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北京沿街叫賣的小販,其吆喝聲聲或清脆幽雅,或悽涼慘澹;抑揚婉轉,動人聽聞。應時各貨的的吆喝腔調尤能感人。往往有賣貨的小販、不吆喝其貨名,僅形容其貨色的,尤為一絕。如賣烤白薯的只吆喝:「鍋底來!慄子味」。賣蘿蔔的只吆喝:「賽梨味!辣了換」。此等吆喝,足見其用心良苦,亦嘆其比喻絕絕妙。但非久居北平者不易聽懂。
有的小販吆喝起來則簡潔明了,如:賣燒餅油炸鬼的小販(油炸鬼是以香油炸發麵條,西城、外城稱之為麻花)吆喝起來是:「油炸鬼!燒餅」或「燒餅大油炸鬼」或「熱的來……大油炸鬼,芝麻醬來……燒餅」或乾脆吆喝:「麻花……燒餅」。
可是賣豬頭肉的小販從不直呼其貨,吆喝起來是:「炸麵筋……肉」
有趣的是賣各種糖塊的小販推一小車,車上置一方盤,內粘各樣彩紙球。另備一布袋,內盛棋子樣兒的骰子。欲買糖塊者每次抓四枚骰子,與方盤中的彩球相對,合則得彩,欲稱為抓彩。吆喝起來是:「抓彩來,得彩,好抓來,又好得,抱子加一彩」。
此外,亦有一類小販是以別的物器發聲響以招徠主顧,如賣絨線的專以一小銅鑼像搖貨郎鼓似的搖之,故欲稱之為搖鈴的。
粘扇面的則臂挎小箱,以線繩扎小鐵鈴數串,邊走邊晃動,便其發出譁啷譁啷的聲響。
賣炭的則手搖大貨郎鼓,其聲嘣嘣。
賣煤油、香油、醬油醋的則敲大木梆子為號。
賣豌豆糕的手敲一面小銅鑼。
磨剪刀的,以銅鐵片連成五頁,隨走隨振動,亦有以號筒吹得「嗚嗚」作響的。
打小鼓的,手持一、二寸許小鼓,聲音清脆,走門串戶。
賣日用什物的,專敲打一隻葫蘆瓢子。
賣鐵壺的乾脆以一鐵棍敲打壺底,其聲如鼓,亦顯示其貨真價實。
剃頭的,不時撥動一隻大鋼鑷子,其聲「嗡嗡」,俗稱之「喚頭」。
賣艾窩窩的敲一小梆子。
耍猴的敲一面大鑼。哐哐作響。
耍耗子的吹一柄嗩吶,其聲悽婉。
跑旱船的鑼鼓鐃一齊來,好不熱鬧。
修腳的手持兩小木板震之,尤如快板。
賣酸梅湯、玻璃粉、桃脯、果子乾、玫瑰棗的,專敲兩隻小銅碗、俗稱:「敲冰盞」。還有賣胡琴的拉胡琴,算卦的打竹棍……。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此類以鑼鼓器樂等代替吆喝的,其節奏快慢各異;其音調高低不一,有時幾種湊到一塊兒,組成了舊北京街頭獨有的「交響樂」,聽起來還真有點趣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