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羽鎮。千宿文旅供圖
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風光如畫的鳳羽白族壩子裡,一場大刀闊斧的鄉村振興村容村貌整治、道路提升改造行動,正在江登佛堂村火熱進行,讓所有來到這裡的人們讚嘆不已。
鳳羽鎮位於蒼山第一峰雲弄峰的背後,處在洱海的源頭,此次迎來鄉村振興試點機遇,除了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與支持外,跟總部設在佛堂村的大理千宿文旅密切相關。
鳳羽鎮。千宿文旅供圖
積極探索鄉村振興「鳳羽模式」
千宿文旅是國內新銳雜誌《新周刊》創辦人、原執行總編封新城離職後,聯合佛堂村人陳代章共同創建的一家立足於鄉村的文旅企業。從2016年到現在,該企業在有著國家和省級「歷史文化名鎮」雙重稱號的鳳羽壩子裡,進行了一系列與生態農業、文化創意有關的探索和實踐,並根據地域及文化特徵初步摸索出鄉村振興「鳳羽模式」。
據悉,鄉村振興「鳳羽模式」,即走出粗放式農業生產模式,走出「大破大立」的「鄉村城鎮化」改造和發展模式,走出千篇一律的單一建設模式,依託鳳羽獨特的地域環境和文化底蘊,借鑑世界先進的鄉村保護和發展經驗,藉助國內外知名人士的力量,通過藝術、文創與鳳羽的鄉土、農業緊密結合,最終達成「軟鄉村、酷農業、融藝術、慢生活」的規劃願景,讓鳳羽壩子成為一個大地藝術谷,成為一個集文化創意、藝術植入、古村落保護、休閒度假、農業示範等多功能於一體的鄉村新型旅遊田園綜合體。
鳳羽鎮。千宿文旅供圖
適時抓牢鄉村振興試點機遇
千宿文旅的鄉村振興理念並非只停留在理論層面,在鳳羽乃至整個洱源,人們都看到了那些由封新城和團隊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新生事物,看到了於丹、李健等名人走進鳳羽後產生的積極效應。
2018年,千宿文旅做法與鳳羽的顯著變化引起大理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關注及重視。同年8月,大理州委書記陳堅率由州、縣各部門組成的考察團考察鳳羽及「鳳羽模式」,並通過會議討論研究決定將鳳羽鎮納入大理州鄉村振興試點單位,將江登佛堂村納入大理州鄉村振興重點試點村行列。
2019年6月,經過多次研討、審核、修改,由千宿文旅全程參與編撰的《洱源縣鳳羽鎮「一鎮兩村」鄉村振興試點規劃》被洱源縣委、縣政府審定通過,由此正式拉開了鳳羽鎮鄉村振興的大幕。
鳳羽鎮。千宿文旅供圖
鄉村文創改變村民思想觀念
如今,走進鳳羽壩子,第一眼便能看到鳳羽河兩岸井然有序、生機盎然的為保護洱海專門開闢的生態防護種植帶。之後,會看到正在建設中的白石江沿線綠化整治工程、剛剛建成不久的江登溼地公園,以及千宿文旅慢城農莊初具雛形的大澗口鄉愁公園。而矗立在壩子田野間的大型藝術裝置「三個蘋果」、奔跑在江登溼地水面上的大型鋼筋雕塑「白駒過隙」,則彰顯著鳳羽鄉村文創的水平及品位,十分引人注目。
走進佛堂村,村莊、道路整治工程正在加緊進行。雖然尚未完工,但可以看到村裡的主路和每一條巷道都由過去的土路變成了現在的石板路,而且有史以來第一次裝上了路燈;農戶家的牆壁上,由過去的亂塗亂畫變成了現在統一的山水畫、田園畫;農戶家裡,家家都啟動了廁所改造,如今大部分家庭都擁有了現代化的標準衛生間。
空中稻田劇場。千宿文旅供圖
很多村民都表示,佛堂村現在的變化是他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實上,佛堂村的變化除了村容村貌,給人最大衝擊的還是它散發出來的文化氣息。
3年前,千宿文旅就在這裡建設了兩座文創性質的宅院(退步堂和天馬草堂)供村民及外部遊客參觀、體驗;另外還成立「慢生活「學院、農民畫社等,充實村裡的文化氛圍。3年後,千宿文旅又在這裡的古梨園內建起了「空中稻田劇場」,以及鳳羽的第一間鄉村文創酒吧,並舉辦了現代藝術融合鄉土藝術的「鳳羽白米豐收節」。這三年下來,相對於其他板塊,千宿文旅的文創影響力更令村民和外界矚目。
鳳羽鎮。千宿文旅供圖
佛堂村在變化,鳳羽鎮在變化。同樣是鄉村振興,但「鳳羽模式「所帶來的變化,是基於思想、觀念的變化。而這種變化還在繼續,還在延伸。
雲南網記者 李亞芬 通訊員 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