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沭‖話說老北京的吆喝

2021-01-10 騰訊網

舊北京沿街叫賣的小販,其吆喝聲聲或清脆幽雅,或悽涼慘澹;抑揚婉轉,動人聽聞。應時各貨的的吆喝腔調尤能感人。往往有賣貨的小販、不吆喝其貨名,僅形容其貨色的,尤為一絕。如賣烤白薯的只吆喝:「鍋底來!慄子味」。賣蘿蔔的只吆喝:「賽梨味!辣了換」。此等吆喝,足見其用心良苦,亦嘆其比喻絕絕妙。但非久居北平者不易聽懂。

有的小販吆喝起來則簡潔明了,如:賣燒餅油炸鬼的小販(油炸鬼是以香油炸發麵條,西城、外城稱之為麻花)吆喝起來是:「油炸鬼!燒餅」或「燒餅大油炸鬼」或「熱的來……大油炸鬼,芝麻醬來……燒餅」或乾脆吆喝:「麻花……燒餅」。

可是賣豬頭肉的小販從不直呼其貨,吆喝起來是:「炸麵筋……肉」

有趣的是賣各種糖塊的小販推一小車,車上置一方盤,內粘各樣彩紙球。另備一布袋,內盛棋子樣兒的骰子。欲買糖塊者每次抓四枚骰子,與方盤中的彩球相對,合則得彩,欲稱為抓彩。吆喝起來是:「抓彩來,得彩,好抓來,又好得,抱子加一彩」。

此外,亦有一類小販是以別的物器發聲響以招徠主顧,如賣絨線的專以一小銅鑼像搖貨郎鼓似的搖之,故欲稱之為搖鈴的。

粘扇面的則臂挎小箱,以線繩扎小鐵鈴數串,邊走邊晃動,便其發出譁啷譁啷的聲響。

賣炭的則手搖大貨郎鼓,其聲嘣嘣。

賣煤油、香油、醬油醋的則敲大木梆子為號。

賣豌豆糕的手敲一面小銅鑼。

磨剪刀的,以銅鐵片連成五頁,隨走隨振動,亦有以號筒吹得「嗚嗚」作響的。

打小鼓的,手持一、二寸許小鼓,聲音清脆,走門串戶。

賣日用什物的,專敲打一隻葫蘆瓢子。

賣鐵壺的乾脆以一鐵棍敲打壺底,其聲如鼓,亦顯示其貨真價實。

剃頭的,不時撥動一隻大鋼鑷子,其聲「嗡嗡」,俗稱之「喚頭」。

賣艾窩窩的敲一小梆子。

耍猴的敲一面大鑼。哐哐作響。

耍耗子的吹一柄嗩吶,其聲悽婉。

跑旱船的鑼鼓鐃一齊來,好不熱鬧。

修腳的手持兩小木板震之,尤如快板。

賣酸梅湯、玻璃粉、桃脯、果子乾、玫瑰棗的,專敲兩隻小銅碗、俗稱:「敲冰盞」。還有賣胡琴的拉胡琴,算卦的打竹棍……。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此類以鑼鼓器樂等代替吆喝的,其節奏快慢各異;其音調高低不一,有時幾種湊到一塊兒,組成了舊北京街頭獨有的「交響樂」,聽起來還真有點趣味呢。

