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2月1日電 題:從海到山:跨越2000公裡的扶貧攜手
新華社記者 鄧倩倩、邰曉安、吳劍鋒
東海之濱的福州,六盤山下的固原,兩地直線距離2000公裡,關山阻隔,地理人文迥異,卻有一股力量將它們緊緊聯繫起來,這就是延續二十餘年的「閩寧扶貧協作」。
新春之際,記者跟隨在福州務工的「西海固」青年陳滿庫返鄉團圓,也得見跨越2000公裡攜手脫貧的一幕幕生動場景。
「滿庫」的豐收年
臘月二十三,小雨中的福州天剛亮,陳滿庫已趕到長樂機場。去年春節沒回家的他,思鄉心切,今年早早預訂了特價機票。
陳滿庫的家在寧夏西海固,這裡山大溝深,以苦瘠聞名,曾是寧夏貧困人口最集中之地。
「真是窮怕了。」滿庫說。他初一沒讀完,已是家裡最高學歷了。滿庫無奈地笑著說。13歲,他便與父親到公園挖樹坑,成年後又輾轉多地務工,都沒攢下錢。滿庫試過自己開飯館,卻因沒經驗「賠了好幾萬」。
2018年,在閩寧勞務協作機制下,福州的工廠到村裡招工。當年11月,滿庫和一百多位老鄉來到了位於福州馬尾的飛毛腿電子公司。
「企業包吃住,沒後顧之憂,做事情也都很規範。」新工作比滿庫預想的還要好些,讓他很有幹勁。滿庫從貼膠作業員幹起,每月工作天數幾乎是最多的。因為肯幹,工作幾個月後他被提拔為車間班組長。
滿庫算了筆帳,去年一年工資大概7萬元,政府勞務補助近1.7萬元,總共近9萬元,是他有生以來最高的年收入。他全家已如期脫貧。
近兩年,受益於閩寧勞務協作,寧夏建檔立卡貧困戶青年2000多人來閩就業。
「見了世面,眼前不再一摸黑,感覺有奔頭。」在福州飛往固原的航班上,滿庫透露:今年要買輛汽車,再接家人到自己工作的地方來逛逛。
扶貧協作空中交通線
滿庫節前回固原搭乘的廈航MF8263次航班,旅客坐得滿滿當當。
乘務員韓婉瑩告訴記者,2017年10月,為支持閩寧扶貧協作,廈航開通了福州至固原的航班,每周三趟。航班剛開通時,上座率不到一半,到了2019年幾乎班班滿員。
機上有不少帶著福建特產回固原的乘客,其中就包括在閩務工近20年的崔文元。福州與固原直線距離2000公裡,長期以來沒有直達交通,每年搶票轉車的折騰,崔文元記憶猶新。廈航經停西安直達固原航班開通後,「我們6小時就能到家了。」
目前,廈航已開闢廈門、福州、泉州至寧夏的航線8條,每周執行84個航班,每年運送回家或出行的乘客超過53萬人次,為閩寧兩地的扶貧協作架起了空中交通線,見證了兩地交往越來越熱絡的變化。
「寧夏特產常填滿飛機的貨倉,運到福建銷售。廈航還免費推廣寧夏紅酒,希望吸引更多旅客了解寧夏,去旅遊投資。」韓婉瑩說。
「魚羊鮮」兩頭牽
在福州馬尾區江濱大道,「寧夏六盤山特產館」臘月裡賓客盈門,店裡的特色菜「魚羊鮮」頗受食客歡迎。
「我們把寧夏的羊肉與福州的魚肉一起壓製成薄片,形成一道閩寧協作的佳餚,」特產館負責人林燕說。這家特產館既開餐廳,又經營寧夏特產,其中不僅有牛羊肉,還有枸杞、五穀雜糧、葡萄酒、牡丹籽油等300餘種產品。
消費即是扶貧。2019年1月開業以來,這家特產館助力寧夏農產品與福建市場「產銷對接」。其對接的寧夏扶貧企業從最初12家發展到34家,帶動寧夏8800多人穩定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900多人。「寧夏六盤山」特產館已在福建有10家分館,年銷售額達2000萬元。
特產館創辦人林錦雲2014年與福建同鄉在固原開闢了一萬多畝的基地,種植牡丹、文冠果等油料作物,工人來自當地貧困戶家庭。
福建商人林錦雲如今已是半個固原人,擔任了固原市政協委員。他說,自己到寧夏發展,可要感謝當年福建援寧掛職幹部的牽線搭橋。
掛職幹部的新年願望
閩寧扶貧協作20餘年間,一批又一批福建幹部奔赴寧夏掛職,樊學雙是其中一位。2016年底,作為福州閩侯的副縣長,樊學雙離開剛四個月大的孩子,遠赴寧夏隆德任副縣長。
到了寧夏後,樊學雙的微信朋友圈「變了畫風」。從點讚寧夏中藥材,到推銷六盤山特產;從推薦殘疾人電商平臺,到宣傳閩寧協作中職院校,「微商」一樣的朋友圈記錄了他對這片黃土地的熱忱。
樊學雙說,對隆德縣這一殘疾人比例超過8%的縣城,啃下殘疾人脫貧這一「硬骨頭」是當務之急。
他和同事一道努力,成立了殘疾人電商合作社,「生活與發展並重,扶貧與扶智並舉」,在託養中心基礎上,引進人造花組裝、花燈加工等扶貧車間,讓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自力更生。
目前,中心共託養貧困重度殘疾人224名,安置就業143名。依靠消費扶貧,合作社銷售了1700多萬元的農特產,入股的1300多名殘疾人每人都能獲得600元-2000元不等的分紅。
兩年掛職期滿,樊學雙選擇繼續留在隆德:「很多工作剛剛開始,還是想把它做完。」
「對掛職幹部來說,解決一個個實際問題就是我們能給這片黃土地帶來的改變。」樊學雙說。