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9月8日電題:雲南洱源:保護生態推進鄉村振興
新華社記者丁怡全
一陣風吹過,稻香撲鼻。趙紫豔站在田埂上眺望,合作社的千畝稻田向遠方綿延。
距收割稻子還有一段時間,趙紫豔每天就到田邊走走看看。她是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鳳羽鎮半邊天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往年這個時候,她和丈夫李富榮已經開始採購蒜種,準備種植大蒜,忙得不可開交。
2018年以前,大蒜是洱海流域很多農戶的主要經濟來源。2018年開始,為了減少洱海流域農業面源汙染,大理州實施禁種大蒜、禁止使用化肥等「三禁四推」行動。大理州洱源縣鳳羽鎮副鎮長丁彭說:「鳳羽鎮以洱海保護為契機,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帶動農業結構調整。」
「大蒜種了很多年,突然不讓種了,很多村民都擔心收入減少。」重新種回水稻、玉米、油菜等傳統作物,收入能否趕上種大蒜,趙紫豔心裡也沒底。
為了讓老百姓在生態保護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鳳羽鎮引進龍頭企業,通過「政府引導、企業發動、農戶種植、企業回購」,重點打造「水稻+養魚」的生產模式。
「每一畝不但發5公斤魚苗,還補助200元。企業還跟農戶籤訂種植協議,水稻產出後高於市場價回收。」有了這麼好的政策,趙紫豔率先試驗了500畝。
為了讓魚長得好,水稻不施化肥,施少量有機肥;不用農藥,改用物理除蟲。「養出來的魚很快得到市場認可,一公斤能賣40元,價格是飼料魚的3倍。」趙紫豔感到驚喜,一畝「水稻+養魚」的利潤與一畝大蒜的利潤基本持平。
2019年,鳳羽鎮共推廣「水稻+養魚」1490畝、中草藥材328畝、朝天椒800畝,並計劃種植油菜5000畝。「大家的觀念也在慢慢轉變,願意去嘗試一些新的生產方式,對化肥、農藥的態度從『政府不準用』,變成『自己不願用』。」周圍生活環境的變化趙紫豔都看在眼裡,以前從蒜田裡淌出的尾水是渾的,現在從水田淌出的尾水清了很多。
為了有效防控面源汙染,政府不斷補齊環保設施短板,加快了截汙治汙項目建設,開展溼地生態恢復建設。「我們鎮充分發揮萬畝溼地體系,對汙水處理廠達標排放尾水開展分段攔截二次淨化,利用溼地庫塘對低濃度汙水及汙水處理廠尾水進行分流淨化處理,不斷提高進入河道水質。」丁彭說。
溼地生態恢復不僅起到提升水質的作用,還極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從事旅遊文創產品製作的鳳羽鎮佛堂村村民周正昌用白色鐵絲編制了8匹駿馬,讓它們「馳騁」在村口的大澗河溼地,「現在這裡是小有名氣的網紅打卡地了。」他得意地說。
優美的生態環境是發展鄉村旅遊的先決條件和巨大優勢。「今年暑假,每天有近千名旅客來到佛堂村。」鳳羽鎮黨委書記項麗娟介紹,佛堂村將在生態保護的基礎上,挖掘當地傳統文化,引入當前時尚元素,開發鄉村旅遊。
佛堂村內已經建成一個約300平方米的文創展區,並在此舉行過汽車的新車發布會。目前,村內的溼地雕塑公園、鄉村文化創意園以及配套的餐飲、客棧正在建設當中。
回到田園牧歌的生活尋找鄉愁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嚮往。「我們嘗到了生態保護的甜頭:農業產業綠色發展,村容村貌明顯提升,鄉村文創激活,旅遊發展起步……保護好綠水青山,以後的日子只會越來越好。」項麗娟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