相關焦點

  • 老北京胡同裡的吆喝,那一聲天籟,只留在童年的記憶裡
    從有商品開始,叫賣的聲音就伴隨著市場而生,《賣油郎獨佔花魁》中,如果那個賣油郎不吆喝幾聲賣頭油了,那花魁娘子怎麼能愛上這個努力生活的人呢?隨著商業的不斷進步,吆喝聲也開始分門別類起來,一行有一行的規矩,一行有一行的吆喝,特別是老北京吆喝,更是餘韻繞梁。
  • 老北京三伏天愛西瓜,賣瓜的形式與吆喝也是一景兒
    老北京一年最熱的時段,是在小暑與處暑之間,高溫、潮溼、悶熱,真是沒處躲沒地兒藏。這就是人們常掛在嘴上的說法「冷在三九,熱在三伏」。怎麼能涼快點兒?除了手搖大蒲扇體外生風,再就是吃塊兒西瓜肚內去暑。賣瓜的邊推車邊吆喝:「煞口兒的甜,沙凌凌的瓤兒哎!」「包圓兒的西瓜哎!」意思是說你要把一車都買下,可以降價(北京人管把東西全買下來叫包圓兒)。大多數賣西瓜的還是擺攤兒賣,在乾鮮果品店門外支塊木板,或在鬧市邊兒上找塊空地兒就開張了。為了防曬,一般都有遮陽棚,支好的木板上鋪一塊藍布,上面潲上清水,溼漉漉的,看著就涼快。板子底下和周圍堆的整瓜,用草編的圓圈墊在下面,這是怕瓜滾落。
  • 老北京飯館推薦TOP10(圖)
    老北京飯館推薦TOP10  老北京的風味你還熟悉嗎?老北京的風味你還喜歡嗎?現在和我們一起來品嘗老北京的風味吧!剃著平頭,拿著毛巾,嘴裡還不停的吆喝著。   這吆喝是很具特色的,是其他飯店裡所沒有的,剛一去,興許還真不習慣,有時還會被嚇一跳。去過幾次之後,我漸漸對他們的吆喝有了一些了解。首先,你一進門,站在門口的小二就會吆喝一聲。等你坐好後,上茶的夥計會伴隨著自己的吆喝聲送上茶來。
  • 老北京冬天最好的水果竟然是它!
    這一聲吆喝就是蘿蔔挑晃蕩著來了。小時候在胡同裡只要聽到蘿蔔挑的吆喝,立馬裹上棉襖竄出門,蘿蔔挑上只有兩種蘿蔔,心裡美和味青,現在人愛吃的沙窩蘿蔔那時候根本沒有,心裡美蘿蔔是圓形的,味偏甜,心裡美的種類也有很多,有青皮紅瓤,白皮紅瓤,紅皮白瓤,粉皮白瓤,吃心裡美蘿蔔仿佛是早年間最接地氣的飲食美學,各家最愛買的是紅皮心裡美,紅皮心裡美也是眾多品類中最好看的,殷紅的脆皮包裹著白色的蘿蔔瓤,蘿蔔瓤混雜著絲絲殷紅的色彩,像是一個白玉美人的血管一樣
  • 老北京的白水羊頭
  • 京城南鑼鼓巷美食 領略原汁原味的老北京
    客人在這裡體驗老北京四合院的氣息,遠離喧鬧、享受身心的放鬆。圖為吹糖人兒用的麥芽糖漿。吹糖人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北京話為「吹糖人兒」,中國民間手工藝品之一。小販們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柜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裡放滿了糖稀(是麥芽糖溶化所得)。圖為吹糖人兒周師傅招呼來店裡的顧客。
  • 炸三角、冰糖葫蘆、辣菜……老北京胡同裡的吆喝聲,聽了便垂涎三尺
    北京的冬天寒意中有溫暖,更是有味道的、有趣的,尤其是老北京胡同裡的各種吆喝聲,總是讓人聽了便垂涎三尺。冬日裡串著胡同叫賣的不只冰糖葫蘆,還有人吆喝「半~空~兒~多~給」,即兜售落花生尚未成熟的果子。因為比花生質量差,所以價格低廉,幾毛錢便可買許多,用來磨牙消遣。還有人推輛自行車或擔擔子吆喝著「臭豆腐、醬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幾個瓦壇裡分別放著醬豆腐和臭豆腐。這臭豆腐要是配上剛出鍋的熱窩頭,吃起來很香。
