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鰲鎮深入實施「一隻蝦」工程 推動產業發展 助力村民致富

2020-12-12 江門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一望無際的冬棚。


隨著無人機升空,一片片蓋著白色保溫膜的冬棚逐漸出現在電腦屏幕上,一望無際的冬棚之下,藏著大鰲鎮入選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名單的關鍵所在——對蝦。

文/圖 殷浩軒 黃悅珍

掌握成熟「越冬蝦」技術 養殖戶實現增收

近日,大鰲鎮豐秋水產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黃劍秋帶著記者走進了他的養殖場。12月的大鰲鎮,氣溫僅有十幾攝氏度,而在覆蓋著白色保溫膜的冬棚內,溫度卻超過26℃,巨大的溫差讓記者的眼鏡鏡片上瞬間有了一層厚厚的「白霧」。「23-30攝氏度是最適宜『越冬蝦』生長的溫度。」黃劍秋說。

黃劍秋從2009年開始從事水產養殖業,如今在大鰲鎮新聯四村承包了超20公頃的魚塘,其中一半用於養殖南美白對蝦。經過多年的探索,大鰲鎮豐秋水產專業合作社已形成了一套規範的養殖管理模式,市場行情好的時候,一茬蝦的收入可達20萬元以上。但黃劍秋也表示,對蝦養殖變數大,需要長時間的跟蹤觀察。雖然黃劍秋已在會城買了房,但他仍長期住在養殖場附近,方便隨時查看情況。通過水產養殖,黃劍秋和合作社的其他農戶都走上了致富奔康的道路。

據了解,大鰲鎮對蝦養殖品種以南美白對蝦為主。南美白對蝦養殖時間集中在每年夏季,一年普遍養殖三茬。但是大鰲鎮的養殖戶經過多年的摸索實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越冬蝦」養殖模式,一年能養四茬南美白對蝦,讓群眾在冬季也能吃上鮮蝦。由於適銷對路,「越冬蝦」的利潤更高,為村民開拓了增收新途徑。

大鰲鎮雄偉水產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馮雄偉表示,相比廣東省其他地區,大鰲鎮四面環水,水質條件優越,養殖的南美白對蝦特別生猛,上車運輸的成活率高,「大鰲的對蝦養殖不僅求產量,更重視質量,在廣東省內供不應求」。

「這裡的養殖戶幾乎每天都會聚集在鎮內的水產飼料店交流信息,分享經驗。」新會區泓豐水產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關亞玲認為,大鰲鎮成功養殖對蝦的關鍵之處,在於養殖戶之間良好的信息互通。大鰲鎮內,各水產養殖場位置相對集中,種苗培育、飼料供應、專業刮蝦、專業搭棚及養殖海水運輸等相關行業持續發展,養蝦產業鏈不斷補全,形成了相互協作的良好氛圍。

開業10多年、位於大鰲鎮的古榕漁村飯店一直購買大鰲鎮養殖的南美白對蝦。「南美白對蝦的做法有很多,近年,香茅蝦、香辣蝦很受食客歡迎。」該飯店負責人譚健龍表示,大鰲鎮的南美白對蝦憑藉清甜的鮮味、彈牙的口感、親民的價格、運輸損耗少等優點,一直是餐桌上的「明星」。

擦亮特色品牌

助力村民致富奔康

今年,大鰲鎮的南美白對蝦成功入選2020年第二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近日,大鰲鎮成功入選第十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名單。大鰲鎮以此為切入點,突出優勢特色,堅持「開發一個品種,深化一門科學,形成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群眾」的產業發展思路,著力實施「一隻蝦」工程,有效推動全鎮水產養殖業發展和當地村民致富奔康。

目前,大鰲鎮常年水產養殖面積保持在2000公頃左右,全鎮水產養殖業產值近7億元,帶動相關種苗培育、生產資料銷售、物流運輸等產業鏈產值超20億元,為本地超5000人提供就業機會。2019年,大鰲鎮村級魚塘發包總收入達7763萬元。全鎮村集體經濟收入的持續增長,推動了公共設施建設和村民福利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大鰲鎮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修建嶄新的道路、籃球場、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加大教育投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同時,由村集體出資,為村民提供醫療保障,五保戶等弱勢群體也受到特別照顧。而更難能可貴的是,大鰲鎮水產養殖業的興旺吸引了不少本地年輕人,「85後」「90後」正逐漸成為行業主力,這「一隻蝦」正努力讓每一個大鰲人「笑哈哈」。

