生態振興工作推進情況。新聞發布會由省委宣傳部對外傳播處處長張桂林主持。宋繼寶首先代表省鄉村生態振興工作專班,向出席新聞發布會的新聞記者表示熱烈歡迎,向關心全省鄉村生態振興工作的社會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 重塑鄉村文化生態助力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構建鄉村文化生態系統,重塑鄉風文明,實現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關係鄉村持續發展繁榮的內生動力和核心保障。《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為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優質載體。
  • 大理州:守著那一湖清水振興這一方鄉村
    上世紀80年代起,雲南第二大淡水湖洱海流域內人口不斷增長、旅遊業飛速發展,汙染負荷快速增加。洱海經歷了從貧營養湖泊向中營養湖泊再到富營養湖泊的演變,出現了藍藻大面積聚集和暴發。為留住「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大理州即時開啟了洱海保護治理搶救模式,開展村鎮「兩汙」治理、流域「兩違」整治、農業面源汙染減量等洱海保護治理「七大行動」。
  • 湖北省十堰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出爐 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力爭到2022年,成為全省首個全域鄉村旅遊示範區   《規劃》緊扣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針和五大全面振興要求,確定了2020年、2022年發展目標,並展望到2035年和2050年,提出了十堰市鄉村振興的
  • 關於生態環保助推鄉村振興的思考與建議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加強生態扶貧,創新生態扶貧機制,加大貧困地區生態保護修復力度,實現生態改善和脫貧雙贏。2020年是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和精準脫貧攻堅戰的決戰決勝之年,現階段正處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節點。探索生態環保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新路徑新模式,是當前「三農」工作研究的熱點與重點之一。
  • 在鄉村振興中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在鄉村振興中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戚箭斌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
  • 良好生態為鄉村振興增添顏值
    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推動鄉村振興,要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讓良好生態為鄉村振興增添顏值。  根植生態發展理念。建設美麗鄉村,不僅要追求田園風光之美,而且要保證農民持續增收、過上幸福美滿生活。
  • 發展休閒農業 推進鄉村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統籌謀劃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是治理「三農」問題的總抓手,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歷史任務。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完善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制度政策,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除了加大對農村的投入,更要激活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推進農村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
  • 藍田縣依託生態優勢發展精品民宿 推進鄉村振興 提升全域旅遊
    媒體團一行實地走訪玉川酒莊、水麓藍山和白鹿原舍民宿,查看藍田縣依託生態優勢,大力發展精品民宿經濟,推進鄉村振興開展情況。 ,推進和貢獻鄉村振興。 為推進鄉村振興、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藍田縣按照布局合理、結構優化、體系完整、特色明顯、功能完善、綠色高效的思路,發揮大美秦嶺、終南毓秀、猿人故裡、呂氏鄉約、輞川煙雨、古道鹿原
  • 雲南洱源:沙溪、雙廊、鳳羽「新金三角」論壇圓滿落幕
    8月26日,由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文化和旅遊局主辦,大理千宿文旅及其旗下大理退步堂鄉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鳳羽慢城農莊、白米倉青年文創空間聯合承辦的首屆沙溪、雙廊、鳳羽「新金三角」論壇在鳳羽白米倉青年文創空間圓滿落幕。一個是藏於深山的千年古驛站,一個是爆紅的網紅漁村,一個是遺世獨立的世外桃源。
  • 雲南:提質鄉村旅遊 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旅遊是脫貧攻堅的重要渠道,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如今,困擾雲南千百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鄉村旅遊發展即將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近年來,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是如何推進文化和旅遊扶貧工作的?接下來將如何發展鄉村旅遊助力鄉村振興?
  • 廣東汕尾深入推進鄉村振興 紅色文化「搭臺」生態旅遊「唱戲」
    >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消息(記者 林麗麗、通訊員 美善):記者從廣東省汕尾市獲悉,近年來,汕尾堅持紅色引領,傳承弘揚紅色文化,以「紅色+黨建」「紅色+旅遊發展」「紅色+基層治理」深度融合,盤活了當地的紅色文化資源,助力推動紅色旅遊和鄉村振興發展
  • 全南:厚植林業生態,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全南縣努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緊緊圍繞實施「三大戰略」、打造「三大產業」、推進「五區」建設總體部署,不斷推進林業生態建設,助力鄉村振興。一是突出因地制宜,創新打造林業生態「名片」。將「客瑤全南」「芳香全南」「田園全南」「長壽全南」與森林資源巧妙融合,高標準建設了雅溪千年古村和天龍山2個國家4A級生態旅遊景區,深入推進鼎龍·十裡桃江國際芳香森林度假區、中國攀巖小鎮、獅子寨、天排山等一系列生態旅遊項目建設,並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3個、省級生態鄉鎮6個,市級生態村68個,構建了參與性強、文化品位高、類型齊全、功能完善的鄉村綠色生態體系。
  • 「美麗鄉村建設」肖堰鎮西泉廟村: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推進美麗鄉村...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西泉廟村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二十字」總體要求,通過抓好科學規劃,探索鄉村「微治理」新路子,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有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強化科學規劃西泉廟村對照縣鎮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安排部署,堅持「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原則,多次組織召開村「兩委」會,黨員群眾大會,入戶走訪調研,匯集民智,明確發展方向,編制符合西泉廟村實際、有效連結市縣鎮戰略規劃的美麗鄉村建設年度工作要點和三年實施方案,為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制度保證。
  • 雲南大理洱源雕梅榮獲「雲南老字號」稱號
    人民網大理7月21日電 今年3月,雲南省商務廳根據《雲南老字號評定規範》要求,將洱寶雕梅評定為「雲南老字號」品牌。這是大理州範圍內榮獲此殊榮的兩家之一。 據了解,「雲南省老字號」是雲南省商務廳為了弘揚民族傳統產業和優秀民族文化,傳承傳統產品和產業而設定的一項特殊榮譽品牌。
  • 以「兩山」理念引領鄉村生態振興
    生態永續需要人類的呵護,人類發展離不開生態的支撐。生態振興是生態文明的必然要求,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實現生態振興,必須堅持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念引領,必須遵循「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行動指南。「兩山」理念引領鄉村生態振興首先應堅持「生態優先」。
  • 用水保科技為鄉村生態振興保駕護航
    羅小雲副省長參加省水利廳2020年第七期「水之韻」沙龍中指出,將我省水土保持工作實踐與鄉村振興戰略進行有效對接意義重大。多年來,省水保院以鄉村生態環境需求為導向,積極開展相關科學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果在基層農村得到廣泛應用,用水保科技為鄉村生態振興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