  • 老北京話博大精深,管「死」就有幾十種叫法,您都知道嗎?
    作為生長在皇城根下的老北京,那家裡的規矩可以說是大了去了,就拿平常說話來說,絕對是一門藝術,茲要是能把老北京人說話這事琢磨明白,那情商指數就能直接拉滿了,這話一點不誇張。在北京,有很多詞都是禁語,比如鞋,因為跟邪同音,所以老北京人儘量避免說"鞋"這個字。
  • 人像剪影修鋼筆老北京叫賣 尋找行將消逝的行當
    ■修鋼筆代表人物:「鋼筆張」經典指數:★★★☆☆消逝指數:★★★★☆在老北京凡是有絕活兒的,手藝比較高的人都被冠以姓氏。鋼筆張的張廣義老先生便是其中之一。■老北京叫賣代表人物:「叫賣大王」臧鴻經典指數:★★★★☆消逝指數:★★☆☆☆老北京的吆喝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不過,現在北京城裡會吆喝的人已經不多了,會一口地道吆喝的人更是鳳毛麟角。
  • 老北京冰糖葫蘆兒,甜裡透酸嘎嘣一聲脆,有故事有人情的京味美食
    對於那些上了歲數的老北京來說,冰糖葫蘆兒更是一種舊的念想,小小的一串兒冰糖葫蘆兒,傳承了太多太多的京味兒文化和民俗沉澱。據上一輩兒的老北京回憶說,老北京四九城賣冰糖葫蘆兒的小販,各有各的吆喝方式和風格。東南城的前門、崇文門、宣武門,這一帶是舊時的窮人區,多數人家沒有院子,推門就進屋或院子淺,賣冰糖葫蘆兒的用不著拉長音費大力氣吆喝,吆喝的特點是「幹、艮、倔、臧」。
  • 想吃正宗的老北京炸醬麵,來崇文門這家店就對了
    夏天來到北京,必吃的除了烤鴨之外,您得來一碗地道的老北京炸醬麵嘗一嘗,保證你吃過之後,賽過活神仙。別看北京城經營麵食的館子不少,想吃一口地道的老北京炸醬麵,如果沒有北京當地的朋友帶著你,怕是你還真要費點功夫找一找。
  • 京城「叫賣大王」:配音130多部老北京電影,去世時八抬大轎相送
    回憶中的叫賣聲伴隨著我們長大,那聲音洪亮,調聲好聽,且吆喝聲兒化音居多,拖長音。最重要的是還具有北京的幽默特徵,在那時候叫賣聲甚至成為了老北京的一種語言文化。即使遇到大雨暴雪的天氣,倆人也從來不歇著,而是披著蓑衣繼續走街串巷地吆喝著賣豆腐。為了賣得更多,臧鴻大膽的吆喝「臭豆腐,賣臭豆腐咯」。就這樣,兩個背著柳條筐的男孩每天都出現在大街小巷。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隨著臧鴻年齡的增長,柳筐的容量已經滿足不了臧鴻,所以臧鴻決定挑扁擔做生意,因為扁擔可以放更多的水果蔬菜。
  • 老北京平民避暑的好去處 不花錢的什剎海 要啥有啥的荷花市場
    在民國時,什剎海是老北京中下層市民每年夏天消暑的重要場所,也是一個平民化的露天市場。在過去老北京盛夏避暑的首選原本應該是中山公園、北海公園、中南海公園等處。但是這些公園卻是需要購買門票的,進園後花銷也多,對於沒有錢的中下階層市民來說,只能望而卻步,不敢問津。於是不需要購買門票的什剎海對於無錢階層的老北京來說嗎,這裡有新鮮的空氣,曼妙的舞姿,還有無盡的美色,實在是一處夏日納涼的好去處。什剎海也被老北京稱為「荷花市場」,因為過去附近的河塘裡種了許多的荷花。
  • 李亞鶴:老北京平民避暑的好去處不花錢的什剎海 要啥有啥的荷花市場