相關焦點

  •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大鰲「一隻蝦」助力村民養殖致富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大鰲「一隻蝦」助力村民養殖致富2020-12-22 11:14:00  水產養殖網  新會區泓豐水產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關亞玲認為,大鰲鎮成功養殖對蝦的關鍵之處,在於養殖戶之間良好的信息互通。大鰲鎮內,各水產養殖場位置相對集中,種苗培育、飼料供應、專業刮蝦、專業搭棚及養殖海水運輸等相關行業持續發展,養蝦產業鏈不斷補全,形成了相互協作的良好氛圍。
  • 永嘉大若巖鎮因地制宜帶領村民發展致富 推動美麗城鎮產業發展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們村處在楠溪江核心景區,因地制宜發展旅遊業成為村民致富的第一桶金。」水雲村兩委有關負責人陳永忠告訴記者,經過對十二峰的開發和石門臺的打造,近年來遊客絡繹不絕,村集體旅遊收入達500多萬元。  「遊客多的時候忙也忙不過來,最多的時候都是爆滿沒位置提供。」
  • 萬州太龍鎮大力發展紅橘產業,推動著村民增收致富
    太龍是萬州紅橘第一鎮,在這裡,紅橘不僅是風景,也是產業,隨著紅橘產業與時俱進的發展,太龍古紅橘正古樹發新枝,展現著旺盛的生命力,成為太龍一張響噹噹的名片,推動著村民增收致富。走進太龍鎮大旗村柑橘基地,漫山遍野都是綠油油的柑橘樹,青翠的枝條上,已經掛著不少綠色的小果子。
  • 一隻黑山羊的「致富經」——國家電投產業扶貧探索
    新華社北京10月18日電 題:一隻黑山羊的「致富經」——國家電投產業扶貧探索  新華社記者姜琳  初秋,地處烏蒙山區連片特困區的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拉木阿覺鄉羅布採嘎村,村民吉格馬黑剛賣掉今年第八隻羊。
  • 邳州大力實施「三鄉工程」走實鄉村振興特色路
    徐報融媒記者 張德鶴 顏子舒 通訊員 呂希迎近年來,在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邳州大力實施人才下鄉、能人返鄉、資本興鄉的「三鄉工程」,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資金、技術、項目等資源要素向農村匯聚,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動能。
  • 開陽縣田坎村:特色產業黨支部助力村民增收
    黨建引領產業發展 助力村民增收  連日來,開陽縣南龍鄉田坎村的黃桃種植基地,村民正在黃桃樹行間,套種蔬菜萵筍,打窩、施肥、蓋土……大家分工合作。 南龍鄉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中,堅持黨建引領原則,在田坎村成立了谷頂黃桃黨支部、合心中藥材黨支部和田坎茶葉黨支部,將黨的組織建立在產業鏈上,充分發揮黨組織在政策引導、組織協調、發動群眾等方面的優勢,以及黨員在脫貧攻堅、產業結構調整及鄉村振興建設中的先鋒模範作用,以特色產業發展為紐帶,助推鄉村振興,助力村民增收。 羅國鳳既是一名黨員,也是南龍鄉田坎村村委會副主任。
  • 豐都黃嶺村:圍繞農業特色產業 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3月2日6時訊(通訊員 李達元)「產業支撐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當前,我們正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思路、新目標,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進程。」近日,筆者深入重慶市豐都縣青龍鄉黃嶺村實地採訪脫貧攻堅實施情況時,該村黨支部書記黃輝如是說。
  • 山丹縣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新聞發布會實錄
    把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先手棋」,立足沿山冷涼和乾旱特點,按照以水定產業、以水定結構的發展方向,積極擴大種植耐旱、節水、易於機械化生產的大宗農作物,持續提升農業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集約化發展水平,重點發展壯大馬鈴薯、油菜、優質牧草、中藥材、食用菌、肉羊肉牛「六個區域特色產業」,先後實施了愛福農業食用菌產業融合發展、五墩戈壁農業示範基地等項目29項,建成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5個,千畝戈壁農業示範基地
  • 發展鄉村民宿、助力鄉村振興、實現村民致富
    長期以來,由於基礎設施薄弱,村民發展觀念落後,產業發展結構單一等原因,村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2016年被列為「省級貧困村」,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共計34戶61人。為了增加馬鞍山村的人氣與知名度,馬鞍山村發展紅菇娘種植項目、牡丹花海項目。另外,又發展了農家樂項目、黃牛養殖項目、村民互助合作社項目、民宿旅遊合作社等項目,這些項目的收益全部用於貧困戶分紅。
  • 馬場鎮新寨村第一書記梅傑:發展產業,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要致富,先修路。2017年至2019年,經我積極爭取和對接協調,貴安新區稅務局投入資金20餘萬元,逐年推進新寨村「連戶路」工程建設,村民出行條件大為改善,徹底告別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窘境。受地理位置所限,新寨村長期存在用水難的問題。