    李亞鶴:老北京平民避暑的好去處不花錢的什剎海 要啥有啥的荷花市場時間:2020-08-04 13:2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李亞鶴:老北京平民避暑的好去處不花錢的什剎海 要啥有啥的荷花市場 在民國時,什剎海是老北京中下層市民每年夏天消暑的重要場所,也是一個平民化的露天市
  • 百花深處 · 保留至今的老北京胡同生活
    北京有這麼一條胡同有著浪漫的名字和故事被寫進了歌詞和詩句裡這裡走出了一批搖滾人這裡有著老北京記憶裡的煙火氣「 老北京生活 」百花深處是條老胡同,沒有被修整變成商業街,走在其中,還能看見感受老北京生活的面貌和影子。
  • 從「老北京」到「大北京」,這些味道從未變過
    如今的北京,已經聽不到作家張恨水口中那沒有任何一地能賽過的老北京的吆喝了。當「老北京」成了「大北京」,真正的老北京人的心頭卻湧上了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失落感。西單、三裡屯、藍色港灣、世貿天階……這些集購物、餐飲、娛樂為一體的商業巨無霸的崛起,讓最潮的牌子、最網紅的吃喝統統全乎了,卻獨獨少了份老北京味道。
  • 老北京撲朔迷離的京罵,外行人聽不懂什麼意思
    小編為什麼這麼說呢,有的人根本聽不懂老北京人的吞音,今天小編就讓大家來感受一下,老北京話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委婉,怎麼說呢,具體體現在胡同裡,這話怎麼說,那得先從京罵開始聊起。其實吧有些罵人的方式全國通用,咱們是文明人,不能體現在這裡,大家知道就可以了,其實老北京人怎麼罵人呢,體現在老北京人有理有面兒,而且也不會髒話掛在嘴邊上,丫的,這個詞,在京罵裡面幾乎很少說出嘴的,有的人第一次看小編的文章,咱們來打一個比喻吧,丫的這個詞,全稱是你丫生的,懂了吧,小編就不過多解釋了,您覺得,這個話說出口,雖然有點囂張的意思,但是在罵人的方式裡,不算太難聽
  • 老北京版「歲寒三友」,其實是種戲稱,也是「窮人樂」
    所謂半空兒,說白了就是癟花生。小販們大多傍晚或晚上才出來,或者挎個籃子,或者背個口袋,有的推個小車,除了半空兒之外,還會帶賣一些鹽水煮黃豆、煮豌豆、五香蠶豆等。一般這麼吆喝:「鹽水煮豌豆~五香蠶豆、熱乎的~半空兒、半空兒多給嘞~」。關於老北京的著作裡、有不少都提到過這種食品,應該不止一位作家寫過,林海音先生的《城南舊事》裡有、其他的想不起來了。半空兒的價格自然要比飽滿的花生優惠很多,吃起來卻頗有意趣,屬於一種「窮人樂」的吃食。
  • 老北京胡同裡的的美食,您吃過幾個?
    能讓老北京人津津樂道的小吃,一般都有著輝煌的歷史,北京除了故宮、頤和園這樣的人文建築瑰寶外,最能吸引中外遊客的就是老北京的那些特色小吃了。老北京小吃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作為都城,由於朝代的更迭,因此北京小吃也融入了眾多其他民族的特點,並且承襲了宮廷風味特色,在眾多小吃中獨樹一幟。
  • 老北京的念想兒 之十三 燻魚兒
    先一個,小販們通常是這麼吆喝的:「燻魚兒哩炸麵筋兒……」按理說,您既然都這麼吆喝了,這兩樣兒是缺不得的,然而,呵呵,茲要您真要這兩樣兒,得到的回答一準兒就兩字兒——沒有。那麼他們賣什麼呢?跟您說,乃是豬頭肉和豬下水(內臟)。您瞧,賣燻魚兒的不賣魚、不賣炸麵筋兒,所賣的大半都得從豬身上上找,這就是第一大怪。各位肯定納了悶兒了,這是怎麼個茬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