  • 綠水青山鋪就致富大道 七裡河區阿幹鎮馬場村發展生態旅遊助力鄉村...
    東接榆中縣和平鎮,南接本鎮深溝掌村,西依大水子村,北鄰大溝村。耕地全屬山旱地,大部分地為陡坡,無水澆地,農作物種植百合、洋芋、小麥、豆類、中藥材等。馬場村過去是阿幹鎮的貧困後山村,農業效益不高,經濟發展緩慢,也無集體經濟收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正在開發建設中的雲頂山風景區位於馬場村內,近年來七裡河區把馬場村豐富的旅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為貧困群眾找到了一條長效的致富路。
  • 江南區香蔥產業助力村民致富
    在第一書記李粵玲的帶領下,同江村堅持把香蔥作為扶貧支柱產業,成立了香蔥合作社,吸納貧困戶加入其中並逐步擴大種植規模。目前,香蔥種植面積由原來的幾十畝已發展到近千畝,輻射帶動周邊的村民種植香蔥12000畝。同江村46戶貧困戶因種植香蔥實現脫貧摘帽,村集體經濟也翻了六番。
  • 徐州深入實施「三鄉工程」助推鄉村振興
    ◎徐報融媒記者 蔡思祥 通訊員 梁虹2019年以來,徐州市深入實施「三鄉工程」,激活「人、地、錢」關鍵發展要素,打通阻礙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在城鄉之間有序流動的藩籬,走出了一條具有徐州特色的城鄉互補、工農互促、三產融合、共同富裕的鄉村振興之路
  • 中共常德市委關於深入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大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綠色發展之路,深入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大力推動常德高質量發展,中國共產黨常德市第七屆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進行了專題討論和深入研究,作出如下決議。四、大力推進產業立市三年行動計劃,紮實推動高質量發展正確把握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係,深入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推動實施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緊緊抓住實體經濟這個重心,大力實施產業立市三年行動計劃,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17.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梧州長洲區啟動實施「回雁工程」推動鄉村振興
    2015年,他回鄉發展特色種養,先後種植了近十畝砂糖橘,其中近半在去年初次掛果,到今年年初銷售收入近五萬元。  在長洲區的外出務工經商人員中,相當一部分人具有較高學歷,且見識廣、資源多,幹事創業有想法,也有辦法。在泗洲村,蘇和、陳啟鋒等外出務工村民看到村子的鄉村旅遊發展如火如荼,敏銳地捕捉到發展農家樂商機。
  • 天祝:特色產業助力脫貧攻堅
    天祝縣打柴溝鎮安家河村黨支部書記王琨告訴記者,「目前,安家河村的蔬菜種植面積從過去的幾戶一畝發展到如今的戶戶十幾畝,從品種單一的蒜苗、娃娃菜發展到荷蘭豆、莢豆、萵苣等十幾個品種,實現了村有當家產業、戶有致富門路。」  「如今,高原綠色有機蔬菜產業已成為安家河村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2019年,全村建檔立卡戶140戶551人全部脫貧,實現全村脫貧。」王琨說。
  • 築堡壘、當先鋒,波密縣古鄉雪瓦卡村黨支部凝心聚力推動茶產業發展
    為實現就近就便不離鄉不離土的就業目標,從2019年起,村黨支部帶領全村群眾流轉耕地1020畝,凝心聚力推動茶產業發展。一、支部凝心聚力,全力「驅動」茶產業發展一是統一思想認識,堅定茶產業信心。村黨支部多次召開支委會、黨員大會、村民大會深入討論廣泛動員,積極聽取「兩代表一委員」、老黨員、「雙聯戶」戶長等意見建議。
  • 仁懷市大壩鎮:「四大工程」推動人才與產業發展雙重振興
    仁懷市大壩鎮充分發揮村級組織領軍人才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示範作用,堅持選優配強、著力培育結合、強化管理考核,打好「組合拳」,以「四大工程」推動人才與產業發展雙重振興。多方位管理,實施「嚴管」工程   一是臺帳管理。建立科學規範的村級黨組織領軍人才管理檔案,完整記錄領軍人才成長經歷。客觀反映培養對象在產業發展、民生工作、社會治理、基層黨建等各方面的履職情況和跟蹤培養情況,幫助其改進提升。
  • 梅州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工程,打造「名廚村」助脫貧奔康
    『中國中生代頂尖50強廚師』郭開揚、『180萬拍一隻薑蓉雞』製作人郭科、『中華金廚獎』得主朱世雄都是我們村的。」玉水村黨支部書記郭國青驕傲地說。  這樣的成果並非一日之功,從遠近有名的煤炭村到聞名中外的名廚村,玉水村走出了一條通過「粵菜師傅」技能脫貧、奔康致富的可複製道路。
  • 依安縣:實施產業扶貧工程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自2016年以來,全縣上下聚焦「一超過、兩不愁、三保障」脫貧目標,全面實施產業扶貧工程,實現了多層覆蓋、交叉覆蓋、全面覆蓋。2019年,建檔立卡戶除正常土地收入外分別實現年人均產業增收828元、895元和1177元,年度同比分別為8%和31.5%。實施「半畝園、一畝種薯、百隻鵝、千袋菌+鄉村自有特色產業」鞏固提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